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宫自艳

作品数:65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7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线虫
  • 22篇嗜线虫致病杆...
  • 17篇昆虫
  • 16篇杀虫
  • 14篇病原
  • 13篇昆虫病原
  • 13篇昆虫病原线虫
  • 13篇病原线虫
  • 12篇杀虫活性
  • 8篇害虫
  • 7篇松毛虫
  • 6篇芽胞
  • 6篇芽胞杆菌
  • 6篇苏云金芽胞杆...
  • 6篇小菜蛾
  • 6篇基因
  • 5篇毒力
  • 5篇毒素
  • 5篇抑菌
  • 5篇种群

机构

  • 63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邯郸市农业广...

作者

  • 63篇南宫自艳
  • 47篇王勤英
  • 40篇宋萍
  • 9篇高宝嘉
  • 9篇孔繁芳
  • 8篇杨君
  • 7篇张杰
  • 6篇王永娟
  • 6篇曹克强
  • 5篇李天慧
  • 4篇陆秀君
  • 4篇葛东华
  • 3篇崔龙
  • 3篇李立涛
  • 3篇李瑞军
  • 3篇董建臻
  • 3篇杨云艳
  • 3篇张园
  • 3篇杨晴
  • 2篇文旭

传媒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环境昆虫学报
  • 4篇昆虫学报
  • 4篇中国植保导刊
  • 3篇2014年全...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农药学学报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果树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5
  • 1篇2004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毛虫属(Dendrolimus)部分种类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等位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松毛虫属5个种和亚种的野生种群进行了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的研究。8种等位酶系统(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乙醇脱氢酶ADH、甲酸脱氢酶FDH、谷氨酸脱氢酶GDH、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共检测到12个基因位点,其中6个位点为多态位点,检测到15个等位基因。松毛虫属5个种和亚种的总体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50%,平均有效基因数A=1.9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0.267,平均遗传距离为0.0730~0.5701。遗传参数表明松毛虫属昆虫种间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变异,聚类图和遗传距离数据表明赤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亲缘关系最近,落叶松毛虫与思茅松毛虫亲缘关系最远。
南宫自艳高宝嘉杨君
关键词:松毛虫属等位酶变异亲缘关系
苹果蠹蛾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已经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6个省区发现,对我国苹果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我国苹果蠹蛾的主要防治方法仍旧是传统的化学防治。但考虑到安全性、环境影响和化学农药持久性等问题,人们开始重视采取害虫综合治理策略(IPM),其中生物防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苏云金芽胞杆菌、白僵菌、颗粒体病毒、昆虫病原线虫和寄生蜂在苹果蠹蛾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同时,针对生防技术在果园农业生态系统IPM防治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进行了探讨,包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苹果蠹蛾防控策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南宫自艳宋萍王永娟王勤英
关键词:苹果蠹蛾苏云金芽胞杆菌白僵菌颗粒体病毒昆虫病原线虫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影响
2013年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是一株广谱高效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本文以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为试虫,研究了菌株Xn HB310对其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24×106cfu.mL 1的Xn HB310菌液和567.60μg.mL 1的蛋白毒素直接浸渍蛹茧,对茧蜂羽化率没有影响。直接饲喂成蜂高浓度的菌液(≥1.12×105cfu.mL 1)或蛋白毒素(≥200μg.mL 1)会明显缩短成蜂的寿命。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持续取食含1.12×103cfu.mL 1菌液的饲料,对所寄生的茧蜂无显著影响;棉铃虫持续取食含0.38μg.mL 1蛋白毒素的饲料,所寄生的茧蜂卵-幼虫历期显著延长,其它发育指标无影响。2龄棉铃虫接种茧蜂后分别饲喂含亚抑制中浓度菌液或蛋白毒素的饲料,对茧蜂均无显著影响。在自然条件下,茧蜂成虫不可能直接取食到高浓度的Xn HB310菌液或蛋白毒素,所以田间施用共生菌对该寄生蜂各虫态均是安全的。
南宫自艳冯珊珊宋萍王勤英
关键词:嗜线虫致病杆菌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生长发育
油松毛虫亚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平泉县5个油松毛虫亚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8对SSR引物对5个油松毛虫亚居群的扩增片段长度范围为78~430bp,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6个;种群总体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87.50%,平均有效基因数A=3.1250,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747,种群平均遗传距离为0.0703~0.4197;遗传分化度Fst=0.2159,基因流Nm=0.9081。由此可以得出在5个天然油松毛虫亚居群中,天然油松纯林居群内杂合度要比其他居群高;油松毛虫亚居群间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较少,遗传漂变已经成为导致该物种种群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油松毛虫亚居群遗传结构产生变异推测是由于常年化学防治和单一寄主植物造成的选择压力的影响。
高宝嘉南宫自艳杨君
关键词:油松毛虫SSR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22年
