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凌

作品数:18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10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8篇急性
  • 4篇髓系
  • 4篇髓系白血病
  • 4篇急性髓系
  • 4篇急性髓系白血...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血小板减少性...
  • 3篇预后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髓细胞
  • 3篇髓细胞白血病
  • 3篇索拉非尼
  • 3篇紫癜

机构

  • 16篇南昌大学第一...
  • 3篇南昌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8篇齐凌
  • 10篇李菲
  • 6篇黄瑞滨
  • 5篇喻敏
  • 5篇孔繁聪
  • 5篇周玉兰
  • 4篇纪德香
  • 1篇卢玮
  • 1篇李菲
  • 1篇张伟

传媒

  • 5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FLT3-ITD基因突变在AML中的临床意义;观察FLT3靶向抑制剂索拉非尼联合三氧化二砷对FLT3-ITD突变细胞株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
齐凌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索拉非尼三氧化二砷靶向治疗
文献传递
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氟马替尼治疗的56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氟马替尼治疗初诊CML患者35例(A组),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B组)和耐药(C组)转氟马替尼治疗患者分别为10和11例,评价3组患者使用氟马替尼治疗的分子学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为40.0%,6和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43.7%和46.2%。B组患者3个月EMR为50.0%,6和12个月MMR分别为70.0%和66.7%;在可评估患者中,6例转氟马替尼治疗后均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C组3例伊马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但2例达沙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治疗失败。使用EUTOS长期生存(ELTS)评分系统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LTS评分中高危组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分别为18.8%、15.4%和15.4%,较低危组的57.9%、63.2%和69.2%均显著更差(P=0.036,P=0.012,P=0.015)。A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占54.5%,22.8%(8/35)的患者因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停药;与未停药或因血液学毒性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的患者比较,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的患者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明显更差(P=0.028,P=0.021,P=0.002)。结论:氟马替尼治疗初诊、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或耐药的CML患者均有较好的分子学反应,且耐受性良好;ELTS评分中高危组和因血液学毒性导致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是影响患者使用氟马替尼获得早期和深度分子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张倩齐凌纪德香纪德香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安全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1年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发展,使难以治愈的恶性血液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得到救治,与此同时,移植并发症也随之增多。接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0%-60%的患者出现肺部并发症。其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占移植相关死亡的10—40%。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使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齐凌黄瑞滨张伟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肺部并发症文献复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提高TTP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0-2011年诊断为TTP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为原发...
齐凌黄瑞滨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
血液病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菌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2023年
目的 调查血液病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菌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1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出肠道致病菌的50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66例无肠道致病菌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特点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组肠道致病菌具体类型中肠球菌占比最高(40.0%),其次为真菌(8.0%)、铜绿假单胞菌(6.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其他不明确菌类占44.0%,其中2例(4.0%)继发相应血流感染,感染的肠道致病菌均为肠球菌。观察组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最为常见(56.0%),其次为淋巴瘤(12.0%)。观察组患者有反复住院史、化疗史及3个月内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个月内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是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出现肠道致病菌感染的血液病住院患者类型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3个月内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暴露是血液病住院患者感染肠道致病菌的高危因素,故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对降低肠道致病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胡波齐凌卢玮卢玮
关键词:血液病肠道致病菌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提高TTP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TTP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为原发性TTP,4例为继发性TTP.患者典型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发热、肾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00%,100%,75%和33%,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三联征症状,仅4例患者表现为五联征.所有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升高,其中LDH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者为7例,其LDH水平为521~2 936 U/L,平均值为1 258 U/L.5例患者给予血浆置换治疗,其中4例治愈,治愈率为80%(4/5);7例患者行血浆输注治疗,仅1例治愈,治愈率为14%(1/7).血浆置换治疗治愈率显著高于血浆输注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TTP患者起病多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LDH明显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TTP的参考指标;血浆置换是TTP的首选治疗方法.
齐凌黄瑞滨
关键词: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血浆置换疗法
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运用被引量:5
2019年
肠道微生物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机体免疫应答、药物代谢和肿瘤发生等,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紊乱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近年来通过粪菌移植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治疗不同疾病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最佳适应证是难治性和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但在其他领域包括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验证,例如粪菌移植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肠道难辨梭菌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GVHD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本文将主要综述近年来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操作程序及其在血液疾病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齐凌李菲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FLT3-ITD基因突变在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诊断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初治AM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7.5%;FLT3-ITD阳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幼稚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数显著高于FLT3-ITD阴性组,DFS、OS较阴性组明显缩短。结论 FLT3-ITD阳性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高原始细胞,低DFS、OS。
齐凌黄瑞滨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LT3预后
PTPN11基因突变对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及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PTPN11基因突变对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M3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且行血液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的526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根据性别、年龄和ELN 2017危险度分层等因素进行1∶1匹配,比较PTPN11基因突变及未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526例AML患者中,51例(9.7%)患者检测到PTPN11基因突变,包括72种突变类型,均为错义突变。PTPN11突变常与NRAS、DNMT3A、FLT3、NPM1、KRAS等基因伴随出现。PSM后PTPN11突变型(PTPN11^(mut)ation,PTPN11^(mut))与PTPN11野生型(PTPN11 wild-type,PTPN11wt)患者在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70.8%vs.56.3%,P=0.138)和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77.1%vs.66.7%,P=0.256)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TPN11^(mut)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median relapse-free survival,mRFS)时间为19个月,明显短于PTPN11wt患者[未达到(not reached,N/A),(P=0.02)],而二者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时间(21.3个月vs.31.4个月,P=0.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PTPN11^(mut)患者,mOS(N/Avs.11个月,P=0.001)和mRFS(N/Avs.5.7个月,P=0.018)均较未接受移植患者明显延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未接受allo-HSCT、首次诱导疗效未达CR及复发是影响PTPN11^(mu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TPN11基因突变AML患者预后不良,allo-HSCT可以显著改善PTPN11^(mut)患者的预后。
孔繁聪蔡少芬齐凌纪德香喻敏周玉兰王诗轩李菲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
索拉非尼联合AS_2O_3对FLT3-ITD突变白血病细胞MV-4-11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FLT3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FLT3-ITD突变的人类急性双表型(B、单核)髓细胞白血病MV-4-11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为该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MV-4-11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药),索拉非尼单药(1、10、100、1 000、5 000、10 000 nmol/L)组,AS2O3单药(0.125、0.25、0.5、1.0、2.0μmol/L)组,索拉非尼+AS2O3联合用药(10 nmol/L+1.0μmol/L)组。CCK-8法检测索拉非尼和AS2O3单用或联用对MV-4-1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V-4-11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索拉非尼和AS2O3单用对MV-4-11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均呈浓度依赖性;两药联用对MV-4-1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两药的单用[(70.72±1.03)%vs(47.24±1.27)%、(20.28±0.70)%;均P<0.01),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 of drug interaction,CDI)为0.696,表现出协同作用。索拉非尼可使MV-4-11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两药联用阻滞得更严重。两药联合作用于MV-4-11细胞48 h后,MV-4-11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高于两药单用(89.06%vs 68.27%、78.71%;均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AS2O3能够协同抑制MV-4-11细胞的增殖,并且比单药作用更有效地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更明显地促进细胞凋亡。
齐凌黄瑞滨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LT3索拉非尼三氧化二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