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祖清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阳离子蛋白
  • 2篇银屑病患者
  • 2篇嗜酸
  • 2篇皮炎
  • 2篇总IGE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患者血清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地氯雷他定
  • 1篇选择素
  • 1篇寻常型
  • 1篇炎症
  • 1篇药物
  • 1篇异位性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刘元林
  • 6篇鲁祖清
  • 2篇徐文
  • 1篇李晓鹏
  • 1篇杨闰平

传媒

  • 4篇海军总医院学...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银屑病角朊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ANTES的表达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 β 趋化因子在银屑病炎症细胞浸润中的作用。 方法 我们选择了 2 0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及其血清标本 ,以 5例正常人皮肤及血清做正常对照。应用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分别检测表皮角朊细胞及血中单个核细胞RANTES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角朊细胞RANTES着染数为 (78 6 0±4 2 2 0 )个 ,血清及血中单个核细胞产生RANTES的量分别是 (1 2 0± 0 6 4 ) μg/L及 (10 12± 5 10 ) μ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银屑病角朊细胞及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 本研究结果可解释银屑病皮损中活化T细胞的迁徙 ,且肯定了RANTES在银屑病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刘元林鲁祖清
关键词:银屑病炎症
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及总IgE检测
2006年
目的探讨变应性皮炎血清标志物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了20例变应性皮炎、18例荨麻疹患者及20例正常人对照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同时应用不同方法测定了其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结果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及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可溶性E-选择素与总免疫球蛋白E间具有显著相关性(γ=0.068,P=0.003);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也有升高。上述血清标志物水平在治疗后降低。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变应性皮炎严重性及活动性的良好标志物。
刘元林鲁祖清
关键词:变应性皮炎可溶性E-选择素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总免疫球蛋白E
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selectin及总IgE检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异位性皮炎(AD)血清标志物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20例异位性皮炎、18例荨麻疹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同时应用不同方法测定了其血清总IgE(tIgE)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异位性皮炎sE-selectin及tIgE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sE-selectin与tIgE间具有显著相关性(γ=0.688,P=0.003)。异位性皮炎血清中ECP也有升高。上述血清标志物在治疗后水平降低。结论sE-selectin可能是异位性皮炎严重性及活动性的良好标志物。
刘元林鲁祖清
关键词:异位性皮炎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总IGE
地氯雷他定治疗320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评价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积累用药经验。方法门诊开放性研究,疗程2周,4级评分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共观察320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2周疗效明显优于1周(P<0.001)。不良反应最多为嗜睡(5.5%),全部在2 d内出现。未见任何心脏不良反应。结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型抗组胺药物。
刘元林杨闰平李晓鹏鲁祖清
关键词:地氯雷他定荨麻疹抗组胺药物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cad及VEGF水平的变化
2008年
刘元林徐文鲁祖清
关键词:银屑病患者后血清寻常型治疗前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与银屑病发病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46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的变化,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银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②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可能与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经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免疫调节可能有助于银屑病治疗。
刘元林徐文鲁祖清
关键词:银屑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