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华山

作品数:6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粒细胞
  • 3篇颗粒细胞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凋亡
  • 2篇诱导凋亡
  • 2篇牦牛
  • 2篇卵泡
  • 2篇卵泡颗粒细胞
  • 2篇激素
  • 2篇核细胞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分析
  • 1篇学成
  • 1篇血细胞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机构

  • 6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赵华山
  • 4篇余四九
  • 4篇赵强
  • 3篇李一鸥
  • 2篇谷建
  • 1篇杨世华
  • 1篇樊江峰
  • 1篇杨明
  • 1篇王廷璞
  • 1篇玄兵
  • 1篇何剑斌
  • 1篇王勤
  • 1篇徐庚全

传媒

  • 1篇生理学报
  • 1篇农业科技与信...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定量分析小鼠单核细胞体外吞噬诱导凋亡卵泡颗粒细胞能力的方法
2009年
为了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定量分析吞噬能力变化的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和大蒜诱导凋亡的方式,模拟体内单核细胞吞噬凋亡的卵泡颗粒细胞的过程,在不同时点(1h,2h,3h,4h,5h)对共培养物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并照相,对吞噬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颗粒细胞凋亡形变的初期,即可被单核细胞识别,形成吞噬泡,与此同时,颗粒细胞的凋亡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吞噬泡内可见凋亡细胞崩解的碎片。对照片进行分类计数发现,单核细胞与颗粒细胞共同培养约3h的时候,外接凋亡细胞的单核细胞个数与内吞凋亡细胞的单核细胞个数的比值接近1,说明此时单核细胞中半数呈现吞入状态,半数呈现外接(识别阶段)状态,笔者建议将此状态的时间点称为"半吞期"。SPSS13.0回归分析,可得线性回归方程y=–0.247x+1.644(y,外接与内吞的单核细胞个数比值;x,共培养时间),R2=0.912,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31.095,P=0.011(<0.05),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5.576,P=0.011(<0.05)。以上结果表明,这种对早期凋亡细胞吞噬过程的体外模拟可以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吞噬能力的变化,从而可用于对一些影响因素,如促进或抑制吞噬的药物,进行定量分析。
赵华山余四九赵强
关键词:单核细胞凋亡颗粒细胞
红茂草生物碱抑菌活性的测定被引量:41
2008年
用醇提法提取红茂草生物碱,经石英色谱柱层析分离、结晶后测定了红茂草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率和半数抑菌浓度(IC50)。结果显示,红茂草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粪肠球菌的MIC分别是0.22、0.18、0.18、0.30mg/mL;对这4种供试菌的IC50分别是0.180 7、0.140 70、.140 70、.260 5 mg/mL。表明,红茂草生物碱对这4种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赵强王廷璞余四九王勤李一鸥赵华山谷建
关键词:抑菌活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粪肠球菌
红茂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8年
红茂草生物碱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生物碱具有抗菌、抑菌、抗溶血和改善微循环、对中枢和平滑肌有抑制、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对心肌细胞和小鼠肝损伤也有保护作用。红茂草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赵强杨明李一鸥赵华山谷建
关键词:红茂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牦牛单核细胞体外吞噬诱导凋亡卵泡颗粒细胞的形态学及回归分析研究
本研究以小鼠和牦牛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小鼠上建立了单核细胞吞噬诱导凋亡卵泡颗粒细胞的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牦牛单核细胞吞噬诱导凋亡颗粒细胞过程的形态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小鼠上,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和诱导凋亡的...
赵华山
关键词:牦牛单核细胞诱导凋亡卵泡颗粒细胞形态学分析
文献传递
犬子宫积脓病的诊断及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为研究犬子宫积脓的病因,对2007年7月~2008年10月期间,沈阳地区的33例犬子宫积脓病例进行了病史调查及临床检查、血细胞检查、雌孕激素测定和子宫内容物细菌培养,采用注射雌孕激素和丝线埋置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发病年龄平均7.5岁,6岁以上患病占88%,患病犬中有24.2%以上注射过激素,白细胞(WBC)的平均值为45.7×10^9个·L^-1,孕酮的平均值为(0.2263±0.05744)ng·mL^-1,雌二醇的平均量为(2.7214±0.03486)pg·m^L-1,大肠肝菌(E.coli)为61.9%,是主要感染细菌,动物模型证明孕酮与本病关系密切,雌激素和细菌感染会更快产生病变。
李一鸥何剑斌余四九赵强赵华山玄兵
关键词:子宫积脓血细胞激素细菌动物模型
FSH、LH对体外培养的牦牛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及E_2、P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为了探明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对体外培养的牦牛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及甾体激素分泌的影响,揭示促性腺激素调控卵泡发育的机理,采用细胞培养和显微观察技术,建立了牦牛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观察分析牦牛卵泡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特征和凋亡的形态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adioimmunoassay,RIA),分析了添加不同浓度的FSH和LH对牦牛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牦牛卵泡颗粒细胞呈现出典型的上皮样细胞生长特性,具有典型的'S'形生长曲线,体外培养的牦牛颗粒细胞偶尔可见细胞核浓缩、边集化、染色质固缩、内质网疏松等凋亡的形态特征。在添加0.050~5.000IU·mL-1FSH,随着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比例逐渐降低,E2和P水平呈上升趋势;在添加浓度达到5.000IU·mL-1时,凋亡细胞比例最低降到7.3%,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低浓度的LH(0.050~0.500IU·mL-1),可以抑制颗粒细胞凋亡,促使E2和P分泌增加;高浓度的LH(5.000IU·mL-1)则促使颗粒细胞凋亡,对颗粒细胞分泌E2和P的影响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FSH和LH可通过调节牦牛颗粒细胞的凋亡及分泌功能,在调控卵泡发育及排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徐庚全樊江峰杨世华李谷月赵华山余四九
关键词:牦牛促性腺激素颗粒细胞激素分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