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庆龙
- 作品数:48 被引量:379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局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和电解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择期TURP中老年患者30例,于L3-4行蛛网膜下腔麻醉,麻醉开始前以4-5mL/kg-1.h-1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比较输注前、输注后30min和输注后60min的心率、血压、无创心排监测数据和血浆电解质浓度等变化。结果:患者各时点心率、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输注前比较,输注后30min和输注后60 min的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升高,外周血管阻力下降(P<0.05)。输注后60min的心脏指数高于输注前(P<0.05)。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收缩时间比率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输注前比较,输注后30minNa+浓度略升高(约2%)(P<0.05),而输注后60min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点K+和Ca2+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URP术中以适当速率输注适量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能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内环境稳定。
- 陈磊董庆龙叶靖
- 关键词: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血液动力学电解质
-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喉罩双相正压通气麻醉用于中老年患者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中老年病人20例,用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根据患者体重置入相应大小的喉罩,在双相正压通气下行纤支镜诊疗术。记录麻醉前(T1)、喉罩置入后纤支镜进入前(T2)、纤支镜进入气道后5min(T3)、气道操作结束后1min(T4)和喉罩拔出患者清醒后5min(T5)的HR、MAP、SpO2的变化,记录术中发生呛咳、体动、低氧等不良事件。结果 T5时点的HR、MAP与T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5的SpO2比T1高(P<0.01);20例患者术中无1例出现呛咳、体动、低氧等不良事件。术吴病人陈述手术过程有不适感。结论全身麻醉下喉罩双相正压通气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是一安全、舒适、有利于内镜医师操作的麻醉方法。
- 李颖芬董庆龙曾婉华
- 关键词:喉罩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纤支镜检查
- 麻醉科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设计的探讨被引量:5
- 1998年
- 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已成为衡量医院或科室管理水平的标志。麻醉科作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应具有本专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提高学科的管理水平,高效利用信息资源,我们于1995年开始进行此系统软件程序的设计,目前已达到实用阶段。方法与结构本系统采用FoxPro数据库语言,以模块化形式设计,由7个模块组成(附图),分别为病例、人员、设备、教学科研、麻醉收费、数据维护和系统帮助。人机界面设计力求直观、明了,有较强提示性和可选性,采用排列、光棒式菜单,每页画面均设置操作提示。
- 董庆龙欧阳葆怡王忠懋
-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软件设计
- 等效罗库溴铵、美维松和琥珀胆碱用于气管插管及临床药效分析
- 1999年
- 成年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例.给予罗库溴铵(Ⅰ组)、美维松(Ⅱ组)和琥珀胆碱(Ⅲ组),待拇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T_1达到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监测肌松药的抑制时程和恢复过程.结果插管评级达到1级者,Ⅰ、Ⅱ、Ⅲ组分别为11、8、3例,2级为4、7、9例,Ⅲ组3级2例和4级1例,Ⅲ组插管评级比Ⅰ、Ⅱ组差(P<0.01);三组T_1最大抑制程度相同(P>0.05),但达到最大抑制时间Ⅲ组最快、Ⅰ组其次、Ⅱ组最慢(P<0.01);三组T_1恢复过程比较,Ⅲ组最快,Ⅱ组其次,Ⅰ组最慢(P<0.01).
- 余革欧阳葆怡董庆龙
- 关键词:罗库溴铵美维松琥珀胆碱气管插管药效分析
- 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并探讨氟马西尼的合理用量。方法ASAⅠ或Ⅱ级成年手术患者48例,椎管内联合麻醉效果确切。手术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保持BIS值在50~55。手术结束时按停止输注咪达唑仑后的处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Ⅰ组不用氟马西尼;Ⅱ、Ⅲ、Ⅳ组分别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首量0.1、0.2、0.3mg,根据OAA/S评分结果每隔1min追加氟马西尼0.1mg,直至OAA/S评分达4分。记录应用氟马西尼首量后1、2、3、5、10、15和20min时的BIS值和OAA/S评分。结果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咪达唑仑时四组患者的BIS值保持在50~55之间,所有患者OAA/S评分均为1分。Ⅰ组停用咪达唑仑后15~20minBIS值上升到60以上,OAA/S评估达到3分。Ⅱ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min时,BIS均值上升到58,OAA/S评估已达到3分。Ⅲ组和Ⅳ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2min时,BIS均值已超过65,OAA/S评估达到4分,恢复速度比Ⅱ组明显快(p<0.05)。Ⅱ组75%的患者需追加两次氟马西尼后,BIS值和OAA/S评分才迅速恢复。结论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首量0.3mg能获得迅速和完善的镇静拮抗效果。
