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四维

作品数:23 被引量:52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青藏
  • 15篇青藏高原
  • 7篇数值模拟
  • 7篇值模拟
  • 5篇降水
  • 4篇夏季
  • 4篇积雪
  • 3篇低涡
  • 3篇气候
  • 2篇地形
  • 2篇动力作用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气象
  • 2篇气象资料
  • 2篇青藏高原夏季
  • 2篇力作
  • 2篇环流
  • 2篇季风
  • 2篇高原低涡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3篇罗四维
  • 6篇吕世华
  • 5篇刘晓东
  • 2篇许宝玉
  • 2篇苏志侠
  • 2篇范广洲
  • 2篇韦志刚
  • 2篇惠小英
  • 2篇杨洋
  • 1篇李培基
  • 1篇王向东
  • 1篇汤长明
  • 1篇董文杰
  • 1篇钱永甫
  • 1篇陈丽娟
  • 1篇纪立人
  • 1篇黄敏
  • 1篇高由禧
  • 1篇陈玉春
  • 1篇钟卫国

传媒

  • 18篇高原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
  • 1篇中国科学(B...

年份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3篇1990
  • 5篇1989
  • 1篇198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青藏高原考察订正的FGGEⅢb资料作中期预报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
1992年
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科学实验取得的资料,对1979年6月15日00GMT100—850hPa 等9层 FGGEⅢb 分析的高度和风场进行了客观分析订正,并以订正前后的资料为初值,用 T21L5和 T42L9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北半球谱模式作了5个5天预报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原实验资料对 FGGEⅢb 资料的订正,将使 FGGEⅢb 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分析得到改善。对流层上层的资料订正比下层效果明显。高原地区初值场的订正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较高分辨率模式的预报结果影响更大。初值订正后不仅影响未来高原地区的预报,而且通过能量频散可以影响到我国东部和日本,大约经过5天左右,甚至可以影响到阿拉斯加和北美。
刘晓东罗四维纪立人
亚欧大陆北部与青藏高原雪盖特征及其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统计分析被引量:14
1990年
本文利用1966~1983年雪盖资料分析了亚欧大陆北部及青藏高原地区的雪盖特征及其与我国温度及降雨的关系。分析指出亚欧大陆雪盖的年变化大,但变化趋势平稳;而高原地区的年变化小,但变化多波动。夏季高原雪盖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百分比远比业欧大陆的要大(指40°N以上大陆)。冬半年亚欧大陆雪盖变化与我国各地3周内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夏季亚欧大陆北部雪盖大时,我国长江以北(华北除外)降雨偏少,华南偏多;反之亦然。
刘晓东罗四维
关键词:雪盖气温降水统计分析青藏高原
东亚沿岸一次爆发性发展气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利用有限区域细网格6层原始方程模式,对1979年3月10—11日东亚沿岸的一次中等强度爆发性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一系列24小时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斜压性是这个气旋发展的主要机制。凝结潜热在气旋发展过程中也有重要的加强作用,摩擦则使得气旋减弱,但地表感热和蒸发对该气旋发展的影响不大。
汤长明刘晓东罗四维
关键词:气旋
美国NCEP/NCAR 4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及其解码和图形显示软件简介被引量:26
1999年
介绍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4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此资料时间长(1957~1996年),观测资料丰富,分析方法统一,是目前全球最好的再分析资料。其输出内容共分四大类:观测档案、天气档案、时间序列档案及速视光盘,还有一张特殊的光盘。根据其受观测资料及模式影响程度的不同,其输出产品又可分A,B,C,D四类。用标准二进制格式输出,包括等压面、等熵面及σ面上的资料,有每日4次、每日2次、日平均、月平均的基本要素场和二维、三维的诊断分析场。它对数值模式计算及天气和气候的诊断分析非常有用。
