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形态学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生成
  • 2篇血小板生成素
  • 2篇基因
  • 2篇急性
  • 2篇骨髓
  • 2篇核型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遗传学
  • 1篇移植后
  • 1篇异常综合征
  • 1篇异基因
  • 1篇隐匿
  • 1篇隐匿型

机构

  • 4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海德堡大学

作者

  • 7篇史惠琳
  • 6篇王德炳
  • 4篇丘镜滢
  • 4篇党辉
  • 3篇陆道培
  • 2篇洪波
  • 2篇洪波
  • 2篇王申五
  • 1篇江滨
  • 1篇柴晔
  • 1篇张晓泉
  • 1篇张晓泉
  • 1篇单福香
  • 1篇虞积仁
  • 1篇陈珊珊
  • 1篇杨耀明
  • 1篇杨耀明
  • 1篇谭家怀
  • 1篇马明信
  • 1篇朱强

传媒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杂合性急性白血病MIC分型及预后分析
1995年
对29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例杂合性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发现,成人急淋白血病中日细胞表型多见,其次为T细胞表型,初诊时骨髓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65%,数目异常较儿童异常患者少见,结构异常中55%为Ph染色体,具有Ph染色体者完全缓解率低。杂合性急性白血病双表型、双克隆型各1例,均有复杂Ph染色体畸变。
党辉傅剑峰单福香史惠琳洪波丘镜滢王德炳陈珊珊吴萍娜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预后遗传学
应用形态学、核型和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方法联合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996年
对42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简称M3)患者在形态学检测的基础上,采用骨髓染色体G显带检测结果:t(15;17)检出率93%,12例同时进行了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CISS)检测,结果:10例初诊患者t(15;17)的检出率100%,在42例中,NN型(中期分裂相皆正常)3例,AN型(正常和异常克隆嵌合体)22例,AA型(中期分裂相皆正常)17例,简单易位[只有t(15;17)]36例,复杂易位(同时有附加异常)2例,变异易位t(5;15)1例,FAB分型M3a 37例,M3b 5例.通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CISS(MCC)分析:形态学的确诊率88%,5例曾误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其他类型.另2例核型分析为NN型,后经染色体和染色体FISH分析确诊,5例误诊者4例为M3b(细颗粒型),MCC结合可明显提高确诊率,在临床资料可供评价的21例中19例达到完全缓解(CR),2例具有复杂异常核型和变异易位者未能取得缓解,分别进展为难治性白血病和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死亡,核型与其他一些临床参数如:患者初诊时的白细胞数、初诊时DIC发生率、全反式维甲酸(ATRA)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等无相关性(p>0.05).
丘镜滢谭家怀王德炳洪波何琪党辉史惠琳江滨吴萍娜陆道培SpeicherM
关键词:白血病形态学残留白血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生成素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其受体c-mpl基因变化的意义。方法:用非放射性核素细胞原位杂交法检测tpo、c-mpl mRNA;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巨核细胞MPL。结果:ITP患者骨髓tpo、c-mpl mRNA,巨核细胞MPL表达增高。结论:c-mpl基因是在转录水平调控的;人体骨髓内对tpo及其受体的调节是以负反馈方式进行的;ITP患者骨髓局部tpo表达增高,病理情况下巨核细胞MPL增高可能与循环Tpo水平降低有关。
张晓泉杨耀明史惠琳朱强马明信虞积仁王申五王德炳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紫癜基因表达
从核型演变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被引量:5
1997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染色体异常及其演变在揭示MDS的发病机制、白血病转化和评估MDS预后中的意义。方法;77例MDS核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果:77例中,40例(52%)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RAEB和RAEB-T的模型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20、10/14,明显高于RA和RAS(分别为15/37、2/5,P<0.05)。按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为:+8、-7/7q-、5q-、-Y、20q-、+9、+21、dup(1q)、i(17q)和+19。核型异常者进展为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生存期也明显缩短(P<0.05)。复杂异常核型者预后最差。结论:MDS的骨髓染色体分析对研究其病因、明确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丘镜滢柴晔何琦党辉师岩洪波史惠琳王德炳陆道培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核型分析病理学
人巨核细胞Mpl受体再分布<英文>被引量:2
1999年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血小板生成的生理性调节因子,其受体Mpl的表达仅限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系统。从巨核细胞到血小板,二者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证明,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过程中发生了膜的再分布(membrane redistribution),因此在产生血小板过程中,Mpl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势必影响TPO在巨核细胞生成中的作用和代谢。为此,我们对正常人巨核细胞Mpl的分布做了系统观察。
张晓泉杨耀明史惠琳王申五王德炳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MPL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骨髓移植后造血及细胞形态学观察被引量:2
1992年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1990年前33例异基因与同基因骨髓移植后受者骨髓与外周血的细胞形态,若干发现与其他报告相同。例如,受者骨髓先出现幼稚造血细胞与造血岛,骨髓在30天左右完全恢复。作者还发现,不仅在受者抗移植物反应(排斥反应)时,而且在GVHD时亦可见到巨噬细胞吞噬有核细胞的现象。移植后可以只有形态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外周血可出现成堆的小红细胞,其间以细丝相连接。
史惠琳陆道培王德炳钱正珍李云吴萍娜
关键词:造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移植异基因
隐匿型Ph易位三例报告被引量:2
1997年
<正>应用骨髓染色体G显带技术,在45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检出3例隐匿型Ph易位,报道如下:1 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 均取患者的骨髓血,细胞数按终浓度(2~3)×10~9/ml加入含20%小牛血清或20%自体血浆的McCoy's培养液中,在37C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终止培养前2h按终浓度0.08~0.1μg/ml加入秋水仙素,常规低渗、固定后,进行制片、老化、G显带,方法详见报道。每例至少分析20个中期分裂相。异常核型按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体制ISCN标准定义。对每个异常克隆拍照、放大、剪排,制备3~5个核型图。2 病例及临床资料 3例皆为男性,按张之南主编的有关标准进行诊断、分期和疗效评定。 例1,42岁,1993年7月因左肋部疼痛、低热、乏力3周,在我院门诊查白细胞(WBC)80×10~9/L。
丘镜滢洪波党辉何琪师岩史惠琳
关键词:白血病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