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幸明
- 作品数:27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药物选择被引量:2
- 1999年
- ①目的 比较国产尿激酶( U K)与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 P A)溶栓治疗的优缺点。②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标准急性脑梗死病人38 例,随机分为t P A 组(22 例)与 U K 组(16 例),静脉滴注 U K 或 t P A行溶栓治疗,溶栓成功后立即肝素抗凝治疗24 或48h,溶栓前后行 E S 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的治愈率、病死率、脑内出血率、再梗死发生率。③结果 溶栓治疗后 2h U K 组与t P A 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000 1),溶栓后7,30d 两组治愈率、病死率、脑内出血率、再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111 0~0.510 0)。④结论t P A 溶栓疗效肯定,起效快速; U K 溶栓虽起效较慢,但溶栓治疗同样有效。
- 杜正强孙冬张敏付秀珍卢幸明
- 关键词:尿激酶脑梗塞溶栓疗法T-PA
- 尼膜同和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研究尼膜同和依那普利对先期患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治疗。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糖尿病高血压、单纯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尼膜同和依那普利治疗后糖尿病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患糖尿病高血压、单纯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P<0.005);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依那普利的作用优于尼膜同(P<0.05)。结论:高胰岛素血症在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依那普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对胰岛素敏感性具有肯定的改善作用。
- 郑乃智王平于谭芳卢幸明
- 关键词:尼膜同依那普利糖尿病脑卒中胰岛素敏感性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7例ACI患者发病<48h、第3d和第5d的血清GFAP含量,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和CT分型对患者的血清GFAP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GFAP含量在OCSP各亚型患者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发病<48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3组,第3d、第5d继续上升;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在发病第3d达高峰,第5d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而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血清GFAP含量在不同面积ACI患者中,发病<48h时各组血清GFA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面积梗死组第3d、第5d血清GFAP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组(均P<0.05),其他4组血清GFAP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血清GFAP含量与梗死灶部位无明显相关性,仅第3d的皮质+皮质下组GFAP含量显著高于同时间的其他3组。血清GFAP含量与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0,P<0.01);在病情好转组、未变组及恶化组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不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I后血清GFAP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病灶大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指导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
- 王新黄如训邢成名卢幸明
- 关键词:脑梗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以顽固性呃逆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1例报告被引量:2
- 2005年
- 刘学升邓玮卢幸明
-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多发性硬化首发症状复发性发作性剧痛
-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分析与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2年
- ①目的 探讨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②方法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进行DSA或MRA检查 ,对发现的 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 ,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③结果 将椎 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 4个类型 ,每型又分为 2~ 5个亚型。椎动脉型是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 ,占 6 0 .5 3% ,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④结论 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有其血管结构异常的发病基础。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 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 ;将异常的血管进行分型 ,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 邢成名刘学升卢幸明李军张敏
-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结构病因学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脑出血38例分析
- 1999年
- 既往认为腔隙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腔隙性梗塞所致。近年以来,尤其是CT、MR的问世,加深了对腔隙综合征病因的认识。发现小灶性脑出血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作者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4月检出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脑出血病人38例,下面对其病理、病因及诊断作初步分析。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4月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在45~幻岁,平均年龄62.8岁。既往均有高血压病病史,病程在5~20年,平均6.7年,其中高血脂、糖尿病史7年。既往均无脑卒中发病史。38例病人均急性发病,在颅脑CT检查前诊断为腔隙性梗塞。
- 张敏卢幸明王介之
- 关键词:腔隙综合征腔隙性梗塞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
- 脑微出血的诊断及病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首次提出,是由于小血管红细胞渗漏导致的含铁血黄素在脑内的沉积所致[1],常规MRI是检测不到的,而且由于通常无相关临床症状和特征。
- 李冬梅邢振华卢幸明韩仲岩
- 关键词:脑微出血病因学含铁血黄素常规MRI小血管
-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例
- 2008年
- 李冬梅卢幸明
- 关键词:海洛因烫吸白质脑病病例报告
- 拉莫三嗪单药治疗新诊断的癫痫患者两年保留率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单药治疗新诊断的癫痫患者两年保留率。方法:结合门诊随访和电话回访,复习138例新诊断的癫痫患者应用拉莫三嗪治疗两年的情况。结果:拉莫三嗪单药治疗新诊断的癫痫患者两年保留率为76.8%,其中女性患者为86.6%,高于男性患者的65%(P〈0.01)。20岁及以下的男性及女性患者较20岁以上患者保留率均低,相应男性为45.0%对74.4%和女性为75.7%对95.2%,男性及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新诊断的癫痫患者的两年保留率较高。加强对男性及青少年患者的用药管理可提高保留率,增加治疗依从性。
- 郑乃智王敏沈红卫卢幸明
- 关键词:拉莫三嗪癫痫保留率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随着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有着密切联系。
- 李冬梅卢幸明韩仲岩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