周国强
- 作品数:38 被引量:116H指数:7
-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特异系膜切除术与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上段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 2014年
- 目的通过直肠癌肿瘤特异系膜切除术(TSME)与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临床效果的比较,探讨TSME的应用价值。方法 DukesA、B、C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TSME组(42例)和TME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存活率、吻合口瘘及直肠系膜内淋巴结清除情况,评价TSME的效果。结果 TSME组与TME组在手术后复发率、存活率、直肠系膜内淋巴结清除情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ME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TM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ME能够保证直肠癌手术根治性,与TME手术比较,TSME手术能够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石志良周国强彭建郭健韩复余生元
- 关键词:直肠肿瘤全系膜切除术
- 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 2022年
-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和传统五孔法腹腔镜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手术疗效评价。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8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传统五孔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般资料、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1周PNI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饮水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BMI、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且患者手术切口较小、术后短期营养状况更佳。
- 周放郭健杨舒婷石志良俞铖邵佳哲何宋兵周国强
-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单孔腹腔镜疗效预后
- 空肠储袋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疗效评价
- 2012年
- 目的探讨空肠储袋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疗效评价。方法对2007年9月~2011年9月施行全胃切除术的8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常规端侧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A组,40例)和Roux-en—Y+空肠储袋术(RYP法)(B组,40例)。记录病人一般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等。结果术后12个月B组与A组比较,术后进食量明显增加(P〈O.05),而GS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B组体重恢复较A组更佳(P〈0.05)。结论Roux-en-Y+空肠储袋术(RYP法)有利于维持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在每天进食量及体重恢复方面Roux.en.Y+空肠储袋术(RYP法)更优于单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 韩复周国强汪良
-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
- HER2在结直肠黏液腺癌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22年
-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中黏液腺癌约占结直肠癌总数的30%,相对于其他类型结直肠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5年生存率仅为60%[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已成为判断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预后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2-3]。近几年,关于HER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和作用的研究认为其密切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4]。
- 丘佳明俞琼珠魏炜林小星周国强
-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黏液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结直肠癌侵袭性乳腺癌
- 头尾侧联合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比较分析头尾侧联合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头尾侧联合入路23例(观察组)、中间入路27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行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未出现肠系膜上静脉(SMV)及Henle’s干损伤及出血者;对照组27例患者行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出现SMV及Henle’s干出血共6例。两组血管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肠梗阻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肠损伤、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中间入路相比,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不易损伤血管、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别,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沈成龙周国强郭健石志良武冠廷陈俊杰顾闻何宋兵
-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腹腔镜手术
- MMP-2、MMP-14及VEGF-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 2016年
-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三者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结肠组织中MMP-2、MMP-14及VEGF-C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 30例结肠癌组织中MMP-2、MMP-14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80%和66.7%,而在癌旁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3.3%和1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MP-2、MMP-14及VEGF-C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3MMP-2、MMP-14及VEGF-C三者两两间表达均相关(P<0.05)。4 30例结肠患者的癌组织中有16例共同高表达MMP-2、MMP-14及VEGF-C,与Dukes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 沈成龙周国强姚一舟詹升华顾冬梅周斌顾闻支巧明汪良何宋兵
- 关键词:结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 梗阻性黄疸中血清CA19-9升高的临床意义探讨
- 2014年
-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中血清CA19-9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各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于入院时、解除梗阻2w内,检测血清CA19-9,并对恶性病因者3个月后随访复查。结果血清中CA19-9的升高程度与病因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不同的癌性病因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临床应检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血清CA19-9的水平,用于鉴别良、恶性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石志良周国强朱峰
- 关键词:CA19-9梗阻性黄疸病因
- 白细胞介素8及白细胞介素受体1信号轴在胃癌组织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反映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敏感指标,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病程监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0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白细胞介素受体1(CXCR1)在胃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对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将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结合CXCR1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应的癌旁组织相比,CXCR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较高;CXCR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7)、TNM分期(P=0.006)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35)呈显著相关;CXCR1阳性患者相比阴性患者其总生存率较低(P=0.043),无复发生存率也更短(P=0.029)。结论CXCR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CXCR1阳性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有可能成为临床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余亮周国强余生元郭健李德春
- 关键词:胃癌肿瘤分化程度
- 晚期胃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评估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后的T细胞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80例晚期胃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和化疗3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进行主观全面评价法(PG-SGA)评分。对比不同疗效组T细胞亚群水平、PG-SGA评分及其化疗前后的变化,并分析T细胞亚群水平与PG-SGA评分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化疗前、化疗后,CR+PR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均高于SD组、PD组,而PG-SGA评分均低于SD组、PD组(P<0.05)。经化疗后患者外周血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而PG-SGA评分较化疗前升高。化疗前或化疗后,PG-SGA评分与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胃癌晚期患者经一线化疗后其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且两者密切相关。
- 朱金莲周国强陈明顾玉兰孔炯丘佳明
- 关键词:胃癌晚期一线化疗
- 胰腺癌患者CD4^+IL-17^+细胞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CD4+IL-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一群新型CD4+细胞,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备受关注。文中研究CD4+IL-17+细胞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探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CD4+IL-17+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51例胰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的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癌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及IL-17的蛋白表达和分布,分析IL-1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对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20份样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组织中CD4+IL-17+细胞的比例,分析其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VEGF的表达与相应CD4+IL-17+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分别为r=0.534,P<0.05;r=0.356,P<0.05)。IL-17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和局部浸润无明显相关性(P>0.05)。51例胰腺癌患者随访成功率为98.0%,随访时间为2~67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6±4.8)个月。IL-17在肿瘤组织中的高低表达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胰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指标包括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转移和肿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TNM分期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腺癌肿瘤组织中CD4+IL-17+细胞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IL-17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TNM分期和淋巴转移)及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相关,有望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 何宋兵周国强费敏周好顾闻万岱维周进周健戴兰朱新国汪良李德春
- 关键词:胰腺癌CD4IL-17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