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小兰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益普生腹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易激综合征
  • 4篇综合征
  • 4篇肠易激
  • 4篇肠易激综合征
  • 2篇大细胞
  • 2篇原子力显微镜
  • 2篇双歧杆菌
  • 2篇黏膜
  • 2篇小鼠
  • 2篇回盲部
  • 2篇肥大
  • 2篇肥大细胞
  • 2篇杆菌
  • 2篇N-乙酰
  • 2篇N-乙酰氨基...
  • 2篇肠黏膜
  • 1篇定植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机构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刘俊康
  • 10篇吴小兰
  • 6篇徐启旺
  • 3篇郭林明
  • 2篇魏海龙
  • 2篇裴轶劲
  • 2篇邓渝
  • 2篇陈杰
  • 1篇闫国华
  • 1篇毛方圆
  • 1篇章荣华
  • 1篇陈婉燕
  • 1篇刘重阳
  • 1篇黄梅
  • 1篇刘蕾
  • 1篇刘艳霞
  • 1篇赵莹
  • 1篇胡峻晨
  • 1篇廖玉芳

传媒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癌变.畸变....
  • 1篇重庆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歧杆菌在5-氟尿嘧啶作用下的适应性变化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用下的适应性变化特点.方法:采用药敏实验、染色形态观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观察以及耐药菌株生长实验鉴定等方法观察双歧杆菌的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结果:在5-FU作用下,双歧杆菌菌体加长,断裂减少,转变成丝状体,长度在10μm以上,两端呈分枝状,相对高度约1μm,并且在抑菌环内还产生了耐药菌株.这些丝状体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又可以恢复正常生长.结论:化疗药物可以直接影响双歧杆菌的生长,而双歧杆菌对化疗药的作用可产生显著的适应性变化.
刘俊康邓渝吴小兰魏海龙徐启旺
关键词:双歧杆菌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生物波原子力显微镜
肠道细菌CGC定植及其对局部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肠道细菌CGC在体内定植分布的主要位置及这种定植对局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头孢呋辛钠诱导CGC产生,以体内细菌定植的原位检测方法对结肠各段CGC定植情况进行检测.在建立了IBS动物模型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CGC定植较多的回盲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酸能荷及ATP与腺苷酸库比值进行测定,以反映细胞活性状态.结果:正常大鼠检测未见大量细菌CGC,在模型鼠标本的连续检测结果中检出大量CGC.通过肠道细菌定植检测,细菌CGC主要定植在回盲部和升结肠段;与正常组相比,IBS模型组回盲部三个肠段的细胞线粒体ATP能荷值以及ATP与总腺苷酸库比值检测结果明显降低,相应肠段之间数值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细菌CGC在大鼠体内定植显优势分布,在局部定植后能引起细胞活性降低.
刘俊康廖玉芳胡峻晨吴小兰徐启旺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回盲部线粒体
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乙醇致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减轻乙醇对肝组织损伤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市售白酒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同时在市售白酒中加入低、中、高剂量的GlcNAc作为干预组,记录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开始醉酒时间及醉酒持续时间,HE染色观察模型组和干预组小鼠肠道组织和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lcNAc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开始醉酒时间逐渐延长(P<0.05或P<0.01),醉酒持续时间逐渐缩短(P<0.05或P<0.01)。组织切片观察,模型组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受损,腺体萎缩,管腔内可见脱落的肠黏膜细胞,肝组织多数细胞胞膜破裂,少许细胞核破碎、溶解消失,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索间充满淡红色嗜酸性均质状物,周围组织结构疏松;GlcNAc干预组小鼠肠道及肝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随着GlcNAc剂量的增加,肠道组织和肝组织损伤逐步减轻。结论:GlcNAc可不同程度减轻乙醇对肠道组织和肝组织的损伤,GlcNAc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GlcNAc稳定肠黏膜屏障作用有关。
赵莹吴小兰郭林明刘艳霞刘蕾刘俊康
关键词:N-乙酰氨基葡萄糖肠黏膜通透性
双歧杆菌属潜生体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属在不利条件下形成的球形体,是否为细菌潜生体的一种形式。方法应用4℃有氧条件持续放置、药敏试验方法结合菌落形态、细菌染色观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以及复原生长试验等,进行观测和证明。结果有氧条件放置、抗菌药物等因素作用下,双歧杆菌均可转变成球形体,给予正常生长条件,又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及形态。结论不利条件下形成的双歧杆菌球形体,具备细菌潜生体的特征。
刘俊康闫国华邓渝吴小兰魏海龙徐启旺
关键词:双歧杆菌原子力显微镜
ATP酶在细菌潜生体相关的IBS大鼠模型肠黏膜中的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细菌潜生体相关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模型肠黏膜ATP酶的变化.结论:IBS大鼠回盲部黏膜ATP酶活性显著降低,与能量代谢降低相关,这可能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与IBS病因相关.
