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解中
-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24例分析
- 2001年
- 赵建中邹瑞秀陈解中孙云张宇燕周荣初陈云雷
- 关键词:急性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门冬氨酸钾镁结合急诊PCI治疗的疗效观察
- 2004年
- 丁志坚王新陈解中孙勇徐宇红陈鸿刘敏
- 关键词:急诊PCI门冬氨酸钾镁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代谢及收缩功能的变化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单个核细胞(BMMNCs)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近、中期心功能、心肌代谢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史1-35个月的患者。细胞移植组8例,通过冠脉系统将BMSCs和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余6例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3,8个月行SPECT双核素心肌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移植组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8例心功能从Ⅱ-Ⅳ级提高至Ⅰ-Ⅱ级,6min步行试验从(320.72±60.47)m提高至(406.88±68.31)m,6个月后又提高至(484.79±81.00)m。6例前壁心梗患者3,8月后LVEF由术前的42.5%提高至49.5%和54%;术后3,8月心肌双核素检查缺损区占整个心肌体积由术前的45.5%减少至39%和25%。6例对照组患者术后3月EF较术前提高,心肌双核素检查缺损区占心肌体积减少,术后8月与术后3月无明显改变。2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不明显。结论:自体BMSCs和B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代谢。
- 张宇燕丁志坚张馥敏杨志健王新陈解中孙勇徐龙保徐宇红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
-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心肌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初步临床观察
- 丁志坚张宇燕王新陈解中张馥敏杨志健
- 1、骨髓抽取及MBMC分离、培养。 2、心肌双核素检查。 3、6分钟不行试验。 4、BMBCs和BMMBCs移植。 5、术后随访。 6、统计学处理。 骨髓干细胞扩增,培养技术要求较高,当时本院条件有限,我们在...
- 关键词:
- 关键词:自体骨髓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
- 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近、中期心肌代谢及收缩功能的变化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单个核细胞(BMMNCs)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近、中期心功能、心肌存活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入选1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其中8例患者为细胞治疗组,6例为常规治疗组)。细胞移植组患者,通过冠脉转运将BMSCs和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3、8个月分别行双核素SPECT心肌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移植组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8例心功能从Ⅱ~Ⅳ级提高至Ⅰ~Ⅱ级,6min步行试验从320.72±60.47m提高至(406.88±68.31)m,6个月后又提高至(484.79±81.00)m。6例前壁心梗患者3、8个月后LVEF由术前的42.5%提高至49.5%和54.0%;心肌双核素检查缺损区占整个心肌体积术后3、8个月由术前的45.5%减少至39.0%和25.0%。6例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EF较术前提高,心肌双核素检查缺损区占心肌体积减少,术后8个月与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2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不明显。结论:自体BMSCs和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代谢,移植术后8个月仍能观察到重建心肌效应。
- 丁志坚张宇燕张馥敏杨志健王新徐龙保王健陈解中孙勇徐宇红
-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细胞移植心肌梗死
- 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以了解三者之间关系。方法:选择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男96例,女79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07例)和非杓型组(68例)。分别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超声,以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并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测定。结果:①非杓型组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血管内径变化显著小于杓型组[(8·7±2·1)%∶(5·1±1·7)%,P<0·01);②非杓型组的凝血因子Ⅰ(Fg)、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P<0·05);③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自变量(Fg、反应性充血血管内径变化)对因变量(血压昼夜节律)的回归系数为-4·094,+0·949,对因变量的OR值为0·017,2·583。结论: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流变学异常呈正相关,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 丁志坚陈解中刘敏刘希红范莉张宇燕蒋建光孙勇
- 关键词:高血压昼夜节律血液流变学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 2007年
- 丁奉丁志坚王新陈解中李海燕张宇燕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脂联素C反应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