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蕾 作品数:25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文学 历史地理 政治法律 更多>>
繁荣的新闻评论实践与公共性的缺失 2010年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苏蕾关键词:新闻评论 公共性 《大公报》 《时务报》 网络评论频道的编辑特征及编辑思路——以新浪网为例 被引量:1 2010年 网络评论频道是近年来新兴的网络编辑形式,它以网络评论为主要编辑对象,注重营造网络空间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以期达到沟通意见、交流信息的目的。网络评论频道的兴起一是和当代我国新闻评论的整体繁荣有关,另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文化的日趋兴盛。目前,中央新闻单位网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单位网站以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都将设置维护评论频道纳入到日常编辑工作中去。可以说,网络评论频道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言论版。 苏蕾关键词:网络评论 频道 新浪网 中央国家机关 门户网站 新闻单位 张季鸾的编辑思想与境界 被引量:3 2009年 张季鸾是我国著名的政论家,新闻界之巨匠,曾任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的总编辑,被周恩来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张季鸾与新闻事业30年结缘,辛亥革命后,他先后担任《民立报》分社总编辑、《大共和报》译员、《民信日报》总编辑、《新闻报》北京通事、《中华新报》总编辑。张季鸾出任《大公报》总编辑始于1926年,此后到他去世的15年问,从未离开过这家报纸。在他的领导下,《大公报》声誉日隆,1941年获得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成为与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日本《朝日新闻》齐名的报纸。 苏蕾关键词:张季鸾 《大公报》 《纽约时报》 《朝日新闻》 《民立报》 《新闻报》 “评论记者”的理念及探索 被引量:1 2007年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此外,栏目文章的署名方式"本报评论记者"也引人注意.所谓"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并不新鲜,业界和学界对此实践及研究颇多,而"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与"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方式确是新鲜事物. 成茹 苏蕾关键词:记者 《嘉兴日报》 署名方式 市委机关报 繁荣的新闻评论实践与公共性的缺失 2010年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该提法让人不禁要问:当下新闻评论实践是否是因为达到了前两次“时评热”所及的公共性高度而被盖以盛誉。1896年《时务报》的创办被认为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形成的标志。在当时的背景下,被国难警醒的士大夫利用近代报刊发表评论以图变革国家命运的公共旨趣已被历史记录。 苏蕾关键词:新闻评论 公共性 《时务报》 历史记录 《大公报》 广播电视学持续发展应重内在建设 被引量:4 2008年 “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其原因首先是该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雨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编号05JJD860001),其学术引导意义必须考虑,其次和我国广播电视学科谋求深入发展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相联系。学界就该论题展开多次对话,例如2007年第4期《现代传播》组织专题讨论, 苏蕾关键词:广播电视 人文社会科学 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框架基模——以克莱蒙斯枪杀四名警察案报道为例 2019年 本文选取《西雅图时报》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一组作品进行框架分析,样本报道了轰动美国的案件即1名男子枪杀4名警察的新闻,文本总字数为7867个英文字符,文本量7个,样本标题如下:文本1《嫌犯一星期前离开皮尔斯县监狱》(Person of interest let out of Pierce County jail one weekago). 苏蕾关键词:新闻奖 普利策 警察 枪杀 文本 从强公共性到弱公共性——我国媒体评论公共性话语建构 媒体评论的公共性是衡量媒介公正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准。但纵观我国媒体评论的实践史和学术研究史,媒体评论的公共性话语还是一个待建构的问题。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在公众舆论与媒体评论的关系探讨中试图建构... 苏蕾关键词:媒体评论 公共性 话语 文献传递 独立评论派与大公报之《星期论文》 被引量:2 2008年 《独立评论》存在于1932—1937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富影响力的政论性刊物。围绕着《独立评论》聚集了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等一批被称作“独立评论派”的知识精英,他们借此刊物发表对政治的观点,以尽“文章报国”之责。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续办,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在中国报刊史上是一张具有“文人论政”色彩的独立报纸。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是一个邀请学者、专家发表观点的精英论坛,曾经被称为《大公报》的四大特色之一。 苏蕾 王萍关键词:新记《大公报》 星期 《独立评论》 悲情布鲁斯:蔓延在黑人生命里的歧视——美国2011最畅销小说《相助》赏析 2012年 在遭到60家出版社的拒绝后,小说《相助》(The Help)被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出版社相中并以高价买下了该书的全球版权。谁也没有想到,30个月以后,《相助》以500万册的超强销售记录席卷了整个美国,造就了美国书市的神话。截至2012年4月,《相助》已蝉联《纽约时报》 吴琦 苏蕾关键词:精神生命 小说 自然生命 白人 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