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迎建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德岛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艺术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战争
  • 3篇上海话剧
  • 3篇女性
  • 3篇沦陷
  • 3篇话剧
  • 2篇沦陷时期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电影
  • 1篇性别
  • 1篇鸦片
  • 1篇鸦片战争
  • 1篇艺人
  • 1篇幽灵
  • 1篇战时
  • 1篇正气歌
  • 1篇政治
  • 1篇石挥
  • 1篇史料
  • 1篇女人

机构

  • 10篇德岛大学

作者

  • 10篇邵迎建

传媒

  • 3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职大学报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革命、战争与女性――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2016年
白薇与张爱玲都写过话剧,前者的《打出幽灵塔》完成于1927年,后者的《倾城之恋》发表于1943年。两篇的题材相似:女主角都仿效"娜拉"离家出走,但动机却截然相反:前者是为"革命",后者仅为生存。两人从谈"情"说"爱"出发,却都在途中偏离原题,完成了各自社会的象征与寓言。
邵迎建
关键词:战争女性
“小市民”的命运——讲《花街》、《春江遗恨》故事的人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以"虚构与真实"为轴心,考察上世纪40年代活跃在上海的电影人1950年在香港拍摄的电影《花街》与在沦陷时期与日本合作拍摄的《春江遗恨》的历史事实及遭遇,理解其制作意图,并通过观众的接受态度及当局的应对方式,以"小市民""国家""解放"为关键词,探讨"小市民"(民众)的人生价值观及站在党、国精英立场上对民众之期待的距离。
邵迎建
关键词:小市民帝国主义
艺人浮雕:石挥——兼说视觉叙事中的抗战时期上海话剧被引量:1
2010年
1942年秋,石挥(1914—1956)被上海观众誉为"话剧皇帝"、"艺人浮雕"。本文以观众反映为镜子,观照抗战时期石挥在舞台上的系列视觉形象——文天祥(《正气歌》)、慕容天锡(《大马戏团》)、秋海棠(《秋海棠》)、律师夏屏康(《梁上君子》)、警察总监(《金小玉》),凸显并唤回被封存的上海记忆之一端,进而思考其意义。
邵迎建
关键词:石挥
“出走”与“上楼”——女性·时代·政治被引量:1
2012年
1937年日军攻打上海,文化名人与进步青年纷纷出走,走向武汉、桂林、重庆,走向延安。上海的话剧舞台上,主角们也频频出走,奔向远方。然而,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走,走不了。本文以张爱玲的话剧《倾城之恋》为核心,参照"孤岛"时期于伶、夏衍的以"出走"为主旨的文本,结合当时的语境与战后的二元政治观点,探讨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的政治意义。
邵迎建
关键词:女人性别政治
从花木兰到张静娴——论电影《万世流芳》被引量:3
2015年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上海全面沦陷。1943年,孤岛时期的"抗日"电影《木兰从军》的主角陈云裳与伪满洲国红星、《支那之夜》的主角李香兰携手合作,出演电影《万世流芳》。此片战后因"歪曲林则徐这个爱国历史人物的形象、歪曲鸦片战争的历史、充满了反历史主义的观点,并且还大肆渲染三角恋爱"被禁。本文拟细读文本,结合诞生语境,重新考察此片并为其定性定位。
邵迎建
关键词:沦陷区鸦片战争禁烟戒烟
家破国碎思家国——1940年代的上海话剧与“五四”精神被引量:2
2009年
19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舞台上出现了一批由熟习欧文的知识人创作的话剧杰作——《清官怨》《荒岛英雄》《梁上君子》《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倾城之恋》。本文聚焦于这批优秀的剧本及其作者,首先考察了当时的语境,指出:以日本对华新政策出台的1942年为界,进入沦陷后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空,话剧的繁荣得以实现。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得出以下结论:这批话剧作品继承了"五四"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却又以一种更为丰富复杂的方式呈现——摒弃了"自由与不自由、平等与不平等"的二元对立的方式,展现了不自由中的自由及不平等中的平等,创造出一种"参差的对照"美学。
邵迎建
关键词:沦陷时期话剧家国女性
洪深与《包得行》被引量:1
2013年
洪深(1894-1955年),中国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早年留美学戏剧,回国后致力于中国话剧和电影草创活动,在编剧、导演、表演等实践和理论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时期,投笔从戎,率领演剧二队辗转乡间,宣传抗战。后与郭沫若、田汉配合,担任国家文化官员,组织剧团,配合国策进行宣传。《包得行》是洪深作为国民政府的文化官员,直接为国家征兵宣传创作的一出戏,1939年夏秋,由他本人亲率剧团在四川渝蓉乡间演出,颇受欢迎。以后在城市继续公演多场。然而,在10年后洪深列出的"十部必须阅读的抗战剧本"中却名落孙山,后来,虽然收在《洪深全集》中,但几乎无人谈及,话剧百年精选中更不见其踪影。本文以国仗、混混、女性为关键词探讨文本,并思考为何不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邵迎建
关键词:剧本
从《正气歌》到《文天祥》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以《正气歌》及话剧公演、电影制作、放映环境为主线,考察其背后的文化人、文化组织的状况,以厘清抗战期间上海影视演艺圈之一脉,填补中国影剧史的一段空白。通过追踪轰动一时的剧目《文天祥》公演轨迹的史实,厘清了孤岛时期与沦陷时期戏剧之一脉,并证明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血脉关系。
邵迎建
关键词:《正气歌》孤岛时期沦陷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上海话剧研究——以《申报》广告及口述史料为据
长期以来,日军占领上海期间的娱乐圈为一大禁忌,后人极少触及。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上海话剧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相关的成果和论文。
邵迎建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话剧口述史料
文献传递
电影《春江遗恨》幕前幕后被引量:1
2014年
1944年11月在上海公映的《春江遗恨》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日合作的影片。因其特殊的时空,一直遭到非议。笔者近期意外地找到了该片的中、日文剧本,因此试图作一新的尝试:重新考察成片过程,触摸现场,对比文字剧本与视觉画面,体认心察,以时人的语言来重新叙述、审视这段历史。
邵迎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