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为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脂肪干细胞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脑损伤
  • 3篇干细胞
  • 2篇凋亡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血肿
  • 2篇神经功能
  • 2篇手术
  • 2篇细胞
  • 2篇裂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挫裂
  • 2篇脑挫裂伤
  • 2篇脑内
  • 2篇挫裂伤

机构

  • 13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辽宁医学院

作者

  • 14篇蒋为
  • 8篇梁国标
  • 3篇许峰
  • 3篇闻亮
  • 3篇李智勇
  • 3篇陶英群
  • 3篇高旭
  • 2篇张海峰
  • 2篇高丹丹
  • 2篇李晓明
  • 2篇赵旭
  • 2篇韩松
  • 2篇张佑迁
  • 2篇林军
  • 2篇宋振全
  • 2篇李宾
  • 2篇李志清
  • 2篇吕伟
  • 2篇袁冠前
  • 2篇谭俊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干细胞及其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与应用
2012年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动物脑缺血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就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化能力及其在脑缺血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中2005/2010关于"脂肪干细胞及其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的文章,以"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内容为同脂肪干细胞及其在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关,同一领域文章则选择近3~5年内发表的文章或权威文章.初检到的中英文共152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8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其具有取材方便、来源丰富、扩增迅速、无致瘤性、低免疫原性、无伦理约束等多种优势,临床前期实验已经证实,脂肪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神经功能紊乱,缩小脑梗死区域,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病灶区血供,并表达神经特异性标志物.实验中脂肪干细胞的移植途径及时间都不同,实验结果都证实了神经功能的改善,但其具体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仍需要扩大对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的临床前期研究数量,进一步完善其治疗机制.
蒋为梁国标刘民培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细胞分化脑缺血干细胞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并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联合早期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2月—2012年12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2例)与对照组(n=38例),两组患者均行立体定向穿刺血肿抽吸术+术后支持性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14 d,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水肿消退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显著缩小,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体积(5.2±0.8)mL明显小于对照组(5.7±0.9)mL(t=2.615P=0.011)。②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缺损评分(17.5±2.7)低于对照组(18.9±3.0)(t=2.185P=0.032)。③观察组基本治愈比例(47.6%)与总体有效率(90.5%)均高于对照组(39.5%、81.6%),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1.125,P=0.261;χ2=1.322,P=0.249);两组病死率(7.1%vs13.2%)无显著性差异(fisher P=0.467)。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联合早期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较彻底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并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
陶英群李智勇许峰闻亮张右迁蒋为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水肿醒脑静神经功能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作为A组,平均时间(5.4±1.5)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1 mm Hg=0.133 kPa),甚至>25 mm Hg,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中残4例,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陶英群李智勇许峰闻亮张佑迁蒋为
关键词:高龄脑内血肿
单中心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ARUBA试验的思考
目的:未破裂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尚存争议.ARUBA试验结果报告,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好,死亡或卒中发生率更低.本研究分析单中心未破裂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
高旭梁国标于春泳王晓刚李志清张海峰蒋为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
8-OH-DPAT对弥漫性脑损伤及合并二次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5-羟色胺1A(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萘]对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及合并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182只健康雄性大鼠(330±25)g,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n=7),假手术组(B组,n=35),单纯DBI+NS对照组(C组,n=35),单纯DBI+8-OH-DPAT治疗组(D组,n=35),DBI合并SBI+NS对照组(E组,n=35),DBI合并SBI+8-OH-DPAT治疗组(F组,n=35);根据伤后取脑时间分为6、12、24、72、168h亚组,各亚组7只。模型做成后,腹腔注射8-OH-DPAT(0.5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到达规定时间点,HE染色观察前额皮层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检测前额皮层脑组织bax、bcl-2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前额皮层凋亡细胞。结果 A、B组各指标阳性表现很弱,各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C、D、E、F组各时间点各指标分别与A、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C、D组之间及E、F组之间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也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8-OH-DPAT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及合并二次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李宾宋振全梁国标赵旭毛振立李晓明吕伟雷伟蒋为
关键词:颅脑损伤神经元
尾静脉移植人脂肪干细胞在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目的:观察尾静脉途径移植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造模后3d尾静脉注射5×106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分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移植后第14,21天,实验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移植的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周边和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说明尾静脉移植的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并改善神经功能。
高旭董韬李志清蒋为魏学忠曹鹏梁国标
关键词: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细胞移植脑缺血干细胞
自体脂肪干细胞经颈内动脉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证实ADSCs经颈内动脉移植入急性脑缺血大鼠脑内,能否存活并迁移至脑缺血周边区域(IBZ),分化为神经元,并改善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同时探讨ADSCs参与脑缺血治疗的可能机制。   方法:从健康成体SD大鼠附睾周...
蒋为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自体移植脑缺血神经功能
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与效果对比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3月一2013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对冲式颅脑损伤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首次手术采用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B组(31例)采用双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C组(33例)行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根据各组患者血肿及挫伤的具体情况,决定对侧血肿清除的时机(即刻或稍后),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7d对侧血肿厚度、Glasgow评分、中线位移程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3d三组患者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Glasgow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三组Glasgow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患者Glasgow评分[(10.07±0.89)、(10.39±1.00)分]高于B组[(8.8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B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1.85±0.37)cm]及血肿厚度[(3.67±0.68)cm]最大,A组次之[(1.63±0.25)、(3.25±0.52)cm],A、B两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及血肿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O.78±0.19)、(1.04±0.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原发部位硬膜外血肿的变化显著,对脑组织造成二次压迫,及早处理明显呈进展趋势的硬膜外血肿。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陶英群李智勇许峰闻亮张佑迁蒋为
关键词: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手术方法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背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技术,对于该技术的相关并发症以及防治策略尚缺少系统分析。目的:系统分析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探讨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从2003年7月到2009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39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针对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详细分析原因和总结处理经验。结果与结论:①接受治疗的239个动脉瘤中,2个动脉瘤因血管迂曲支架未能到位,1个动脉瘤支架释放后3个月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其余236个动脉瘤顺利完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中支架顺利到位,放置满意;②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n=13)、动脉瘤术中破裂(n=8)、弹簧圈突出(n=5)、占位效应(n=3)、血管损伤(n=3)和支架移位(n=2);③操作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3%(10/232)和1.3%(3/232)。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非操作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在129例急性期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18.6%(24/129)和7.0%(9/129);④88.4%(205/232)患者预后满意(mRS 0-2分),术后无(再)出血发生;⑤155例患者(159个动脉瘤)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总体再通率为14.5%(23/159)。随访中无支架或弹簧圈移位发生。迟发性并发症包括支架内狭窄(n=2)和穿支血管闭塞(n=2);⑥结果表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和再通率低。血栓形成是主要的操作相关致残、致死因素。支架对载瘤动脉的长期影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赵玉龙张海峰董玉书蒋为郝广志梁国标高旭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已破裂远端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蒋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