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微
-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牙颌面硬组织结构的影响
- 许天民刘妍黄微
- 关键词:硬组织不拔牙矫治第二双尖牙
- 文献传递
- 正畸医师临床判断拔牙与否的一致性的研究
- 正畸治疗是否需要拔牙是正畸治疗设计中最关键的临床判断之一,对于患者来说,一旦被判断为需要拔牙矫治,则再也没有机会去接受非拔牙治疗,因此患者更希望正畸医师的判断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么正畸医师对拔牙还是不拔牙的判断标淮一致吗...
- 许天民黄微
- 文献传递
- 正畸拔牙与不拔牙疗效对比的初步探索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比较患者拔牙与不拔牙正畸治疗在牙齿排列、咬合关系、面形和疗程方面的差异。方法 5位正畸专家根据治疗前资料挑选出的既可采用拔牙 ,又可采用不拔牙治疗的 39例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再根据患者实际是否采用拔牙治疗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拔牙组与不拔牙组患者 ,在牙齿排列、覆覆盖、中线、侧方咬合关系方面的评分及平均疗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只有侧貌美观的评分 ,拔牙组高于不拔牙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对于临界病例 ,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在牙齿排列、咬合关系方面都能在基本相同的治疗时间取得类似的疗效 ;但拔牙患者 ,无论是拔第一前磨牙还是拔第二前磨牙 。
- 许天民杨敏志黄微张海萍林久祥
- 关键词:正畸拔牙疗效评价
- 正畸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变化的长期观察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对比正畸临界病例采用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的长期变化。方法: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5位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对一批正畸病例进行拔牙或不拔牙或临界的判断,判断得到治疗资料完整的临界病例54例。追踪随访治疗结束至少2年病例,共获得21例,其中拔牙组8例,非拔牙组13例。对样本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计算机定点测量。结果: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向上SNB、SNPg角增大,垂直向上MP/SN减小,ArGo/ANSMe增大;上切牙唇向回复,U1/PP、U1/NA、U1-AP增大(P<0.05),但覆盖无明显回复。非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下切牙舌向回复,L1/MP减小,且覆盖有所增大(P<0.05)。两组对比,治疗前骨骼和牙齿指标中仅MP/SN、ArGo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上下切牙倾斜度及唇舌向位置(L1/NB、L1-NB、L1-AP、U1-AP、U1/L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仅非拔牙组的L1/MP明显大于拔牙组(P<0.05)。结论:临界病例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随访阶段前牙均表现出一定的回复趋势,从而使治疗对两组造成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拔牙组表现出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的骨性变化,从而覆盖保持稳定;非拔牙组下切牙少量舌向回复且无骨骼变化,覆盖有所增大。
- 刘妍黄微许天民
- 关键词:正畸学拔牙测颅法
-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牙颌面硬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 :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牙颌面硬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 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 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 ,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牙颌面硬组织的变化 ,再根据这 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 33例中有 1 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 ,1 3例采用了拔 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 ,8例采用了拔 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 2 0项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牙颌面硬组织结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拔第一双尖牙组的前颅底平面 -下牙槽座点角 (SNB角 )比拔第二双尖牙组的SNB角小 (4 .0±1 .3)°(P <0 .0 1 ) ;治疗后拔牙组与不拔牙组以及拔第一双尖牙组与拔第二双尖牙组之间的差别主要为牙位改变。结论 :临界病例很难通过常规头影测量来区分是否需要拔牙治疗 ;这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前牙矢状方向突度及倾斜度的变化 ,而颌骨位置关系及垂直方向上下颌、牙合、颅底平面角没有显著性差别 ;与拔第一双尖牙相比 ,拔第二双尖牙可以较好的保持上切牙的唇倾度不减小 ,且拔第二双尖牙对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效果与不拔牙治疗相近 ,但拔第一双尖牙可以明显减小上下?
- 许天民刘妍黄微林久祥
- 关键词:不拔牙矫治牙颌面正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