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德志
-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俄罗斯学者梅茹耶夫的社会主义文化论被引量:1
- 2016年
- 俄罗斯学者梅茹耶夫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理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文化的空间,他的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开放性的视角。
- 姜立红车德志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空间
-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点思考
- 2009年
-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意识形态性,又具有科学性,是二者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要兼顾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
- 车德志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教学目标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
- 2013年
- 作为马克思的一个重大理论发现,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科学认识论,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确证了人的主体性,揭示了人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车德志
-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以人为本主体性历史观
- 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被引量:5
- 2013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时空压缩"的形式加速进行三大转型,即历史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与此相应,中国发展模式也具有三大转向,即由"以常规发展"为主导转向"以跨越式发展"为主导、由"以权力促发展"转向"以能力促发展"、由"以增长促发展"转向"以转型促发展"。这三大转型进展如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 车德志张艳涛
-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思考
- 2008年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内涵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强调这门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突出其人文内蕴和批判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问题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与能力。
- 车德志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人文素养
- “以人为本”的现代阐释
- 2013年
- 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含义是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以人为本"观念在当代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严重弊端在实践中显现,二是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具有重要区别。
- 车德志
- 关键词:以物为本
- 试论“世界历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 2004年
- “世界历史”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对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的转变以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车德志
- 关键词:世界历史人类文明农业社会生产力工业文明马克思思想
- 论“世界历史”对“类”意识生成的意义
- 2008年
- "世界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特指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对"类"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打破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地域界限,从而清除了当代"类"意识生成的地域性障碍;二是它突出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促进了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复归。
- 车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