昆虫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类专业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主要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农业害虫种类识别及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内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思政融合生硬、理论实践脱节、考核评价片面等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1241”教学模式,即突出“1个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统筹“2种资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资源)、运用“4种方法”(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案例大讲堂、以赛促学),实现“1个目标”(服务学生成才与全面发展)。推动课程由重理论到重应用、重结果到重过程、重记忆到重思维、重灌输到重互动的实质性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刘廷辉李瑞军张金林南宫自艳
关键词:昆虫学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 matophilus HB310对3种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杀虫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nematophilusHB310是与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HB310共生的细菌。对X.nematophilusHB310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共生菌菌液对小菜蛾、菜粉蝶和云斑粉蝶等幼虫均有较高的胃毒杀虫活性,饲喂蘸有该菌液的甘蓝叶片72h后,小菜蛾2龄幼虫、云斑粉蝶1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96h菜粉蝶1龄幼虫、云斑粉蝶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也分别达到100%。云斑粉蝶1龄幼虫最敏感(LC50为6 4998×105cells/mL),其次为小菜蛾2龄幼虫(LC50为1 3614×106cells/mL)和菜粉蝶1龄幼虫(LC50为2 7418×106cells/mL)。深入研究发现胃毒杀虫活性物质在该菌对数生长初期就开始产生,对数生长中期已达到最大量。生测结果表明:胞内、胞外分泌物中都含有较强的胃毒杀虫活性物质,5 994×108cells/mL的原菌液、细胞及同样浓度的菌液上清和胞内上清120h对1龄菜粉蝶幼虫的胃毒杀虫活性均在90%以上,上清的胃毒活性最低,与原菌液、细胞及胞内上清的胃毒活性差异显著。X.nematophilusHB310的Ⅱ型菌菌液的胃毒杀虫活性较低,只有Ⅰ型菌的1/3左右。
王勤英陆秀君李秀花南宫自艳宋萍
关键词:XENORHABDUS杀虫活性菜粉蝶小菜蛾
美国白蛾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初步应用被引量:4
2010年
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市发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后,害虫扩散蔓延到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和上海。美国白蛾繁殖量大,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扩散速度快,暴发时常食尽叶片。
杜娟南宫自艳周国娜高宝嘉
关键词:美国白蛾SSR
嗜线虫致病杆菌属PirAB蛋白的克隆表达及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
[目的]PirAB 二元毒素最初在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TT01 菌株中发现,对多种昆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通过基因组数据筛查发现嗜线虫致病杆菌属中也存在该毒素基因。本研究从Xenorhabd...
杨晴李天慧陈可欣宋萍王勤英南宫自艳
关键词:嗜线虫致病杆菌大蜡螟酵母双杂交
一株广谱高效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及其菌剂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对鳞翅目害虫广谱高效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及其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和应用,属于害虫生物防治领域。本发明涉及的苏云金芽孢杆菌YX-1菌株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52...
王勤英苏俊平南宫自艳宋萍曹克强
文献传递
Screening on Synergist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ettable Powder
2012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screen the best synergistic material for Bt wettable powder and evaluate their synergistic effect. [Method] The synergism of six different kinds of additives fo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ettable powder (Bt WP) on the 2^nd instar larva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was tested by method of leaf dipping in labora- tory. [Result] The mixtures of Bt with 0.1% ZnCl2, 0.5% ZnCl2, 1.0% ZnCl2, 1.0% MgCI2, 0.5% boric acid, 1.0% boric acid, 0.5% citric acid or 1.0% citric acid all ex- hibited synergistic effect, in whic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ixture containing 0.5% boric acid was the highest, with 17.2 synergistic ratio; followed by the mixture containing 1.0% ZnCl2, with 15.6 synergistic ratio. Moreover, addition of 0.5% boric acid could shorten the median lethal time of Bt wettable powder by about 10 h. After the mixtures of Bt with 0.5% boracic acid or 1.0% ZnCl2 was stored for 15 d at room temperature, toxicities of the two mixtur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Boracic acid as the synergist of Bt wettable powder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insecti- cidal effect of Bt, but also accelerate its insecticidal rate. So, boracic acid could improve the disadvantages of Bt wettable powder such as poor insecticidal effect and slow insecticidal speed in a certain degree.
葛东华张晓红南宫自艳宋萍王勤英曹克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