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普
- 作品数:90 被引量:52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第一轮中国全球基金河南省疟疾项目工作结题报告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控制疟疾的流行和降低发病。方法根据第一轮中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规划书开展工作。结果5年共血检发热病人70 310人,年平均血检率为2.26%;疟疾病人比项目实施的第一年下降了88.13%(131/1 104);978名各类人员,接受培训1 332人次,培训率136.19%;居民和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比项目启动前均提高70%以上。结论项目的实施有效控制了疟疾疫情,推进了疟防工作的开展。
- 陈建设苏云普周磊黄希吾孙建昆吴泽均赵能杰
- 关键词:全球基金
- 2005年河南省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昀疟疾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河南省2005年的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河南省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 30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36/万,较2004年2 019例上升14.12%.18个市中有8个市疫情上升,其他10个市疫情与去年持平或下降,发病主要集中在商丘、信阳和南阳3个市,发病2 018例,占全省发病总数的88.00%.其中商丘市发病上升317.62%,其所辖的水城市发病710例,占商丘市发病的88.09%,占全省发病的30.82%.信阳市发病336例,下降45.89%.夏秋季节为主要流行季节,7~10月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77.47%(1 785/2 304),8月发病达到高峰,占26.39%(608/2304).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14.80%(341/2 304).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1.69:1(1 447/857).农民和学尘为主要发病群体,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65%(1697/2 304)和15.41%(355/2 304). 结论河南省疟疾疫情处于不稳定状态,局部疫情回升明显,应当加强各项防治措施稳定疫情,防止局部爆发流行的发生.
- 苏云普刘颖张红卫陈建设许汴利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疫情分析
- 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被引量:3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为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的两调查点 ,采用粪检法调查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 ,问卷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常见寄生虫病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KAP) ,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居民寄生虫感染率及寄生虫病防治KAP的影响。结果 两调查点居民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 2 9.5 7% (170 /5 75 )和 13 .3 7% (3 11/2 3 2 6) ,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明显差异 ;寄生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14项中有 12项差异有显著性 ;态度形成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获取 ;健康行为形成率 7项中差异均有显著性。
- 李文贺丽君颜秋叶刘辉苏云普马云祥
- 关键词:寄生虫感染农村居民
- 河南省中华按蚊抗药性及其与kdr突变关联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2009年以区分剂量法调查河南省桐柏、淮滨和永城3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并抽取部分样本进行了kdr基因序列检测。x^2检验判断其抗药性与kdr基因突变的关联性。结果河南省3县(市)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5%,其中淮滨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及永城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其余为初步抗性群体。溴氰菊酯(x^2=2.955,P〉0.05)和氟氯氰菊酯(x^2=0.000,P〉0.05)抗药性与kdr突变均无关联。结论kdr基因突变并不能直接引起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具体的抗药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祁欣崔晶张红卫苏云普汤林华周水森郑彬
- 关键词:中华按蚊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
-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489)和12.0%(295/2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结论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 郑香房文黄芳沈毓祖苏云普黄光全周水森
- 关键词: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抗体阳性率
- 生物灭蚊幼控制永城市疟疾流行效果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防治永城市疟疾暴发流行的效果。方法选择永城市2006年出现疟疾暴发和疟疾疫情较重的5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使用球形芽孢杆菌悬浮剂喷洒村内和村周水塘,剂量为8ml/m2水面,15d喷洒一次至流行季节结束,喷洒前和喷洒后2d调查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收集疟疾报告、个案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与5个乡镇中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疟疾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喷洒后2d蚊幼密度下降75.6~100%,成蚊密度下降50~100%。永城市2007年没有出现疟疾暴发点。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行政村当年共发病323例,发病率为0.48%,较上年0.98%的发病率下降51.3%,有统计学差异(χ2=118.099,P<0.001)。与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相比,两者2006年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χ2=2.818,P=0.093),2007年前者低于后者0.54%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378,P=0.036)。结论球形芽孢杆菌水面喷洒可降低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可有效减少疟疾发病率。
- 周广超张红卫苏云普周水森黄芳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媒介控制球形芽孢杆菌
- 鹿邑、郸城县灭疟后期巩固抗疟成果的研究
- 1995年
- 鹿邑、郸城县灭疟后期巩固抗疟成果的研究河南省卫生防疫站(450003)王文学,苏云普,苟改先周口地区卫生防疫站孙其良,申运动,赵伟,岳翠英1985年,我省疟疾发病率降低于1‰之后,为了继续降低发病率,巩固疟防成果,防止疫情回升,1986年在黄淮平原地...
- 王文学苏云普苟改先孙其良申运动赵伟岳翠英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
- 胡桥公社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幼虫对六六六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1979年
- 近年来,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使不少蚊种在某些地区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抗药性。我们在疟防试点工作中,进行了该地区蚊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工作,以了解该地蚊虫的抗药性情况,并为我区开展灭蚊工作时选择杀虫剂和使用剂量方面提供参考。现将1978年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幼虫对六六六的初测结果简报如下:
- 陈浩利苏云普傅士敏
- 关键词:淡色库蚊幼虫中华按蚊按蚊属敏感性致死中浓度半致死浓度
- 河南省1997~1998年黑热病监测报告
- 1999年
- 河南省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黑热病。其后散在的新发病例日趋减少。1984年以来,全省对黑热病进行了系统监测,未再发现新的感染病例。为了及时掌握我省情况,我们按照“黑热病流行已控制地区的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要求,于1997年4月至1998年11月开...
- 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朱新朋
- 关键词:黑热病
- HIV阳性者隐孢子虫及微孢子虫感染调查及分子鉴定
-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阳性者感染隐孢子虫及微孢子虫情况,掌握其基因分型,为河南省隐孢子虫病及微孢子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IV阳性者粪便样本,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隐孢子虫,阳性者进行针对GP60基因的PCR...
- 张红卫刘颖钱丹周瑞敏陈伟奇苏云普颜秋叶贺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