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明祥

作品数:118 被引量:2,102H指数:2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7篇农业科学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9篇土壤
  • 63篇黄土丘陵
  • 60篇丘陵区
  • 60篇黄土丘陵区
  • 30篇有机碳
  • 21篇土壤有机
  • 17篇土壤有机碳
  • 17篇结皮
  • 16篇植被
  • 14篇黄土高原
  • 13篇生物结皮
  • 13篇农田
  • 11篇农田土壤
  • 9篇小流域
  • 8篇影响因素
  • 8篇退耕
  • 8篇坡面
  • 6篇养分
  • 6篇植被恢复
  • 6篇植物

机构

  • 97篇西北农林科技...
  • 93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吕梁学院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黄土高原土壤...
  • 2篇庄浪县农业技...
  • 2篇陕西省农业厅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18篇许明祥
  • 35篇刘国彬
  • 23篇赵允格
  • 8篇脱登峰
  • 8篇邱宇洁
  • 7篇高丽倩
  • 7篇陈云明
  • 7篇李强
  • 7篇马昕昕
  • 7篇张圣民
  • 6篇张志霞
  • 6篇张健
  • 6篇师晨迪
  • 5篇陈盖
  • 5篇郑世清
  • 5篇张文辉
  • 5篇杨勤科
  • 5篇王超华
  • 5篇张亚锋
  • 5篇李彬彬