- 赵子良叶靖董庆龙欧阳葆怡
- 关键词:氟马西尼咪达唑仑脑电双频指数
- 等效罗库溴铵、美维松和琥珀胆碱用于气管内插管及临床药效分析被引量:1
- 1996年
- 成年手术患者45例。静注异丙酚和芬太尼诱导后,给予罗库溴铵0.6mg/kg(Ⅰ组),美维松0.16mg/kg(Ⅱ组)或琥珀胆碱0.6mg/kg(Ⅲ组),每组15例。待拇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T_1达到最大抑制时,行气管内插管,插管评级达到1级者,Ⅰ、Ⅱ和Ⅲ组分别为11、8和3例;2级为4、7和9例。Ⅲ组3级2例和4级1例。Ⅲ组插管评级比Ⅰ、Ⅱ组差(P<0.01)。三组T_1最大抑制程度相同,但是达到最大抑制时间Ⅲ组最快(1.50分),Ⅰ组其次(2.68分),Ⅱ组最慢(5.32分)(P<0.01)。T_1恢复到25%的时间分别为28.0分、16.9分和5.6分(P<0.01);T_1恢复到95%的时间分别为42.05分、26.75分和7.95分(P<0.01)。恢复指数分别为9.30分、7.04分和1.56分。
- 余革董庆龙欧阳葆怡
- 关键词:罗库溴铵美维松琥珀胆碱气管内插管药效分析
-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在胸科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n=25)和对照组(Ⅱ组n=25),Ⅰ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Ⅱ组仅用全麻。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药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术毕至拨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延长,拨管后烦燥、躁动、疼痛的发生率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又利于胸科术后病人咳嗽咳痰。
- 赵子良董庆龙
-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胸科手术术后镇痛
- 丙泊酚联合应用芬太尼或曲马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术时丙泊酚联合应用芬太尼或曲马多的麻醉效果。方法45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n=15),分别静注0.9%生理盐水10ml、芬太尼2μg/kg和曲马多1mg/kg,继而静注丙泊酚1.5~2mg/kg,意识及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结果B组和C组麻醉后1,5,10min,MAP和HR无显著变化(P>0.05),A组则明显升高(P<0.01)。3组SpO2无显著变化(P>0.05)。麻醉后1min,3组RR均显著下降(P<0.01),5min后恢复到麻醉前水平。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比A,C组少(P<0.01)。A组12例患者术中出现体动反应,5例发生术中知晓,B,C两组均安静,无术中知晓。结论 应用丙泊酚行人工流产术麻醉时,联合应用芬太尼或曲马多均可显著提高麻醉质量,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麻醉恢复时间,但应注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岑燕遗欧阳葆怡董庆龙
- 关键词:芬太尼曲马多丙泊酚人工流产术
- 静脉注射异丙酚或咪唑安定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0
- 1996年
- 比较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的程度和时程。45例ASA Ⅰ成年手术患者,分别静注咪唑安定0.28mg/kg(Ⅰ组,n=16)、0.40mg/kg(Ⅱ组,n=16)或异丙酚2.5mg/kg(Ⅲ组,n=13)。观测注药前及注药后30min内MAP、HR、SpO_2、TV、MV、RR和P^(ET)CO_2,并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注药后三组MAP的最大降幅分别为20.0%、22.8%和22.2%;HR最大减幅分别为6.3%、8.7%和15.5%。呼吸停顿发生率/持续时间分别为37.5%/57.5s、31.3%/68.0s和76.9%/73.0s。注药后5min时异丙酚组MV已恢复到对照水平。提示异丙酚对MAP的影响程度与咪唑安定相似,但有心率减缓趋势。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都能引起短暂呼吸抑制,且异丙酚组呼吸停顿发生率比咪唑安定组高,但通气量的恢复快得多。
- 欧阳葆怡温晓晖董庆龙
- 关键词:异丙酚咪唑安定
- 吸气峰压联合PETCO_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可行性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测在右侧卧位下,吸气峰压联合PETCO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110例行胸科手术患者插入Mallinckrodt右DLT,在侧卧位后发生导管过深移位共25例。以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正位双肺通气(S1)、右侧过深单肺通气(S2)及右侧正位单肺通气(S3)三个阶段,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 min。结果 S2的Ppeak比S1增加75.5%,S3比S1仅增加44.1%;S2的PETCO2比S1下降17.5%,S3比S1仅减少8%。以单肺通气时的Ppeak≥S1Ppeak的1.6倍,PETCO2值比S1下降10%,结合OLV时的Ppeak达到24 cm H2O作为判定管端错位的截止值,特异性和预测阳性率分别达到85.7%和90%。结论侧卧位下,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联合运用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ETCO2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
- 张灿洲董庆龙欧阳葆怡
-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吸气峰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