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郎轶咏

作品数:47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5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色谱
  • 6篇微球
  • 6篇壳聚糖
  • 6篇共聚
  • 6篇共聚物
  • 6篇PH敏感
  • 6篇HPLC
  • 5篇制剂
  • 5篇释药
  • 5篇微乳
  • 5篇接枝
  • 5篇海藻酸
  • 5篇海藻酸钠
  • 4篇微乳液
  • 4篇接枝共聚
  • 4篇接枝共聚物
  • 4篇控释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色谱法
  • 3篇水凝胶

机构

  • 33篇解放军第20...
  • 23篇沈阳药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7篇郎轶咏
  • 31篇王强
  • 15篇李三鸣
  • 9篇朱晓红
  • 8篇姜同英
  • 7篇郑梁元
  • 6篇张晓莉
  • 5篇刘兰娣
  • 5篇李峥
  • 5篇任常顺
  • 5篇刘华
  • 4篇戴华
  • 3篇郑爽
  • 2篇莫凤奎
  • 2篇闫静静
  • 2篇王剑
  • 2篇袁悦
  • 2篇李忠林
  • 2篇梅丽娜
  • 2篇张岩

传媒

  • 15篇解放军药学学...
  • 5篇医药导报
  • 4篇中国医院药学...
  • 4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中成药
  • 2篇膜科学与技术
  • 2篇中国药房
  • 2篇第七届全国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药学实践杂志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1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壳聚糖微粒及纳米制剂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壳聚糖微粒及纳米制剂的主要制备方法及药物的释放方式,阐述壳聚糖微粒纳米制剂在药剂学的主要应用。壳聚糖微粒纳米制剂比表面结构大,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优良的药物包埋性能和控制药物释放的能力,是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制剂给药系统。
闫静静郎轶咏王强朱晓红李三鸣
关键词:壳聚糖微粒纳米药剂学
甲氨蝶呤/聚天冬氨酸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胶束制备及其体内外释药考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制备甲氨蝶呤/聚天冬氨酸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胶束,考察该胶束的体内外释药情况。方法:以溶剂蒸发法制备甲氨蝶呤/共聚物胶束;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氨蝶呤;以动态透析法研究药物体外释放;以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体内药物分布研究。结果:共聚物胶束粒径为50nm左右,分布较窄;Zeta电位接近-30mV;甲氨蝶呤/共聚物胶束在pH7.4和pH5.5的介质中释药近似Weibull释药模型,但在pH5.5介质中释药较pH7.4介质中慢。胶束组甲氨蝶呤的血浆半衰期(t1/2)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溶液组的2.50和2.17倍。结论:甲氨蝶呤/聚天冬氨酸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胶束能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滞留时间。
郎轶咏姜同英郑力莫凤奎
关键词:聚合物胶束聚天冬氨酸甲氨蝶呤药动学
蓝萼香茶菜不同部位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采收期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考察蓝萼香茶菜不同部位蓝萼甲素的含量及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岛津C18ODS,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为0.9mL·min-1,柱温为25℃,于波长234nm条件下对样品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以叶中蓝萼甲素含量最高,且7、8月份采集的叶中蓝萼甲素含量较高。结论:蓝萼香茶菜应在夏季采收,并以叶入药为宜。
王强郎轶咏任常顺朱晓红于晓黎
关键词:蓝萼香茶菜蓝萼甲素高效液相色谱法
瓜尔胶-丙烯酰胺类接枝共聚物的研制与应用
王强郎轶咏李若溪脱帅张晓丽朱晓红李峥陈殿学凌静
该课题以高铈硝酸胺中Ce6+为引发剂,引发异丙基丙烯酰氨/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丙烯酸共混合物的聚合反应,聚合的同时与瓜耳胶端基-OH上的H发生取代反应,制备了温敏/pH敏共聚物瓜耳胶-聚异丙基丙烯酰氨-丙烯酰胺(GPNA...
关键词: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
双黄烧伤软膏的抗炎抑菌与镇痛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双黄烧伤软膏的抗炎、抑菌及镇痛作用。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双黄烧伤软膏对急性炎症的抗炎作用;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其进行体外抑菌实验,考察其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通过热板法观察小鼠痛阈值的变化,考察其镇痛作用。结果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实验中,低剂量双黄烧伤软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双黄烧伤软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京万红软膏组差异无显著性;在体外抑菌实验中,双黄烧伤软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直径≥10mm,具有明显抑菌作用,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直径约10mm,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较弱。在热板实验中,双黄烧伤软膏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延长其痛反应潜伏期,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双黄烧伤软膏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及镇痛作用。
王强郎轶咏张晓莉戴华刘兰娣
关键词:抑菌抗炎镇痛
三黄颗粒的微乳薄层色谱法鉴别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微乳薄层色谱法用于同时分离鉴定三黄颗粒中多种主要成份。方法:以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微乳液-甲酸(9:1)作为展开剂,一次点样,同时分离和鉴别三黄颗粒中的多种主要成份;考察了微乳液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甲酸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以微乳液(SDS-正丁醇-正庚烷-水=6.7:15.8:2.5:75.0,g/g)-甲酸(9:1)为展开剂,同时检出三黄颗粒中黄芩甙、绿原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小檗碱,操作简便,分离效果理想,检出灵敏,且斑点圆而集中,Rf值高的组分亦无扩散现象。结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色谱技术,可以简便、准确、高效地分离和鉴定三黄颗粒中绿原酸、黄芩苷、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小檗碱。
郎轶咏王强张晓莉刘兰娣姜同英
关键词:微乳液薄层色谱
4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4种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湿特性。方法将胶囊内容物置于恒温变湿环境中,不同时间称定质量,并计算吸湿增重,对吸湿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结果采用过饱和溶液法,测定胶囊内容物吸湿时间曲线、吸湿等温曲线,并求算出吸湿方程、吸湿初始速度。结论吸湿特性参数可直接表征中药提取物的吸湿能力。
郎轶咏王强梅丽娜李宗林姜同英
关键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
瓜耳胶-g-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中盐酸青藤碱释放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接枝共聚物瓜耳胶-g-异丙基丙烯酰胺(GPNA)水凝胶中盐酸青藤碱释放特征。方法采用Franz-Chien扩散池进行凝胶中药物扩散实验。分别考察释放介质温度、离子强度、pH及交联剂含量对凝胶中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温度、pH、交联剂含量、离子强度对药物的释放均有影响;凝胶中药物在0.1mol·L-1HCl中释放速度明显快于在0.1mol·L-1pH6.8 PBS中释放速率。温度低于聚合物LCST值时,药物释放没有显著性差异;温度高于聚合物的LCST值时,随着水凝聚的收缩,表面"皮层"逐渐形成,凝胶释药减慢。凝胶中药物药物释放随离子强度及交联剂含量的增加而减慢。结论GPNA水凝胶具有明显的温度及pH敏感性,可用作智能给药的药物载体。
郎轶咏王强张哓莉李三鸣郑梁元
关键词:温度敏感PH敏感水凝胶盐酸青藤碱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载体的制备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方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基质,液体石蜡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CaCl2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结果最优处方为油水相体积比为8∶1;乳化剂比例为3.0%;交联剂用量为1.0%;交联时间为15 min;搅拌速度为500 r.min-1。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吸水速率快,吸水能力强。
郎轶咏李峥张晓莉王强
关键词: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
新型磺胺嘧啶银微球的制备与释放度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研究微球的粒径、形态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8.2μm,体外5 h释药完全。结论磺胺嘧啶银微球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体外释药迅速。
闫静静郎轶咏王强朱晓红李三鸣
关键词:磺胺嘧啶银释放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