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冬
- 作品数:10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探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8例颈椎病患者分别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3例患者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B ryan置换组),15例行传统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并适时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比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组明显要高(P<0.05),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与传统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相比治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 刘晓冬朱庆和丁可刘长美柳俊杰
-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椎间盘
- 血清炎症指标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假体周围感染中的诊断作用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D-二聚体的水平对于诊断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收治的47例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MSIS)制定的关节置换术后PJI诊断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慢性PJI组(18例)和无菌性松动组(29例)。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CRP、ESR及D-二聚体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RP、ESR及D-二聚体诊断慢性PJI的截断值,并比较ESR、CRP及D-二聚体联合诊断结果。结果慢性PJI组患者的ESR、CRP和D-二聚体中位数水平高于无菌性松动组(P<0.05)。ROC、AUC以及约登指数统计发现,D-二聚体诊断截断值为1180 ng/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6.97%、69.23%。当D-二聚体>1180 ng/mL、CRP>3.37 mg/L时,对慢性PJI的诊断敏感性为90.90%,特异性为82.10%,诊断准确性可达到84.17%。结论D-二聚体是诊断THA术后慢性PJI更准确的分子标志物,而同时将CRP和D-二聚体联合可显著提高慢性PJI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 王海宋燕秦磊磊王明贵刘晓冬饶锐强尚松冉广文
- 关键词: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
- 283例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83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6年。结果共出现如下并发症假体松动42例,髋臼磨损15例,股骨头假体术后脱位3例,切口感染5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髋臼外缘骨折1例。结论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手术操作、假体质量、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 朱庆和王子明刘晓冬卢卫忠夏咏梅王爱民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假体髋臼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头
- 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进展(综述)被引量:5
- 2002年
- 自1840年Malgaigne首次应用骨外固定支架之后,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日渐成熟,临床上用于治疗骨不连、骨缺损、各种复杂骨折、肢体延长及矫正畸形、重建肢体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 刘晓冬卢卫忠杨柳
- 关键词:骨盆骨折病理性骨折骨外固定技术
- 皮内针缓解跟骨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 2021年
- 目的观察皮内针技术对跟骨骨折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塞来昔布镇痛,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镇痛措施上,同时给予皮内针治疗镇痛,6 d为1个疗程。结果在治疗后3、7 d,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5天和10天,治疗组患者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评价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治疗组患者AOF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技术对缓解跟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有一定效果。
- 陈洪卢卫忠冉广文刘晓冬刘意匡志平侯伯男匡雷邓磊何震陈立谷
- 关键词:跟骨骨折镇痛术后皮内针
- 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 目的回顾本院近年来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为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探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 王玉龙王明贵刘晓冬贺小兵王海
- 关键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
- 目的 探讨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在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0年5月~2013年4月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完善相...
- 王玉龙刘晓冬王明贵贺小兵王海
- 关键词:胫骨骨不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内固定和全髋置换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比较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9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47例行内固定术,43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4~48个月,平均(28.0±18.0)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再手术、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医疗费用、再手术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低于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全髋置换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优于内固定术。
- 刘晓冬卢卫忠陈晓霞胡志芬
- 关键词:内固定全髋置换术老年
- 延期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治疗Ⅲ型Pilon骨折被引量:5
- 2011年
-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1/3骨折,常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腓骨骨折及软组织重度损伤。Ⅲ型Pilon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损伤,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及预后差。我院2006年9月-2010年2月对37例Ⅲ型Pilon骨折采用取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刘晓冬朱庆和丁可
- 关键词:自体髂骨植骨延期手术胫骨远端踝关节面高能量损伤
- 非甾体类药预防性治疗肘部外伤术后并发骨化性肌炎被引量:24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药预防性治疗肘部外伤术后并发骨化性肌炎的疗效。方法对比研究我院2007年5月~2010年2月肘部外伤术后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塞来昔布(63例,药物治疗组)和未服用塞来昔布(75例,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药物治疗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1次/d,应用2周。观察术后6周、3个月、1年碱性磷酸酶(ALP)、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63例随访12~45个月,术后6周、3个月及1年ALP平均值分别为(65.0±5.3)、(69.1±8.9)、(58.4±12.2)mmol/L;发生骨化性肌炎2例,发生率为3.1%。对照组69例随访12~65个月,术后6周、3个月及1年ALP平均分别为(97.6±29.3)、(73.3±11.1)、(62.5±15.3)mmol/L;发生骨化性肌炎7例(10.1%)。ALP在术后6周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1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发生率高于药物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肘部外伤术后患者常规应用非甾体类药有利于预防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发生。
- 刘晓冬
- 关键词:肘部外伤骨化性肌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