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淑霞 作品数:38 被引量:30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不同耕作处理下冻融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012年 为探讨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小区上进行了9a的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冻融前后的土壤硬度以及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呈对数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2=0.838 8)。冻融前免耕较秋翻显著增加了土壤硬度(p<0.05),主要表现在2.5-17.5cm深度之间。冻融后免耕较秋翻降低了2.5-17.5cm的土壤硬度,并且在2.5-10cm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冻融后土壤硬度明显低于冻融前,冻融前后两种处理下玉米连作的土壤硬度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但最大土壤硬度均对作物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 陈学文 王农 刘亚军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关键词:冻融 土壤硬度 犁底层 黑土 东北黑土线虫群落对长期免耕后土壤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目前对长期免耕土壤实施扰动后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响应情况尚不了解。本研究选择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长期免耕扰动前和扰动后的响应情况,为东北黑土区合理选择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长期保护性耕作实验站为依托平台,分别设置长期免耕(NT)及长期免耕后扰动(DNT)两种不同免耕耕作方式;在作物播种前,采集耕层(0—15 cm)土壤,进行线虫的分离鉴定。使用效应值(lnR),以常规耕作(CT)为对照,度量不同轮作方式下(玉米-大豆轮作,CS;玉米连作,CC)长期免耕及长期免耕后扰动对土壤线虫的属数、多度和生态指数的影响效应。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进行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其驱动因子的分析。【结果】与CT相比,NT处理促进了各轮作方式下杂食/捕食线虫的多度,DNT处理显著(P<0.05)促进了玉米-大豆轮作下食细菌线虫的属数及多度、食真菌线虫和总线虫的多度,而对玉米连作下所有线虫营养类群的属数及多度具有抑制效应。NT、DNT处理的线虫群落组成与CT处理截然不同,其主要的土壤驱动因子分别是全氮含量和容重,可以解释线虫群落组成差异的10.5%和11.4%。此外,与CT相比,NT处理显著(P<0.05)促进了各轮作方式下的结构代谢足迹(Fs),而DNT处理显著(P<0.05)抑制了几乎所有生态指数(除自由生活线虫与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比率(MI/PPI)之外)。DNT处理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抑制程度因轮作方式而异,与玉米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仍能维持对MI/PPI的促进效应。【结论】长期免耕能够在各轮作方式下形成较为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深翻和移除秸秆等土壤扰动会破坏长期免耕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但破坏程度因轮作方式而异。 张梦亭 刘萍 黄丹丹 贾淑霞 张晓珂 张士秀 梁文举 陈学文 张延 梁爱珍关键词:耕作方式 轮作方式 线虫群落 生态指数 黑土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对黑土微生物量及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4年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对秸秆还田后的分解转化及碳固存效果有着显著的响应。为了探明在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秸秆及其碳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研究将玉米和大豆不同植株部位秸秆与耕层黑土混合,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61 d。在第61 d测定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矿质态氮和微生物呼吸速率,并分析比较它们在不同处理中的差异及其与秸秆C、N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秸秆添加下的土壤MBC大小表现为:大豆根>玉米茎下部>大豆茎>玉米叶>玉米茎顶部>玉米根>大豆叶,土壤MBN的大小表现为:玉米茎下部>玉米叶>大豆根>玉米根>玉米茎顶部>大豆茎>大豆叶。除大豆叶外,其它处理的土壤MBC/MBN均显著小于空白处理。秸秆含碳量与MBC、MBN、MBC/MBN、微生物呼吸速率、呼吸熵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秸秆含碳量与土壤矿质氮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MBC、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熵均与秸秆含氮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不同秸秆添加下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呼吸熵的大小表现基本一致,且呼吸速率、呼吸熵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豆茎、大豆叶的呼吸速率和呼吸熵显著大于玉米秸秆2倍左右。研究说明秸秆还田促进了细菌、放线菌等C/N较低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含氮量高的秸秆不利于还田后期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速率及活性的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比微生物量对秸秆分解、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 刘四义 贾淑霞 张晓平 陈学文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 窦永静关键词:秸秆还田 C/N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呼吸 黑土腐殖酸的近红外光谱测定 2012年 研究了我国黑土腐殖酸碳含量及其光化学性质,并探索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ear infraredspectroscopy,NIRS)对其进行预测的潜力。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带土壤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定量模型,并用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腐殖酸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的预测效果很好,NIRS对富里酸碳和胡敏酸碳的465nm(E4)和预测结果也较好,665nm光密度(E6)的预测达到可接受水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与SOC的相关性,高于其与NIRS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二者光化学性质与SOC的相关性则低于其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NIRS在简化黑土腐殖酸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和光密度测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且能够反映SOC性质方面的信息。 