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中药治疗耳鸣的核心方药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处方及药物信息数据库,统计药物频次及功效分类,并对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最终获取103首方剂,应用中药151味,总频次为1142次,涉及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17类药物。频次前3位中药为石菖蒲(63)、柴胡(45)、当归(42)。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常用药对频次前3位为石菖蒲-丹参、石菖蒲-柴胡、石菖蒲-葛根,核心处方为石菖蒲、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柴胡、葛根、川芎、丹参、磁石。结论中药治疗耳鸣主要以益气升阳为主,核心药物为石菖蒲、柴胡等,并常加用补益肝肾或行气活血或健脾养心或平肝潜阳药物。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近年来已发表的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中英文文献,然后将检索到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最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0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88例患者纳入本试验,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评价文献质量偏低,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M-H OR 4.84,95%CI(2.39,9.81),P<0.0001];针刺配合中药优于单纯中药[M-H OR 3.82,95%CI(2.06,7.10),P<0.0001];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显示,治疗第3天[MD 4.66,95%CI(2.97-6.35)],治疗第7天[MD0.95,95%CI(0.03-1.86)],治疗第14天[MD 0.89,95%CI(0.71-2.49)]。治疗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第14天两组的积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或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实证眩晕有效,安全性高,但尚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研究进行验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