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 作品数:19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隋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4例CHC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按治疗结束时甲状腺功能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异常隋况及其影响因素。计数资料采用z。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甲状腺自身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甲状腺功能异常52例,占26.80%,正常142例,占73.20% 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1例,占0.5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10例,占5.15%);亚临床甲亢4例,占2.06%),亚临床甲减37例,占19.07% 抗病毒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7%对比26.80%,X2=12.829,P〈0.05)。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性别(X2=4.038,P〈0.05,95% CI1.016~3.040)和甲状腺自身抗体P〈0.05,95%凹:1.681~36.183);但抗病毒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因子中,正常和异常组自细胞介素6(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14.90)ng/L对比(11.65±5.46)ng/L,t=3.127,p〈0.05,95%CI:5.28~25.581,治疗24周末:2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0±2.47)ng/L对比(6.81±2.80)ng/L,f=0.352,P〉0.051。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治疗前后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5±5.46)ng/L对比(6.81±2.80)ng/L,f=1.997,JP〉0.051。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治疗前后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14.90)ng/L对比(6.30±2.47)ng/L,f=3.632,p〈O.05)。结论Peg-IFNα-Za联合RBV治疗CHC患者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见。女性,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Peg-IFNα2a联合
- 黄雁翔陈新月马丽娜殷继明任珊郭丹丹郑艳红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干扰素甲状腺
- 复发和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既往治疗后复发和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开放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复发无应答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 mg.kg-1.d-1治疗。无应答组27例,疗程为72周;复发组18例,疗程为48周;动态留取血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HCV RNA的检测,以分析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分别为55.6%和25.9%(P=0.045),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分别为83.3%和51.9%(P=0.031),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分别为83.3%和59.3%(P=0.087)。基线HCVRNA在复发组低于无应答组,同时获得病毒学应答组(RVR、cEVR、ETVR)基线HCV RNA也均低于未获得病毒学应答组(仅cEVR节点有统计学意义,P=0.039);复发组病毒动力学呈快速下降,无应答组病毒动力学呈缓慢下降;获得病毒学应答(RVR、cEVR、ETVR)组基线淋巴细胞百分比(LYPH%)均高于未获得病毒学应答组(P=0.009、0.037、0.020)。结论复发和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后,复发组近期疗效(RVR、cEVR、ETVR)优于无应答组;基线HCV RNA低、病毒动力学快速下降型及基线较高水平LYPH%是疗效的阳性预测因素。
- 陈晓云张永宏马丽娜金怡于海滨柳雅立张小丹郭丹丹许英霞郑艳红马冰陈新月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
-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趋化因子IP-10水平的相关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趋化因子干扰素γ诱生蛋白-10(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10,IP-10)水平的关系。方法入组的难治性CHC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评估抗病毒疗效。用Luminex技术检测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血清趋化因子IP-10水平。结果 75例难治性CHC患者中,2例治疗至24周脱落,其余患者均完成48周治疗,随访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率为68.49%(50/73)。75例难治性CHC组患者基线血清IP-10水平高于11例正常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者、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cEVR)者和持续病毒学应答者基线IP-10水平显著低于未获得应答者(P=0.020,0.003,0.002)。另外比较SVR者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IP-10水平,发现抗病毒治疗过程中,IP-10水平逐渐减低。其中治疗12周时IP-10水平明显低于基线、治疗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6)。结论基线IP-10低水平有利于获得病毒学应答。获得SVR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IP-10水平显著减低。
- 郭丹丹张永宏马丽娜柳雅立鲁俊锋金怡何智敏郑燕红陈新月
- 关键词:肝炎丙型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疗效
- 腹腔引流管固定器
- 本申请公开了腹腔引流管固定器,包括固定器、引流管本体、腹贴、推动板、侧杆、滑动板、弧形板、耳板、空心板、限位杆、调节板、一号弹簧、侧板、立柱、腹带、耳带、连接环、内板、拉动板、拉动杆、二号弹簧、竖杆、L型杆和密封板。通过...
- 郭丹丹
- 慢性丙型肝炎初治和复治患者的细胞因子特征与病毒学应答
- 2012年
-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丙型肝炎初治和复治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37例和复治患者24例,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动态留取标本并检测细胞因子变化,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1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初治患者能获得较早的病毒学应答相比,复治组12例(50%)在治疗48周时才获得病毒学应答。初治组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interferon,IFN)γ、CCL-3(MIP-1a)显著高于复治组(P=0.005);初治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则低于复治组(P<0.05)。在基线和治疗4周时,初治组较高的IFNγ水平与HCV清除率相关。结论复治患者能否获得治疗成功与宿主免疫应答相关,IFNγ可能是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
- 柳雅立张永宏郭丹丹鲁俊锋于海滨画伟陈新月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免疫疗法
- Th1/Th2相关细胞因子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关系
- 2011年
- 细胞因子的分泌和生成异常可引起机体的各种病理性紊乱,其中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失衡可能是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IFN抗病毒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文就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其与HCV感染慢性化、IFN疗效的关系及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郭丹丹张永宏陈新月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TH1/TH2细胞因子IFNΑ
- 胸腔引流管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胸腔引流管,涉及引流管技术领域,包括引流管、渗液管、渗液孔、防渗机构、导流机构以及连接机构;其中所述引流管顶端固定连通有渗液管,所述渗液管侧表面开设有渗液孔,所述引流管侧表面安装有防渗机构,所述防渗机构底...
- 郭丹丹
- 血浆白介素33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及热消融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浆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热消融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HCC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5例和健康对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IL-33水平。同时检测HCC中22例完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1周、术后4周血浆IL-33水平。比较HCC组术前、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IL-33水平,以及HCC中完全消融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血浆IL-33水平。结果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比较,HCC组术前血浆IL-3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9.08(12.02,31.91)pg/mL比(9.62+2.6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硬化组为3.05(9.87,17.56)pg/mL,LC组与HCC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HCC患者血浆IL-33水平高于早期患者[27.69(16.06,34.90)pg/mL比17.18(11.16,25.8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1,P=0.043)。治疗效果达到完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4周IL-33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周分别为12.02(9.23,12.89)pg/mL、14.17(11.16,22.81)pg/mL、15.46(13.74,18.0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33表达失衡可能是HC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消融治疗可以纠正体内IL-33水平,促进IL-33恢复正常。
- 郭丹丹覃岭高文峰袁春旺张英华张永宏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治疗
- 活检穿刺针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活检穿刺针,涉及穿刺针技术领域,包括手柄、连接座、取样针、负压机构、取样组件以及安装机构,所述手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左端固定连接有取样针,所述取样针内安装有取样机构,所述连接座表面安装有负压...
- 郭丹丹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辅助性T细胞(helper T,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5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的CHC患者(CHC组)的抗病毒疗效进行评估。用Luminex技术检测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血清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2、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和IL-13)水平,并与1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C组绝大多数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仅TNF-α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获得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患者(ETVR组)的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在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均高于未获得ETVR的患者(nETVR组)(P<0.05),TNF-α水平在基线和治疗4周均高于nETVR组(P<0.05);ETVR组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在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均低于nETVR组(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优势反应有利于获得病毒学应答。
- 郭丹丹张永宏马丽娜柳雅立鲁俊锋金怡何智敏画伟郑燕红陈新月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