范如芹 申艳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陈学文 魏守才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胡敏酸 富里酸 偏最小二乘法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初期对黑土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5年 通过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的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与秸秆C、N含量的关系,以明晰黑土区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的分解特征,探明还田秸秆的C、N含量对固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1 d的培养试验中,土壤CO2排放速率随时间呈现出"下降-稳定-增大(出现‘较高值’)-下降"的过程.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土壤CO2排放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较高值"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不同.秸秆类型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前21 d和前61 d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对秸秆添加的响应不同.在前21 d,玉米根、玉米茎下部、玉米叶、大豆叶的CO2累积排放量(约160μmol·g-1)显著大于其他秸秆;而除大豆叶外,大豆秸秆61 d的CO2累积排放量均比玉米秸秆大.前21 d CO2累积排放量与秸秆含碳量的比值(CR)和秸秆的C/N、含氮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而61 d的CO2累积排放量与秸秆的C、N含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综上,在还田条件下,秸秆类型对土壤CO2的排放有明显影响;大豆秸秆比玉米秸秆容易分解,但与长时间分解不同,大豆秸秆还田最初阶段的分解速率小于玉米秸秆;秸秆的C/N、含氮量只对还田最初阶段的土壤CO2排放有较大影响. 刘四义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 杨学明关键词:秸秆还田 C/N 黑土 土壤固碳 一种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封闭动态系统测定培养物质的CO<Sub>2</Sub>产生速率的方法 一种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封闭动态系统测定培养物质的CO<Sub>2</Sub>产生速率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测定培养物质的CO<Sub>2</Sub>产生速率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方法存在准确率低、费用高和劳动量大的问题。... 刘四义 张晓平 贾淑霞 孙冰洁 陈升龙文献传递 一种土壤改良用取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改良用取样装置,包括竖板,所述竖板的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卡接螺纹筒,所述螺纹筒螺纹连接连杆,所述连杆的表面开设螺纹孔,所述连杆的一端焊接圆柱筒,所... 贾淑霞文献传递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1年 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碳、氮循环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不同耕作和轮作方式对耕层黑土SOC和TN储量的影响,本文以吉林省德惠市进行了8 a的田间定位试验中层黑土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三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轮作方式下SOC和TN在各土层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质量土壤有机质储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对0~30 cm SOC和TN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开始前相比,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降低;免耕显著增加了0~5 cm SOC及TN含量,但SOC在亚表层亏损,导致其储量并未增加;而垄作处理下SOC及TN含量在0~5、5~10 cm的均显著增加,0~30 cm储量亦分别增加了4.9%和10.7%。玉米连作系统的两种耕作处理(免耕和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增加,且TN储量增幅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系统,其中免耕下TN储量增幅是玉米-大豆轮作的3.2倍。所有处理下C/N均呈降低趋势,其中垄作0~5 cm C/N由12.05降至11.04,降低幅度分别是免耕和秋翻的3.2和2.8倍。综上可知,对质地黏重排水不良的中层黑土,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下免耕并不是促进SOC固定的有效形式,而垄作则促进了黑土SOC和TN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而且是使农田黑土由CO2"源"变为"汇"的有效形式之一。与玉米-大豆轮作相比,玉米连作下三种耕作方式都有利于SOC和TN积累。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时秀焕 贾淑霞 陈学文关键词:免耕 垄作 轮作 土壤碳储量 全氮 耕作方式对黑土耕层孔隙分布和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2年 为探索耕作方式对黑土孔隙度分布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以2010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孔隙度影响较大。与秋翻相比,免耕减小了土壤总孔隙度,增大了0~5cm和20~30cm10%~16%的>100μm大孔隙,减小了耕层5~20cm的100~30μm次大孔隙,两种处理不同深度的中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相近。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免耕0~5cm和20~30cm的持水能力高于秋翻,而5~20cm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实施免耕后,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性能,对土壤通气透水和作物根系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陈学文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关键词:黑土 土壤孔隙度 土壤水分特征 不同部位玉米秸秆对两种质地黑土CO_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5年 秸秆还田后作物残体的分解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养分周转平衡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为了探索秸秆化学性质和土壤质地对黑土区土壤CO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秆(根、茎下部、茎顶部、叶)进入黑土区两种质地土壤(砂壤土和黏壤土)后的CO2排放、微生物量,并分析了它们与秸秆C/N、木质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部位秸秆一致增加土壤CO2排放量,激发效应值介于216.53~335.17μmol·g-1,黏壤土大于砂壤土.激发效应值与木质素/N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明显好于激发效应与木质素含量、C/N、含氮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添加秸秆增加MBC和MBN含量,降低MBC/MBN,微生物群落氮固持的速率高于碳固持.添加秸秆后,砂壤土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大于黏壤土,总溶解性氮含量小于黏壤土.结果说明,秸秆的木质素和氮含量均会对它的分解和CO2排放产生影响,木质素/N比木质素含量、C/N等更好地说明秸秆分解和CO2排放的差异;与黏壤土相比,在砂壤土中实施秸秆还田可以取得更好的土壤碳固存、微生物量和氮素保持效果. 刘四义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贾淑霞 陈学文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关键词:碳氮比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