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清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 目的比较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因粗隆间骨折或单侧股骨颈骨折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
- 季淼张永志张丁王守义周昶陶清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 文献传递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 2014年
- 目的: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 ASA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行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A 组)和对照组(B 组)。入室后,常规麻醉诱导及维持。A 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LCVP 期)为麻醉诱导后到螺丝钉固定完成时,液体输注速度严格控制在7 ml/ min左右,将 CVP 维持〈5 cm H2 O(1 cm H2 O =0.098 kPa)。第二阶段(LCVP 后)为螺丝钉固定完成后,以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补充液体缺失,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B 组采用传统液体管理,按照累积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以1:1的比例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维持 CVP 〉10 cm H2 O,保证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记录手术时间,并计算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测定术前和术后24 h 肝功能、肾功能。结果两组各时点 MAP、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B 组比较,A组 CVP 值在行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期间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比较,A 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ALT、AST、BUN 及 Cr 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可明显减少 TLIF 术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对患者肝肾功能无影响。
- 王守义陶清王明陈庆一
- 关键词:中心静脉压失血手术时间
-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比较地佐辛复合丙泊酚与单纯使用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60岁,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地佐辛组(D组),丙泊酚复合地佐辛组(Z组)。入室后常规诱导插管,监测各项指标,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根据各项指标调整给药速度及量,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所有维持药物。停药后进行如下处理:C组不用任何药物,D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Z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及丙泊酚10μg/kg/min。记录拔管后5、10、15 min时行为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及呼吸(HR)、平均动脉压(MAP)值。结果 D组与Z组停药后行为疼痛评分与C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Z组效果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各时点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始比较,D组与Z组停药后HR、MAP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可明显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且效果优于单纯地佐辛。
- 陶清王守义王明陈庆一
- 关键词:地佐辛丙泊酚腹腔镜胆囊切除苏醒期躁动
- 异丙酚合安定、氯胺酮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 2005年
- 目的:观察异丙酚合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级、停经45~60 d的孕妇40例,分成两组,每组20例,异丙酚+芬太尼为Ⅰ组,异丙酚合氯胺酮、咪唑安定为Ⅱ组.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BP、SpO2、HR的变化,异丙酚的诱导量及总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前后的BP、SpO2、HR平稳及不良反应少,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异丙酚用量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比较,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效果确切.
- 陶清
- 关键词:人工流产异丙酚氯胺酮咪唑安定芬太尼
- 地佐辛预先镇痛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芬太尼预先镇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拟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D组预先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F组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P组为对照组。各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观察各组呼吸循环变化,记录丙泊酚总用量、麻醉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宫缩痛及不良反应。结果D组和F组术中血压、心率、丙泊酚总用量、丙泊酚注射痛和体动发生率较P组降低,F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其余2组(P〈0.05)。结论地佐辛预先镇痛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优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或单纯丙泊酚麻醉,且无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
- 陶清梅高昌陈庆一
- 关键词:地佐辛二异丙酚预先镇痛
- 三种药物对复杂性肛瘘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比较三种药物应用于复杂性肛瘘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复杂性肛瘘患者90例,ASAⅠ~Ⅱ级,年龄15~65岁,体质量42~85 kg。随机分为三组:S组:舒芬太尼(100μg)+左布比卡因(200 mg);O组:羟考酮(20 mg)+左布比卡因(200 mg);M组:氢吗啡酮(2 mg)+左布比卡因(200 mg)。术后行患者自控的硬膜外镇痛(PCEA)。术后12 h(T1)、24 h(T2)、48 h(T3)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询问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询问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瘙痒、体位性头晕、头晕、情绪改变、失眠或嗜睡、尿潴留、口干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在T1及T2时点,与S、O组比较,M组的术后镇痛有效性明显提高(P〈0.05);T3时点,三组镇痛有效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各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O组比较,M组的满意程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O组的满意程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可接受程度三组之间比较O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吗啡酮联合左布比卡因适用于肛瘘患者的PCEA,镇痛效果优于舒芬和羟考酮,且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高相山王守义陶清王明陈庆一
- 关键词:羟考酮氢吗啡酮
-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运用于Wilson's病患者脾切除术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Wilson's病(WD)患者脾切除术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方法:WD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盐酸芬太尼注射液组(F组)和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组(O组)。入室后,行常规麻醉诱导、维持。术毕拔管当患者主诉疼痛时,F组立即静脉注射盐酸芬太尼20μg(10μg/m L),O组立即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2 mg(1 mg/m L);必要时间隔5 min给予1 m L,重复给药,直至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分。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内,记录给药总次数及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镇静评分。出PACU后1 h、3 h、6 h,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询问并记录出PACU后6 h的各项不良反应。出PACU后48 h,询问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询问并记录出PACU后至首次给予补救药物时间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PACU内,与F组比较,O组的呼吸频率减慢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均降低(P〈0.05和P〈0.01);Ramsay镇静评分O组亦明显低于F组(P〈0.01)。与F组比较,O组滴定给药次数明显减少,补救给药例数明显降低,首次补救镇痛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1)。出PACU后6 h,与F组比较,O组呼吸频率减慢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及镇静评分均降低(P〈0.05~P〈0.01)。出PACU后48 h,与F组比较,O组镇痛满意度增高(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WD患者脾切除术术后早期疼痛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 王守义张丁陶清陈庆一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
- 长托宁用于全麻术前用药的效果观察
- 2005年
- 目的:观察长托宁作为全麻病人麻醉前用药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需全麻手术病人,在麻醉诱导前静注长托宁0.015mg/kg,观察注药前、后5、10、20分钟各时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口干程度以及术中术毕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情况。结果:病人使用长托宁后5、10、20分钟的血压、心率与使用前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氧饱和度未见明显改变,用药10分钟病人有轻度口干,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少。结论:长托宁用于全麻病人麻醉前给药效果满意。
- 陶清陈庆一
- 关键词:长托宁术前用药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