裴轶劲黄梅郭林明吴小兰刘俊康
关键词:NA^+-K^+-ATP酶CA^2+-MG^2+-ATP酶回盲部黏膜
蒙脱石散稳定肥大细胞功效治疗腹泻型IBS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吸附细菌潜生体(CGC)、排除CGC定植、稳定肥大细胞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效果。方法蒙脱石散体外吸附CGC、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内排除情况,拮抗肥大细胞增多和脱颗粒试验观察其效果。结果蒙脱石散体外与细菌CGC作用后,细菌CGC被吸附在蒙脱石散颗粒周围;高、中、低剂量的蒙脱石散体外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肥大细胞脱颗粒率〔(18±0.88)%,(21±0.93)%,(24±2.12)%〕和模型组(32±2.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低剂量的蒙脱石散治疗IBS,给药后4d,中、高剂量组CGC开始减少,第7天低剂量组见少量CGC定植,中、高剂量组未检出CGC;治疗7d结束后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45.3±5.2)%,(48.0±4.8)%,(61.7±6.0)%〕和模型组(78.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蒙脱石散能减少CGC定植,拮抗肥大细胞脱颗粒。
刘重阳刘俊康吴小兰郭林明
关键词:蒙脱石散肥大细胞肠易激综合征
小鼠EP瘤细胞株建立的初步研究
2007年
背景与目的:探讨淋巴细胞通过诱导能否成为肿瘤细胞。材料与方法:应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培养液离心的上清液,再经过滤所获滤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用于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诱导,通过体外培养和动物试验进行成瘤性及体内体外传代特性观察。结果:荷B16瘤体4个月的小鼠淋巴结内分离细胞,体外诱导成瘤细胞,命名为EP瘤细胞。其体内可稳定成瘤传代,体外初期呈肿瘤细胞生长特征,传代中逐步丧失。结论:初步证明淋巴细胞可以在特定环境中转变为肿瘤细胞。
刘俊康吴小兰章荣华徐启旺
关键词:肿瘤淋巴细胞
细菌潜生体相关的IBS动物模型建立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IBS动物模型。方法在CGC与IBS发病相联系的临床调查基础上,建立CGC定植相关的IBS动物模型,判断指标选择了动物体内的CGC定植状况、粪便含水量、排便次数、结肠肌电特征、张力改变以及肠道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上述指标在模型动物中均有特定的改变,并分别地反映出病人的腹泻特征,肠道动力异常改变特征及无明显病理损伤特征,同时在发病的特点上也显示出体内细菌CGC定植,反复应用抗生素以及反复发作的特征,并且建模阳性率在45%~50%之间。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在与临床的相似性及模型本身的重复性方面均达到了要求,是一种理想的IBS动物模型,可以为IBS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更为合理的实验基础。
刘俊康陈杰吴小兰徐启旺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抗生素
缓激常泰拮抗细菌潜生体对肥大细胞激活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测缓激常泰拮抗细菌潜生体激活肥大细胞的作用。方法以头孢呋辛钠诱导大肠杆菌产生,体外以细菌潜生体为对照,分别观测不同剂量缓激常泰对细菌潜生体激活肥大细胞的拮抗作用。结果中、高剂量的缓激常泰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定剂量的缓激常泰具有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
刘俊康吴小兰陈杰徐启旺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肥大细胞
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应激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D-glucosamine,GlcNAc)对应激小鼠模型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Mφ)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以足底电刺激法复制应激小鼠模型,将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模型组、低剂量GlcNAc治疗组、中剂量GlcNAc治疗组和高剂量GlcNAc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酵母吞噬法检测PMφ吞噬功能,MTT法检测PMφ能量代谢水平,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Mφ吞噬酵母的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模型组PMφ吞噬功能明显下降(P<0.01),能量代谢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中剂量和高剂量GlcNAc能有效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调节细胞活性。结论GlcNAc可促进应激小鼠PMφ的吞噬而改善免疫功能。
裴轶劲吴小兰毛方圆陈婉燕刘俊康
关键词:应激GLCNAC巨噬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