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建
- 作品数:105 被引量:26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乙双吗啉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周期和胞质分裂的作用被引量:2
- 1994年
- 应用放射自显影及统计单核与多核细胞比率等方法,研究了乙双吗啉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周期演进与胞质分裂的效应,结果表明乙双吗啉抑制细胞周期的演进,致使S和M期细胞比率减少(P<0.01),同时抑制胞质分裂,导致双核及多核细胞的形成,并呈浓度-效应关系。
- 薛开先马国建吴建中
- 关键词:乙双吗啉淋巴细胞细胞分裂
- 经络调理胶囊抗突变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本文应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人淋巴细胞体外核异常测试法,以CP和γ-线为诱变因子,研究了经络调理胶囊的遗传毒性和抗突变效应。结果表明:①对放射人淋巴细胞MN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著地拮抗γ-射线诱发的MN形成,使之接近对照组MN水平。②小鼠体内给药时,对骨髓PCE细胞的生成及MNF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著地抑制CP诱发的MN形成。结合文献,作者认为芝提物可望应用于临床,有助于减轻肿瘤放化疗反应。
- 吴建中薛开先马国建沈宗丽陈森清
- 关键词:微核环磷酰胺抗突变作用
- CYP2D6遗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CYP2D6Ch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以及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 应用病例 对照研究及PCR RFLP等技术 ,检测肺癌及正常对照各 5 0例的CYP2D6Ch基因型 ,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1)CYP2D6ChT/T型 (突变型 )频率在病例组中为 36 .0 % ,在对照组中为 5 0 .0 % ;非T/T型 (即C/C合并C/T基因型 )与肺癌风险临界升高相关 (OR =3.0 6 ;95 %CI=0 .94~ 9.92 )。 (2 )对病例组进行相关变量的分层分析后发现 ,在肺鳞癌 ,或轻度吸烟组中 ,CYP2D6Ch非T/T型与肺癌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分别为 :OR =3.2 0 ,CI =1.0 4~ 9.85 ;OR =7.0 7,CI =1.16~ 4 2 .85 )。结论 本文提示CYP2D6Ch基因型分布规律与欧美人群差异较大 ,且T/T型在肺鳞癌或轻度吸烟者中可作为保护因素而降低肺癌的易感性。
- 陈森清许林马国建薛开先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肺癌遗传易感性
-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多态与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I/CD82第8内含子IVS(8)6C11A/6T11G多态与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135例健康人、11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DNA,收集其相应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采用病例对照分组研究统计分析KAI1基因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KAI1/CD82基因IVS(8)6T11G突变基因型检出率在正常人群为30.9%(84/135),结直肠癌患者中为31.3%(72/155),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3);在结直肠癌低龄(<50岁)和高龄(≥50岁)患者之间以及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常见的病理类型管状/管状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33);在病理分级中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267),而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6C11A有转移62.5%(80/128),无转移76.5%(78/102);6T11G有转移37.5%(48/128),无转移23.5%(24/102)].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病理类型无关,但可能影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提示KAI1/CD82基因IVS(8)6C11A/6T11G多态筛查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指标.
- 吴剑秋马国建李金田李叔平张元颖刘德林张晓梅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 MSP联合显微检测技术研究DNA甲基化、微核形成与肝癌风险
- 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提高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以及高危人群的风险预测,是降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HCC患者CDH1、GSTP1和R...
- 张元颖蒋谦陈森清顾荣民张晓梅朱明马国建
- 关键词:CDH1基因GSTP1基因RASSF1A基因微核
- 体外人全血淋巴细胞核异常检测的研究
- 1992年
- 应用不同类型的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治疗因子:丝裂霉素C、噻替哌、乙双吗啉、γ线(0.5-5Gy)和中子束(5-40Gy)体外处理人全血,观察多种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裂解、核固缩及其复合指标——核异常的改变。结果多数核损伤指标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尽管多种核损伤指标对不同治疗因子的反应有所差异,但检测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以微核细胞率为优,其次为核裂解率,其它指标有参考价值,对不同剂量区放射线处理后,核损伤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体外生物剂量仪的探讨,尤其对超量照射(>5Gy)的研究。认为,体外人全血淋巴细胞核异常检测作为一种简便、快速、较接近人体内情况、且较敏感的体外遗传毒理学方法,可试用于理化因子诱变性与潜在致癌性的评价。
- 薛开先马国建王苏周平王亚平
- 关键词:人全血化学诱变剂淋巴细胞核
- 中国人CYP1A1和GSVM1基因多态及奇对个体肺癌易感性的联合效应
- <正>目的:在中国江苏肺癌和对照人群中,检测CYP1A1 Ile/Val、GSTM1+/O遗传多态的各基因型及其联合基因型的分布,并探讨这些基因型与肺癌个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配对的病例对照组各106例,采静脉血制备DN...
- 薛开先许林陈森清马国建吴建中
- 文献传递
- 错配修复系统hMSH2基因IVS12(-6)T>C多态及饮食习惯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
- 2011年
- 目的:研究江苏省结直肠癌发病与hMSH2基因IVS12(-6)T>C多态及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方法:对江苏省金坛、泰兴和淮安地区近2年来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8例以及配对180例健康体检者的饮食等生活习惯因素进行调查,提取外周血DNA,应用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的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现场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hMSH2基因IVS12(-6)T>C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结果:hMSH2基因IVS12(-6)T>C在家族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且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喜食油炸和腌渍食物组,hMSH2基因IVS12(-6)T>CC突变与正常人群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MSH2基因IVS12(-6)T>C突变,通过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该突变的携带者有更高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 顾大勇张晓梅宋磊王德强李金田马国建陈森清周建农
- 关键词:结直肠癌HMSH2基因基因多态性饮食习惯
- 168例大肠癌患者体内微核实验结果分析
- 微核实验已成为筛选致突变物、致癌物的有效测试方法,在人类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检测,及肿瘤防治领域中也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体内微核反映了诱变物质经代谢、活化等多途径体内过程后形成微核的综合结果,真实并直接反映了机体的受损伤情况或...
- 马国建陈森清周建农高萍薛开先
- 文献传递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中一种新的APC基因的胚系突变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研究1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的腺瘤样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的胚系突变。方法经结肠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家族史的调查,确定了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患者。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和测序等技术对这一家系的成员进行系统的APC全基因筛查。结果在此家系中发现一个新的APC基因的胚系突变c.1999C>T(Q667X),这一突变造成了APC基因终止密码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有功能障碍的截短蛋白。临床上,此突变可引起严重的FAP症状,早发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结论Q667X胚系突变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受累成员可考虑大肠预防性切除手术。
- 周建农陈森清张晓梅周欣朱明冯波李金田马国建张元颖
-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胚系突变变性高效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