苏志侠吕世华罗四维
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气象资料
1979年5—7月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热源与水汽的诊断分析被引量:5
1989年
本文利用FGGEⅢ_b级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1979年5月15日到7月20日的热源和水汽分布进行了计算和诊断分析。所用方法同罗会邦的,计算范围为15—60°N,60—120°E,共分10个小区。分析表明:(1)高原地区是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内热源最强和出现最早的。雨季前四周几乎还是热汇时,高原上的热源已经很强,並且在对流层高层最强。(2)高原地区上升运动最强和高空湿度最大。它使四周,特别是南方低空的水汽向高原辐合,然后沿上升气流输送到高原上空,在400hPa以上高空把水汽从高原输送到下游(东边)。从而高原对这一时期的水汽输送起到烟囱效应。
王向东罗四维
关键词:热源水汽青藏高原
全文增补中
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资料的统计同化方案与试验被引量:4
1989年
本文借助于Cressman逐步订正法和自然正交函数(EOF)的展开截断原理,对高原500hPa高度场和风场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同化方案,并将该方法推广运用到对FGGEⅢ_b资料的修正和尺度分离上,在此基础上做了24小时的数值试验。初步证明此方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敏罗四维
关键词:高度场风场青藏高原
全文增补中
关于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被引量:37
1993年
本文通过大量统计事实和典型个例分析,对高原涡的形成发展提出了概念模式。
罗四维何梅兰刘晓东
关键词:高原低涡积云对流降水
青藏高原对冷空气爆发影响的个例分析(一)被引量:7
1988年
本文通过对1979年4月10—13日在我国的一次寒潮爆发过程进行了有、无地形及修改地形的数值试验和对比分析,发现高原地形对冷空气活动强度及路径等有明显的影响:(1)由于高原地形的存在使冷空气快速沿地形边缘向南推移,冷锋偏南,给我国平原地区带来较大的降温及较多的降雨。(2)这种冷锋的移动快而达到很偏南的纬度主要是低层冷空气沿高原地形边缘绕流所产生的。(3)如果高原大地形不存在,这时冷空气直侵印度,给印度北方带来强降温。
罗四维陈玉春于学泉
关键词: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地区500 hPa FGGEⅢ_b风场订正方法及其分析被引量:10
1990年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用Cressman逐步订正方法,对高原地区500hPa FGGEⅢ_b资料(1979年5—8月每天2次流场图)用我国同期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进行了订正。与天气图(包括科实资料)及科实的流线图对比,发现与天气图等对应得很好,此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另外,订正图与FGGEⅢ_b流线图比较,主要结果:(1)NCAR软件所绘的流线图能很准确地反应格点风向。(2)FGGEⅢ_b资料能较好地反应高原地区的大尺度环流,但对次天气尺度系统如高、低中心漏分析的很多,尤其是低涡中心,只有1/2的准确率,但它们都对应于正负涡度区。有一点要特别指出:FGGEⅢ_b资料在高原西部常出现很强的低涡,而在订正图上不但涡小,且常只有低槽与之对应。(3)由订正图上可以看到低涡集中出现在高原中部30—35°N的纬带内,而反气旋中心则出现在其北侧(35°N以北)和南侧(30°以南)。(4)在高原的西南及东北边缘地区常出现地形槽,槽线为西北东南走向。它们的形成与地形影响密切,对高原东侧的天气影响也是明显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罗四维许宝玉惠小英张明娟
关键词:青藏高原天气图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被引量:30
1991年
本文主要从能量角度出发,采用视热源方程、视水汽汇方程、扰动动能方程及扰动有效位能方程对1979年6月29日00时至30日12时的高原西部低涡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诊断分析。文中指出:(1)地面感热加热对低涡的生成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潜热加热是次要的;(2)低涡区的潜热加热Q_2最大值在500 hPa附近,比机热源Q_1的极值高度(350)hPa附近)低很多,说明低涡降水是对流性的。(3)低涡初期及成熟期其能量K‘的来源主要方式是:(?)→E‘→K‘,这类似于热带大气中能量的转换方式。(4)在低涡前期及后期,其发展机理主要是中纬度大气的斜压不稳定,这时K‘的主要来源方式是:(?)→E‘→K‘,其次是非绝热加热。
罗四维杨洋吕世华
关键词:夏季低涡青藏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