传媒

  • 1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8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环境科学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草地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水利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土壤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8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素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可通过固氮作用影响土壤氮素水平,但该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采样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组成、覆盖度差异及其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覆盖度无显著差异,但组成有差别;2)不同降水量带土壤氮素含量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生物结皮显著增加了结皮层土壤氮素含量,对下层土壤影响较小,结皮层下0—2 cm、2—5 cm、5—10 cm土层中氮素含量差异不显著;3)生物结皮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及微生物氮在不同降水量带差异不显著,而0—2 cm、2—5 cm、5—10 cm土壤全氮、碱解氮及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在200~300 mm降水量带小于300~600 mm降水量带。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素的贡献,而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素的贡献差异不显著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明姣赵允格许明祥杨丽娜王爱国姚春竹
关键词:生物结皮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
用显微CT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被引量:29
2016年
为了更好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显微CT技术扫描3~5 mm土壤团聚体,获取了3.25μm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并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对团聚体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自然草地、人工灌木和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水稳性(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与坡耕地处理相比,自然草地土壤团聚体总孔隙度、大孔隙度(〉100μm)、瘦长型孔隙度分别增加了20%、23%和24%,而分形维数和连通性指数欧拉特征值分别降低了2%和75%,且各指标二者间差异均显著(P〈0.05)。人工灌木土壤团聚体的上述各项孔隙参数均优于自然草地(较坡耕地分别增加了70%、88%和43%以及降低了4%和92%),且除欧拉特征值外,差异均显著(P〈0.05)。分形维数和连通性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可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赵冬许明祥刘国彬张蓉蓉脱登峰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植被恢复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本文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组分HA、FA和HM含量均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土层间均表现出:结皮层>0~2cm土层>2~5cm土层;不同年限生物结皮土壤腐殖质含量总体表现出:16年>8年>32年>12年,表明退耕地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非线性变化趋势;HA/FA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34~0.70,低于1,该区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含量不高,腐殖酸以富啡酸为主;②结皮层土壤腐殖酸E4/E6值随时间变化总体上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而0~2cm和2~5cm土层土壤腐殖酸E4/E6值呈缓慢增长的趋势;③腐殖质组分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全N、NO3--N、NH4+-N和有效Z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④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变化与全N、NO3--N、NH4+-N和有效Zn含量间存在满足二项式的函数回归关系(p<0.01),表明生物结皮对土壤C素与N素和有效Zn的影响密切相关。
张健刘国彬许明祥
关键词:生物结皮腐殖质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78
2005年
通过建立侵蚀土壤质量单因素评价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选出了黄土丘陵区适宜的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权综合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敏感地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应用因子分析法所筛选的8项土壤质量简化评价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29项综合评价指标的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拟定了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分级标准,将研究区土壤质量分为5级。黄土丘陵区10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质量差异显著,以天然乔木林地土壤质量最佳,属1级;其次是天然灌木林地和大棚菜地,土壤质量属2级;天然草地土壤质量属于3级,人工乔灌林地土壤质量接近3级;人工草地、撂荒地、农地和果园土壤质量属于4级。
许明祥刘国彬赵允格
关键词:土壤质量黄土丘陵区
基于质量和数量方法的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评价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湿筛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和数量分布特征以及水稳性,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7,14和34年)的草地和坡耕地土壤(对照,CK)为研究对象,从质量和数量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恢复年限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湿筛后粒径分布特征,选取粒径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R0.25)以及平均质量直径(MWD)2个指标评价不同粒径团聚体的水稳性。【结果】(1)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粒径>1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粒径为0.25~1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不明显;团聚体数量与质量变化规律一致,但数量变化量随粒径减小而成倍的增加。(2)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湿筛后,粒径<0.25mm微团聚体的质量分数最高;团聚体数量则表现为随粒径的减小而成倍增加。(3)当粒径为0.25~5mm时,随着粒径的增大,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降低,其中粒径2~5mm团聚体的水稳性最差。(4)当粒径为0.25~5mm时,有机质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增加趋势,各粒径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与MWD减小比例呈负相关,与R0.25呈正相关。【结论】用数量方法评价团聚体分布特征的结果与用质量方法评价的结果存在差异,小粒径团聚体的水稳性更强。
马露洋许明祥李彬彬张圣民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结构粒径分布
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被引量:134
2005年
针对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最主要的功能———生产力和抗侵蚀能力,运用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10种土地利用类型、208个样点的32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抗冲性、渗透系数、活性有机碳、有机质、脲酶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敏感指标,是土壤质量恢复与调控的主要目标.土壤生物指标属于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指标.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的29项理化及生物属性指标可以被归纳为5个土壤质量因子:有机质因子、质地因子、磷因子、孔隙因子和微结构因子.5个因子中,孔隙因子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4个质量因子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极显著.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为有机质、渗透系数、抗冲性、CEC、蔗糖酶、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速效磷、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其中,有机质、渗透系数、抗冲性是表征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
许明祥刘国彬赵允格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黄土丘陵区
陕西省农田土壤物理障碍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探明陕西省农田土壤物理障碍状况,2013年在全省选取了228个调查点,对1100多块地的农田土壤紧实度进行了调查,从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几方面评价了农田土壤物理障碍状况。结果表明:(1)陕西省农田土壤耕层厚度平均为17.3 cm,其中陕北地区耕层较薄,平均为14.4 cm;全省犁底层平均厚度接近20 cm,其中陕北、关中和陕南犁底层厚度平均为14.5、18.1 cm和20.1 cm。(2)全省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25 g·cm-3,其中陕北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35 g·cm-3,容重偏大;全省犁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49 g·cm-3,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犁底层容重都明显偏大,影响作物根系生长。(3)陕西省农田耕层土壤紧实度平均为781 k Pa,犁底层紧实度平均为2901 k Pa。全省耕层土壤紧实度尚合适,但犁底层土壤紧实度过大,形成明显的障碍层。
石磊许明祥董丽茹师晨迪邱宇洁
关键词:农田土壤耕层犁底层紧实度
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研究被引量:29
2017年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我国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我国先后投巨资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如何全面及时地掌握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及存在问题,以便滚动调整生态工程实施方案、保障工程实施效果,并使后续生态工程部署具有科学性和空间针对性,是国家的重大迫切需求。为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设立了"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构建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各类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及系统,定量评价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提出生态效益提升的技术途径,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布局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杨帆刘华刘华杨秀春许明祥侯鹏黄麟黄麟
关键词:生态效益生态服务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建设的土壤水文效应被引量:121
2002年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王国梁刘国彬常欣许明祥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水文效应土壤干层土壤干化小流域植被建设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草灌过渡灌木初期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当植被次生演替进展到草灌过渡灌木初期,除土壤含水量外,土壤容重、孔隙度、稳定入渗和水稳性团聚体都好于对照白羊草地,表明灌木树种定居的土壤物理条件一般要高于草本群落。植被演替的过程是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复杂变化的过程,它们的相互反馈也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随着植物群落的变化土壤也发生着不同程度变化。其中,土壤物理性质各个因子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团聚体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线性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极显著负相关。
张健刘国彬许明祥李小利周萍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次生演替土壤物理性质灌木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