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转转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浮针技术“通脱法”治疗颈性眩晕1例
- 2024年
- 颈性眩晕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轻症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头晕、昏沉感,重者则天旋地转、视物模糊之感,伴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甚至出现晕厥^([1])。近年来,颈性眩晕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其病程较长,可呈现反复发作,随着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颈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许多种,但疗效及安全性不甚理想^([2])。
- 候转转许世兵俞惠达邬伟刚魏苗苗
- 关键词:颈性眩晕病案举隅
- 通督调任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0
- 2023年
- 目的:比较通督调任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5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取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膻中、中脘、气海穴,夹脊穴(C6、C7)。对照组取百会、风池(双)、百劳(双)、肩井(双)、后溪(双),足三里(双)、脾俞(双),夹脊穴(C6、C7)。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及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对照组的63.3%(19/30)(P<0.05)。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眩晕、头痛和颈肩痛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方面,除对照组在心悸气短、舌质和脉象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左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上,除对照组在血管内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右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上,除对照组在PI、RI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较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PI、RI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任针刺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气血亏虚证候及椎动脉血流动力情况。
- 候转转许世兵俞惠达邬伟刚魏苗苗
- 关键词:针刺颈性眩晕气血亏虚任脉
- 电针督脉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以督脉穴位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隔日针刺一次,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3.33%,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愈显率46.67%,总有效率66.67%,两组间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督脉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的治疗方法,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候转转许世兵邬伟刚俞惠达
- 关键词:督脉穴位针灸疗法颈性眩晕
- 温针灸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8年
- 笔者采用温针灸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戴丽莉候转转
- 关键词:温针灸玻璃酸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脐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证体会被引量:1
- 2022年
- 复发性口腔溃疡好发于口腔黏膜角质较差的部位,如唇、舌、两颊、软腭等,通常以溃疡性损害,局部受刺激时出现剧烈灼痛为主症。西医认为,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治疗方法也多为对症支持治疗。
- 候转转
-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医案
- 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2则被引量:5
- 2016年
-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复杂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及清嗓干咳,自言自语或秽语等症状,重者出现四肢及躯体的爆发性动作如踢腿、跺脚等,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该病,效果显著,现举验案2则,报道如下。1典型案例案1时某,男,7岁,于2014年11月8日初诊,
- 候转转许世兵
-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针刺疗法
- 脐针治疗皮肤病验案三则及经验介绍被引量:1
- 2021年
- 脐针疗法是一种以脐易学、脐中医基础、脐全息及脐时间医学为理论基础,参照脐洛书、脐外八卦、脐内八卦及脐地支全息图,结合方位、五色补泻法,通过针刺脐(神阙穴)来激发先天经气,平衡阴阳,驱除疾病的治疗方法^([1])。笔者跟随齐永教授学习脐针疗法4年来,在临床上运用脐针治疗皮肤相关疾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举医案三则,总结临证经验如下,与同道分享。1手足湿疹徐某,男,34岁。
- 候转转许世兵
- 关键词:皮肤病医案
- 督脉穴位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阐述督脉和督脉经穴与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介绍作者采用督脉穴位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并举医案为鉴。[结果]采用督脉穴位治疗10次后,患者眩晕明显好转,颈肩酸麻感减轻,随访三个月,再无复发。[结论]临床中应用督脉穴位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可以取得明显的疗效。
- 候转转陈华德王灿军
- 关键词:督脉穴位颈性眩晕气血亏虚医案
- “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46.7%(14/30)、70.0%(21/30,均P<0.05)。(2)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3)两组患者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神疲倦怠、面色、舌质、脉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悸气短方面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0.01)。结论:"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较任脉取穴为主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采用督任二脉穴位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 候转转许世兵邬伟刚俞惠达缪世中陈华德
- 关键词:颈性眩晕气血亏虚督脉任脉
- 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18年
-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而出现眩晕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出现以眩晕、视物旋转、头痛、颈肩不适甚至恶心呕吐、晕厥等为主的临床表现。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微循环障碍,重则可引起猝倒昏厥。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病程长、容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2],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戴丽莉候转转
- 关键词:颈性眩晕气血亏虚针刺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