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潮
- 作品数:44 被引量:218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 2003年
- 概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机制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育种等。
- 邹燕薛喜文朱友林余潮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 细胞色素P450与除草剂代谢
- 作为广泛参与生物次生代谢的一大类含血红素的氧化还原酶,细胞色素P450在生物体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农业生产中除草剂的广泛使用使抗除草剂P450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文章介绍了P450的分类命名、P450酶系的结构及催...
- 朱剑余潮官杰朱友林
-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转基因植物
- 文献传递
- 水稻bel基因区域的SNPs连锁图谱的构建
- 本文以24份中国栽培稻为测序材料,研究水稻第三染色体bel基因区域附近SNPs 的频率和分布,并在此基础之上选择11个SNPs(7个位于SSR标记RM416和RM3867之间), 以培矮64S×9311的F2代隐性纯合个...
- 李飞孙凌飞郑小红朱磊李思思阎新余潮朱友林
- 关键词:SNPS水稻
- 文献传递
- 豆科凝集素基因Le4的克隆及其表达产物对蚜虫的抗性被引量:8
- 2016年
- 植物凝集素是含有一个或者多个非催化结构,并能可逆结合特异单糖或寡糖的蛋白,它具有凝集细胞、沉淀多糖和糖蛋白的功能。近年来,植物凝集素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在农作物抗虫工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从浙江苞萝黄大豆叶片中成功克隆了一个新的豆科凝集素Le4基因,利用p ET-28a质粒构建了Le4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表达了Le4蛋白。通过对诱导温度及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Le4表达菌株超声破碎后的上清液中检测到了可溶性的Le4蛋白。通过涂抹法将含有可溶性Le4表达蛋白的大肠杆菌菌液涂抹在小麦叶片上,与涂抹空载体菌液相比,小麦叶片麦长管蚜数目减少了约50%。以上结果初步表明来源于大豆的凝集素基因Le4蛋白具有杀虫效应。
- 周英谢红卫刘长爱况琼潘境涛陈秋生徐伟标余潮彭晓珏
- 关键词:植物凝集素原核表达抗虫
- 蔗糖浓度对双荚决明花粉萌发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双荚决明在我国江南广泛引种,此花花期长,花粉萌发时间短,可以方便有效地应用于花粉萌发课堂实验教学中。在浓度梯度中,以皇%的蔗糖对双荚决明花粉的萌发最有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数趋向稳定饱和,培养的前45min,萌发速率较高。
- 蔡奇英刘以珍杨赛钢余潮葛刚
- 关键词:蔗糖浓度花粉萌发
- 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化被引量:3
- 2008年
- 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遗传分化的主流。籼稻(Indica)与粳稻(Japonica)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在性状表型、生理生化以及基因组DNA分子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籼粳杂种后代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因而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1种重要途径。亚洲栽培稻发生籼粳分化的可能机理主要有选择压力、渐渗杂交以及非连锁基因或性状之间的非随机组合等。
- 孙凌飞李绍波官杰余潮朱友林
-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籼粳分化
- 野生和栽培大豆连锁不平衡的结构
- 本文采用DNA序列测定方法,对野生和栽培共87份大豆材料的18个DNA片段成功地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总长10.649kbpDNA序列。分别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发现了 112和58个SNPs,SNPs频率θ和p分别为2...
- 郭凌阎新杨桂玲饶琼江玉梅余潮朱友林
- 关键词:SNPS单倍型
- 文献传递
- 食用百合脱毒种球的培育与应用研究
- 杨柏云罗丽萍朱友林蔡奇英叶居新胡启宇陈少风余潮章敏华管华财
-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脱毒技术(包括热处理、茎尖培养、快速繁殖和脱毒检测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该项成果成功地脱去了危害我省食用百合花叶病和百合丛簇病,对提高百合的产量和品质,调动农民种百合的积极性,发展外汇农业,均有...
- 关键词:
- 关键词:食用百合
- 鄱阳湖水域和洲滩围垦后土壤的真菌多样性被引量:6
- 2015年
- 于2011年5月,以鄱阳湖围垦38 a的水域和洲滩为研究区,采集水稻田、菜地、鱼塘和荒地的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对其理化因子进行测定,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其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运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含水量、p H、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真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鱼塘底泥中的真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荒地和菜地,水稻田土壤的真菌生物量最低;DGGE图谱结果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荒地与其他采样地差异明显,水稻田土壤和鱼塘底泥的真菌群落结构最为相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全磷含量以外,所测定的其他土壤理化因子和真菌生物量都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理化因子为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活性。
- 余潮余潮胡维陶金葛刚吴兰
- 关键词:水域表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 基于蛋白质组、转录组和基因组分析野生与栽培大豆产量差异形成的遗传基础
-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分子育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手段。驯化和育种过程是一种微进化,多基因的协同变化使大豆表型发生复杂变化并最终使大豆产量较野生祖先显著提高。本文从比较大豆野生群体、地方群体和育成群体各...
- 余潮
- 关键词: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蛋白质组转录组基因组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