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艳

作品数:47 被引量:470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食管
  • 15篇幽门螺
  • 15篇幽门螺杆菌
  • 15篇螺杆菌
  • 13篇反流
  • 9篇胃癌
  • 9篇内镜
  • 8篇食管炎
  • 8篇胃食管
  • 8篇细胞
  • 8篇流病
  • 7篇食管反流
  • 7篇胃食管反流
  • 6篇幽门螺杆菌感...
  • 6篇胃液
  • 6篇细胞间
  • 6篇螺杆菌感染
  • 6篇杆菌感染
  • 5篇食管反流病
  • 5篇胃食管反流病

机构

  • 46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第六医...

作者

  • 46篇薛艳
  • 39篇周丽雅
  • 28篇林三仁
  • 11篇孟灵梅
  • 10篇闫秀娥
  • 10篇陆京京
  • 9篇崔荣丽
  • 7篇索宝军
  • 6篇张贺军
  • 4篇王晔
  • 4篇李渊
  • 4篇丁士刚
  • 3篇段丽萍
  • 3篇林琳
  • 3篇韩亚京
  • 3篇张静
  • 3篇江文俊
  • 2篇胡兆元
  • 2篇夏志伟
  • 2篇黄永辉

传媒

  • 7篇中华内科杂志
  • 6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胃肠病学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The 14...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患者胃液游离氨基酸表达谱的临床研究
刘健周丽雅林三仁闫秀娥薛艳孟灵梅陆京京索宝军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治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本文简介了非糜烂性反流病的定义和发病机制,重点论述了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和参考价值。
薛艳周丽雅
关键词:非糜烂性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辅助识别模型在白光内镜诊断慢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对于胃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卷积神经网络在消化内镜领域的潜力已得到证实。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白光内镜诊断慢性胃炎的辅助识别模型,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慢性胃炎白光内镜图片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辅助识别模型由Unet++和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包括两层结构。采用ROC曲线评估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辅助识别模型和3名内镜医师的诊断结果与标准答案的一致性。结果:训练集含5200张慢性胃炎白光内镜图片,测试集含668张慢性胃炎白光内镜图片。Unet++对慢性胃炎病变的总体命中率为97.2%。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0.3%和89.6%。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与标准答案具有高度一致性(κ=0.763),与内镜专家(κ=0.712,κ=0.698)水平相近,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医师(κ=0.58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辅助识别模型能为白光内镜诊断慢性胃炎提供有效帮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牛占岳于红刚张静朱益洁慕刚刚薛艳李红艳吴练练王晔丁士刚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慢性胃炎
10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主要上消化道疾病演变的分析
目的探讨10年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主要上消化道疾病在胃镜室检查中发生的改变。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53598例。选择全部十二指肠球溃疡(DU)、胃溃疡(GU)、(...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孟灵梅
文献传递
高清晰放大内镜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被引量:29
2006年
目的观察高清晰放大内镜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改变,结合24h胃食管pH监测及质子泵抑制剂试验,初步建立非糜烂性反流病高清晰放大内镜下的诊断标准。方法顺序收集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超过3个月的病人及正常志愿者。应用高清晰放大内镜进行观察。根据症状及内镜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糜烂性食管炎组和无糜烂组。无糜烂组中24h食管pH监测阴性及pH监测阳性而内镜下无典型改变者给予PPI试验。结果正常对照组24例,糜烂性食管炎组19例,无糜烂组62例。齿状线形态分为锐利环型、宽齿型、锐齿型、破碎型、三角延伸型、舌样延伸型6型,无糜烂组分别占6.5%、6.5%、6.5%、11.2%、61.2%和8.1%。正常对照组仅有锐利环型、宽齿型、三角延伸型,分别占25.0%、58.3%和16.7%。无糜烂组锐齿型、破碎型、三角延伸型、舌样延伸型齿状线多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黏膜粗糙程度分为平坦型、粗糙不平、凹凸不平及绒毛样不平4种。正常对照组中平坦型、粗糙不平、凹凸不平分别占16.6%、54.2%及29.2%,无糜烂组中分别占16.1%、9.7%及74.2%。贲门黏膜绒毛样不平在无糜烂组多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清晰放大内镜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6/8。结论高清晰放大内镜检查可以提高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率;非糜烂性反流病可以分为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和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黄永辉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内窥镜检查诊断显像
十年2088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被引量:86
2005年
目的分析研究我院10年来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评估10年来 RE 发病情况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胃镜诊断的2088例原发性 RE,按洛杉矶分类进行分级,评估 RE 发病情况,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和伴发疾病的关系。结果原发性 RE 占胃镜检查总人数的4.1%,男性多于女性(4.7%比3.2%,P=0.00).平均年龄55.34岁,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54.37±15.53)岁比(57.40±13.88)岁,P<0.01]。10年间年原发性 RE 检出率和发病年龄上升;随年龄增长 RE 检出率升高,病变程度加重。轻度的(A、B 级)占大多数(82.5%),在 RE 分级上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 患者 Hp 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23.5%比42.3%,P<0.01)。Hp阳性 RE 检出率低于阴性(2.9%比4.7%,P<0.01)。Hp 阳性与阴性 RE 在 RE 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去10年间,RE 患病率和发病年龄逐步上升,轻度的占大多数。RE 人群 Hp阳性率低于一般人群。
胡兆元周丽雅林三仁薛艳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
第五届中日韩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议纪要被引量:14
2006年
第五届中日韩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会议于2006年2月17—19日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中方代表150余人,日韩代表120余人。中日韩三国学者就Hp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的研究、Hp和胃癌的关系、Hp与临床及Hp的诊断和治疗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薛艳姚炜张莉丁士刚周丽雅林三仁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致病机制
基于HPLC/MS法检测胃液中游离芳香族氨基酸浓度对胃癌和胃粘膜异型增生的诊断价值
刘健周丽雅林三仁闫秀娥薛艳孟灵梅陆京京索宝军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H.pylori感染及根除H.pylori对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影响.方法 收集具有典型反流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者.根据快速尿素酶、WS染色结果判断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H.pylori阳性...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闫秀娥张静孟灵梅陆京京
根除幽门螺杆菌不同疗程及方案效果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根除的最佳方案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病理组织学Warthin-Starry(WS)染色阳性,经规律根除并在完成治疗后停药4周以上,并行13C呼气试验复查的患者,共计2335例患者入选,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上胃肠道基础疾病、治疗次数、治疗方案,治疗疗程,用药种类,药物剂量和13C呼气试验结果。采用安徽合肥皖仪生物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ZC-202 13C质谱仪对患者的Hp根除结果进行判断,结果≥4定义为Hp阳性,提示根除失败;结果在0~<4之间为Hp阴性,即根除成功。结果Hp根除率为78.0%,初治组为78.7%,复治组为66.4%(P=0.004)。初治患者中,四联、三联、序贯治疗组根除率分别为83.2%、73.5%、71.5%(P=0.004);14 d、10 d、7 d疗程组根除率分别为89.5%、78.8%、74.1%(P<0.01);应用及未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者的根除率分别为81.3%、63.78%(P<0.01);7 d四联初治方案中,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方案及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方案的根除率分别为90.2%、74.1%(P=0.002)。结论四联治疗方案的Hp根除率高于三联治疗。14 d和10 d疗程组的根除率高于7 d组。应用PPI组的根除率高于未应用PPI组。以PPI和铋剂为基础的7 d四联初治方案中,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组的根除率高于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组。
薛艳冯璜周丽雅杨雪玲林三仁王迎春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