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希善

作品数:19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犯罪
  • 4篇刑法
  • 4篇刑事
  • 4篇人权
  • 3篇公约
  • 3篇犯罪分层
  • 2篇刑事法
  • 2篇刑事立法
  • 2篇人权公约
  • 2篇权利
  • 2篇教育
  • 2篇公民
  • 2篇公民权
  • 2篇公民权利
  • 2篇国际人权
  • 2篇国际人权公约
  • 2篇法定
  • 2篇犯罪学
  • 1篇盗窃
  • 1篇盗窃罪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8篇中国人民公安...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国家法官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9篇叶希善
  • 1篇钟瑞友
  • 1篇袁彬
  • 1篇王君祥
  • 1篇刘流
  • 1篇刘志高
  • 1篇周俊山
  • 1篇卢建平

传媒

  • 2篇中国人民公安...
  • 1篇河南公安高等...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法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研究生法学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江苏警官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法律适用
  • 1篇江西警察学院...
  • 1篇中国法学会刑...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证人权益保障机制设计——兼论对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的启示被引量:9
2004年
2002年7月1日,是国际刑法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日子。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孕育的国际刑事法院诞生了,这将对当今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有利于惩处日益猖獗的国际犯罪,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当我们盛赞《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以下简称《规约》)在国际社会重大的政治。
刘流王君祥叶希善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刑事立法司法制度公权力
犯罪理性人假设浅议被引量:3
2005年
运用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来解释人类犯罪行为 ,已经有不少学者做过尝试。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这个理论 ,以及它对犯罪原因和犯罪控制的解释能力。这个角度的解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
叶希善刘志高
关键词:犯罪行为犯罪控制犯罪预防犯罪原因理性人假设
从白皮书到宪法:中国人权事业的展开与抉择被引量:5
2005年
从198 9年人权理论研究开始“破冰”到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1999年提出“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到2 0 0 4年宪法修正案直接写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及相关制度,前后历经十五年,可以看出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从根本性变革演变到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针对我国人权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为了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在人权的权利类别、人权的存在形态、人权的制度保障、人权的组织保障、人权的意识培养和人权文化建设和人权的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抉择。
叶希善钟瑞友
关键词:《宪法》人权事业人权制度公民权利
侵占遗忘物和盗窃遗忘物的区别新议——修正的二重控制论被引量:15
2005年
侵占罪和盗窃罪在遗忘物这个对象上,形成一个微妙的交叉点。遗忘物所在的空间属性关系到第二控制的形成与否,进而关系到行为人的行为定性。遗忘物在公共空间的,第二控制人必须有明确的支配意识才能形成第二控制;而在非公共空间,则只需要概括的支配意识就形成第二控制。第二控制的形成还存在两种例外情形:即存在第一控制的情况和基于对利益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信任而阻却第二控制的情况。只有区分以上不同情形,才能对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侵占罪或盗窃罪作出准确的定性。
叶希善
关键词:侵占罪盗窃罪法定刑刑法
犯罪学理论假设刍议
2005年
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犯罪学的理论假设是犯罪学体系的逻辑基础。与犯罪学的现象论、原因论、预防论体系相对应,犯罪学的理论假设包括社会规范标准的“越轨人”假设、犯罪行为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犯罪理性人”假设和人人都可能犯罪的“潜在犯罪人”假设。三个假设对各相应部分具有理论奠基作用,但对其他部分也同样有解释能力。理论假设的确立也是一种学术共同话语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消除无谓的争论。
叶希善
关键词:犯罪学
袭警行为状况及反应调查报告——基于秦皇岛市和台州市的问卷调查被引量:3
2011年
袭警行为持续高发,侵害了警察的权益,降低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袭警现状进行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对袭警行为发生的情景因素、袭警发生后的民警反应和处理进行初步描述,并结合相关规定进行简要分析。调查意义更多在于方法本身,即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袭警现象而不止于纯粹的理论辨析。
叶希善周俊山
关键词:袭警
官员任职体制与职务犯罪主体纯化机制
2007年
职务犯罪不断产生的原因在于犯罪主体的纯化机制,这是使职务犯罪不断重复、循环地在不同主体身上出现的一种规律性存在。根据主体权力位序不同,职务犯罪的潜在主体分三个层次:普通干部群体、中层干部群体、"一把手"群体。在当前的干部任职体制下,不同层次干部的职务犯罪主体纯化机制不同:普通干部群体主要通过群体压力产生作用,中层干部群体则是资源交换需要的产物,"一把手"群体完全是权力失控的必然结果。从犯罪预防角度看,体制因素是根本。
叶希善
关键词:职务犯罪
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中的“个人”概念——兼评2002立法解释被引量:1
2002年
“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这一看似普通的用语从其产生之日起,无论在实务界,还是在刑法理论界,都存在极大的争议。在实务界,最高人民法院在先前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司法解释基础上,于2001年9月18日通过《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
叶希善
关键词:挪用公款罪刑法立法解释
通过犯罪分层制度控制死刑被引量:5
2007年
控制死刑一直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也是我国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后必须履行的国家义务。通过对犯罪进行分层处理,把死刑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最严重犯罪”的层次内,通过立法规定明确“最严重犯罪”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切实做到有效控制死刑的适用。
叶希善
关键词:死刑控制犯罪分层
保安处分的机能演化及体制整合
保安处分理论于18世纪末由德国的学者克莱因提出,最初纯粹是从消除被处分人的社会危险性考虑而提出该理论。但保安处分理论经过19世纪末新派刑法学者的发展,特别是李斯特的目的刑思想提出后,其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到本20世纪中期...
叶希善
关键词: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刑事实证学派保护处分限制责任能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