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春
- 作品数:36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小鼠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的制备及两种不同饲养层的比较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建立有效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用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取孕10.5~18.5d的昆明小鼠胚胎,用于分离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体系中,观察细胞在增殖,传代,冻存及复苏等方面的条件;取购买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制成饲养层,比较两种细胞用于制备饲养层在胚胎干细胞培养方面的优缺点。结果(1)12.5~14.5d的胎鼠最适合于分离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所分离的细胞含杂细胞最少,细胞较多,繁也快;(2)在37℃,0.25%胰酶-0.02%EDTA的混合消化液消化时间最好为3~5min,此时消化下的细胞最多,活力最好;(3)原代细胞平均培养4d即可传代,丝裂霉素-C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合适浓度为10~20μg/mL(4)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较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更适合于制备饲养层。结论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均可用于制备饲养层。
- 熊吉信刘小春杨春江刘兆轩
- 关键词:胚胎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饲养层小鼠
- TGF-β1 VEGF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
- 目的:研究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不同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
方法:实验分三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组、TGF-β1与VEGF共诱导组。
...
- 熊吉信刘小春刘兆轩杨春江
-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细胞
- 文献传递
- 小鼠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的制备
- 目的: 探讨建立有效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用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取孕10.5~18.5天的昆明小鼠胚胎,用于分离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体系中,观察细胞在增殖,传代,冻存及复苏等方面的条件;取购自A...
- 熊吉信刘小春刘兆轩
- 关键词:胚胎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细胞增殖体外培养
- 文献传递
- 转化生长因子β_1联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探讨提高诱导效率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2006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行。实验材料:成年昆明小鼠由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科学部提供(机构许可证号:96021),经自然交配怀孕。小鼠胚胎干细胞129×1/SvJ细胞系,购于ATCC公司。实验方法:取孕12.5~14.5d的胎鼠,制作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培养扩增胚胎干细胞。将饲养层上扩增后生长状态好的胚胎干细胞以0.25%胰酶消化,小心吹打成单个细胞悬液,以差速贴壁法将饲养层细胞去掉,按1×104L-1胚胎干细胞悬液悬滴在细胞培养皿的盖上,每滴10~20μL,不换液,3d后形成拟胚体,培养液为不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液。挑选状态好的拟胚体分3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组。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诱导的细胞是否为内皮细胞。结果: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生长观察:3组中拟胚体贴壁后第2天,胚体均略摊开,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出现,第3,4天有许多卵石样细胞产生,至第6天开始出现由卵石样细胞构成的管状结构,自胚体向周围呈辐射状生长,渐呈网状,诱导时间约2周。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组中产生的管样结构的拟胚体数较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组多(44.67±3.88,28.17±6.08,33.00±2.68,P<0.05)。②RT-PCR法检测基因mRNA水平:3组基因表达的扩增片断分别为1086,733,265bp,与DNAmark相比较,条带位置相符。③扩增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Ⅷ因子抗体反应显示阳性。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均能诱导胚胎干细胞为内皮细胞
- 熊吉信刘小春杨春江刘兆轩
-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细胞
- 股疝开放式前入路修补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总结开放式腹膜前修补40例股疝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40例股疝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股疝组27例,择期股疝组13例。结果择期组中疝囊内容物8例为网膜,4例为积液,1例为小肠;急诊组中内容物为肠管的26例,1例为单纯嵌顿网膜。13例择期组和13例急诊组患者进行了经腹膜前使用补片修补,另14例急诊组患者进行了Mcvay法组织的缝合修补;急诊组中有6例进行了肠切除肠吻合。择期组中早期并发症为3例次,急诊组为24例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615±1.321)d和(7.777±2.206)d,平均手术时间分别(77.692±22.695)min和(94.211±13.927)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过程中26例补片修补的患者均未发生补片感染;补片修补的无复发病例,急诊组缝合修补的出现1例复发。结论开放式腹膜前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和可供选择的治疗择期股疝和部分急诊股疝的手术方式;但急诊手术的早期并发症较择期手术多,建议尽可能在择期状态下对股疝进行手术治疗。
- 刘小春陈伟清郑国富谢海亮叶波陈革
- 关键词:股疝疝修补术急诊手术择期手术并发症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抽剥联合驱血后曲张静脉点式抽剥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抽剥联合驱血后曲张静脉点式抽剥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进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行传统高位结扎联合驱血后曲张静脉抽剥术的患者32例(观察组),行传统高位结扎联合非驱血下曲张静脉抽剥术的患者30例(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肢体肿胀、皮下血肿、肢体活动和皮肤感觉障碍的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皮肤感觉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肢体肿胀、皮下血肿以及肢体活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抽剥联合驱血后曲张静脉点式抽剥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朱作银刘小春肖丽萍王贵昌袁乐洪朱建华谢华王婷钟健
- 关键词: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驱血下肢浅静脉曲张
- 破裂性主-髂动脉瘤诊治体会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瘤破裂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8例破裂性主-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救治:紧急分别阻断胸降主动脉、膈下腹主动脉、或肾下腹主动脉以止血,自体出血回输装置进行自体输血,人工血管置换(其中1例单纯破口修补).结果 6例手术患者均存活,随访3~48个月,平均(24±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前死亡2例:1例为动脉瘤忽然发生破裂入腹腔,血压测不到,经抢救无效;另1例为伴有严重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低血压时间超过6换h以上,在准备手术时循环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手术仍是治疗主髂动脉瘤破裂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适时复苏,急诊外科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刘小春叶波陈伟清郑国富
- 关键词:动脉瘤外科手术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
- 介入溶栓导管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在下肢动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经动脉内介入溶栓导管脉冲式推注协同持续灌注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肢体血管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患者24h内完全复通8例,48h内溶通6例,部分溶通4例,但彩超评估血栓平面均有所下降,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介入溶栓导管溶栓,定位准确,实现了均匀溶栓,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刘小春叶波陈伟清谢可萍熊吉信
- 关键词:动脉血栓介入溶栓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闭塞82例外科治疗经验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 叶波夏来阳刘小春陈伟清赵志青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旁路术
- Straub血栓旋切与置管溶栓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 2022年
- 观察Straub血栓旋切与置管溶栓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我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50例,按照双色球随机分组发将患者分成研究组(25例:Straub血栓旋切抽吸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和对照组(25例:Straub血栓旋切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30d内血管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30天内截肢率、中远期再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远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Straub血栓旋切与置管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Straub血栓旋切抽吸术。
- 陈伟清叶波叶璐娟刘小春陈涛
- 关键词:置管溶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