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真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审美
  • 3篇文论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论
  • 2篇艺术
  • 2篇中国当代文论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 1篇当代审美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基础
  • 1篇底蕴
  • 1篇艺术审美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宇文所安
  • 1篇真理
  • 1篇中国传统诗歌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文学
  • 1篇中国诗歌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作者

  • 11篇任真
  • 1篇何志钧

传媒

  • 6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宇文所安对《诗大序》解读的两个问题被引量:3
2006年
任真
关键词:《诗大序》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西方现代主义中国文论文化底蕴
审美符码化研究
2012年
在艺术作品日渐符号化、互文化的时代,审美也经历着从个体深度体验到能指交际的转型,当艺术符号成系统地出现时,系统规则即符码成为解读艺术作品审美意义的关键。在审美的这个转型中,对艺术作品的符码化解读瓦解了审美中原有的主客体关系,使得主体不得不学习或者依靠自我身份所对应的符码体系,从而丧失了主体性。而研究、教育机制与商业机制一起完成了这一审美符码化的过程。
任真
关键词:审美符码互文性
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
我国深远悠久的传统,决定了我们的文论乃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不可能完全被西方的思维模式所取代或主导。不过,由于一百多年来我们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大量的哲学、科学思想,使得我们的传统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制所掩盖,这...
任真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论审美感性意识形态
文献传递
审美先在机制与文艺的市民神话被引量:1
2011年
在当代社会,消费不仅作为一种推动资本有效运行的模式,更多地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消费社会审美机制的先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物品的数量、技术理念以及消费符号所指的先在性,这些先在性是形成消费压力、调动消费欲望的机制性策略。而为市民营造神话的文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这种先在机制的方向运行的。
任真
关键词:消费社会审美先在性
大数据与艺术审美的商业化
2016年
大数据作为当代互联网技术在商业中得到初步应用,同时,审美品味的商业化、概念化也为艺术审美与大数据的商业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分析商业艺术、设计时尚、影视审美以及影评数据之后,可以看到当代的大数据在商业审美中应用的成功案例还局限在一些较为保守、审美品味变化较为缓慢的消费受众群中,所以,对于大数据带来的新的商品审美化的挑战,需要深度地分解先锋艺术的理念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需要注意在此种审美品味商业化趋势下,审美感受性的弱化和消失。
任真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审美品味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毛诗·大序》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文论界对《毛诗·大序》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论研究思想的转变和进展,我们的研究经历了简单以西方近代文艺思想图解、反思并深入挖掘建立理论根基以及国际化运动的影响三个时期。虽然西方现代学术体制对我们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不少学者仍试图开始摆脱简单用西方观点解释中国古代思想的窠臼,恢复传统中国文艺思想的特质。
任真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论情性
论当代审美的数字化平台意义——启蒙审美的解中心化
2015年
当代审美在面临数字化传播平台时不再延续启蒙时代审美主体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观审方式,而是进入到数字化平台搭建的交互性审美意义生产中去。无论在艺术生产还是商业审美领域中,都瓦解了审美理念决定审美活动的传统,也消解了艺术理论对审美意义的终极解释权。在数字化平台下,借助符号编码系统,审美呈现出多元文化群落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生成的格局,并最终为人类走出某类文化的狭隘区间奠定了感性基础。
任真
关键词:审美
狂欢化诗学与逍遥游思想再比较
2008年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和庄子"逍遥游"思想,在对待程式化、定型化真理的态度上,对待世俗人生及其生存方式的态度上,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取向。社会文化语境造就了二者不同的理论品格。但在对所谓正统的、定型化的真理的否定取向上,二者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在巴赫金的理论中,这种否定取向叛逆性地表现为对民间笑谑文化的关注与认可。而在庄子的理论中,它则表现为无所肯定、无所"作为",同时又入世顺物的"逍遥游"态度。
任真何志钧
关键词:狂欢逍遥笑谑真理世俗
“兴”法与中国诗歌的道德基础被引量:1
2009年
"兴"作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并且独特的方法,不仅仅是物象、事件之间的类比,或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道德思维的产物,它与西方以主体为基点、以自由意志为方向的进路不同,要求诗人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观看外在的景物、同时去除掉主观性而引发心灵的同构之情。由此,"兴"不限于感性的类比和比附的主观创作方法,而是在其内容上具有了普遍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大量使用"兴"法的中国的诗歌才不仅是对自然物象与个人心情的描绘,而具有了广阔而深刻的宇宙内涵与现实人生的价值意义。
任真
关键词:中国传统诗歌道德
建构审美的主体——从康德到尼采被引量:1
2007年
西方现代美学对于主体的建构思想及方式,反映了美学在西方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前提作用,通过将主体设想成为完美的个体,资本主义在其实践领域才有了合法的依据,即主客观的完美统一。但从康德开始,这个设想始终就不是完美的:无论是康德的观念预设,还是席勒的“游戏”假说,甚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或者尼采正面承认欲望的合法性,都没有为主体与客体的根本性分裂找到更好的说明。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思想视角,目的在于更清晰地理解西方审美主体建构理论中的缺陷。
任真
关键词:审美主体席勒尼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