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卫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磁共振
  • 2篇神经导航
  • 2篇术中磁共振
  • 2篇高场强
  • 2篇成像
  • 1篇动功
  • 1篇运动功能区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外科手
  • 1篇神经外科手术
  • 1篇手术
  • 1篇术中MRI
  • 1篇术中磁共振成...
  • 1篇轴索
  • 1篇轴索损伤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弥漫
  • 1篇弥漫性轴索
  • 1篇弥漫性轴索损...

机构

  • 4篇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4篇刘卫
  • 4篇葛光治
  • 3篇张强
  • 2篇王备备
  • 2篇徐如祥
  • 2篇陈海燕
  • 1篇刘智良
  • 1篇尹鹏
  • 1篇游宇
  • 1篇戴宜武
  • 1篇丁虎
  • 1篇孟繁鑫
  • 1篇杨艺
  • 1篇刘凤
  • 1篇刘建明
  • 1篇满丽
  • 1篇白俊超

传媒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WAN联合DWI在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T2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DAI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DWI和SWAN序列,分别比较各序列对DAI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目,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共检出380个DAI病灶,主要分布在脑组织异质性较大的区域,如皮髓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区域。DWI及SWAN分别对DAI非出血性病灶和出血性病灶检出明显优于其他序列,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灶分布的区域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相关性。结论:SWAN联合DWI序列的运用能够明显提高DAI出血性病灶及非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病变的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可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及首选序列。
葛光治杨艺张强刘卫徐如祥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3.0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3.0T高场强磁共振在普通病人检查及术中神经导航中的充分合理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运用安装于我院的GE 3.0T术中磁共振,检查病人3512例,其中普通病人3486例,术中磁共振导航2...
葛光治张强刘卫王备备赵美娜张红月陈海燕
关键词:术中磁共振成像神经导航神经外科手术
文献传递
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磁共振引导下精确切除毗邻大脑运动功能区的致病变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估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MRI引导对毗邻运动功能区致癎病变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神经导航引导手术的14例癫癎病人,其中10例采用术中MRI。术前MRI扫描,融合影像,设计病变切除范围及入路,三维计划输入导航系统并投射至手术显微镜辅助手术。术中复查MRI,对残余病变重新定位,实施手术切除。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病人均成功实施了功能神经导航,致癎病变、运动区皮质和锥体束投射在手术显微镜下,精确切除病变,同时运动区皮质和锥体束获得有效保护;术中MRI末次扫描提示致癎灶病变的切除范围达到术前计划。术后随访6~24个月,癫癎发作控制达EngelⅠ级12例,EngelⅡ级2例。未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结论对于毗邻运动功能区的致癎病变,通过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MRI精准定位病灶和功能区,可以达到精准切除病变并保护正常脑功能的目的。
刘智良徐如祥刘建明孟繁鑫游宇丁虎尹鹏白俊超葛光治刘卫满丽刘凤戴宜武
关键词:运动功能区神经导航术中MRI
3.0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3.0T高场强磁共振在普通病人检查及术中神经导航中的充分合理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运用安装于我院的GE 3.0T术中磁共振,检查病人3512例,其中普通病人3486例,术中磁共振导...
葛光治张强刘卫王备备赵美娜张红月陈海燕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