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练暑生

作品数:24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文学
  • 7篇代文
  • 6篇学史
  • 6篇文学史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4篇写作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审美
  • 2篇审美化
  • 2篇主义
  • 2篇文化
  • 2篇文人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现代文学史
  • 2篇乡村
  • 2篇写作方式
  • 2篇美化
  • 2篇民族
  • 2篇阶级

机构

  • 17篇闽江学院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福州师范高等...

作者

  • 24篇练暑生

传媒

  • 4篇福建论坛(人...
  • 3篇学术评论
  • 2篇东南学术
  • 2篇闽江学院学报
  • 1篇南方文坛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东吴学术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革命文学”话语之外的边缘接合——八十年代文学史写作中的“个人”
2013年
在八十年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个人主义"是一个重要范畴。这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但是把"个人主义"看作有自身先验本质的范畴,难以说明"个人主义"概念在当年内涵混杂的情况。这里面还必须有一个结构性的思路。文学个人主义话语离开了"遗忘"了它的主要因素———革命文学话语,我们无法说明它们在"新时期"的发生及其存在形式。内在精神、自在自为、文学独立、纯文学、非工具化等等并不相同甚至存在着冲突的内涵,它们作为"革命文学"话语之外的边缘,"接合"在"个人"身上。在边缘接合的"个人"内部,多元混杂的内涵形成一个巨大的互动结构,种种范畴在这种结构关系中不断发生挪移甚至改写。这种互动结构形成了八十年代人们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成见",它带来种种洞察,也遮盖了诸多内容。
练暑生
关键词:个人主义
徘徊在“知识分子”与“文人”之间——“鸳蝴派”等作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传统被引量:1
2013年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练暑生
关键词:知识分子文人文学史
《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问题被引量:1
2006年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练暑生
关键词:底层文学《诗经》现代文学史民间写作文人文学贵族文学
《红楼梦》“梦”之观念内涵解析被引量:1
2001年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 ,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 ,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 ,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家国之情 ,另一是儿女之情 ,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 ,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练暑生
“启蒙”与被审美化的“乡村”
2012年
本文围绕关于"寻根文学"的争论,分析了民族、世界、地方等种种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由此出发,探讨了审美化的"乡村"如何被表述,以及这种"乡村"与当年的启蒙知识之间相互矛盾又内在不可区分的联系。
练暑生
关键词:乡村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学生反映情况的调查
2008年
练暑生
关键词:教材内容低年级文学同学古代文论
“现代文学”、艺术自律与重述“先锋”的可能性——“先锋文学”的谱系学考察被引量:1
2017年
文章结合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对"先锋文学"概念进行了一次谱系学考察。文章指出,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是在中国现代启蒙与革命机制下产生的文学形态,作为一种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激进文学倾向,它在90年代才真正具备了比格尔意义的"先锋性"。这种先锋性无法被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传统所接受。9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进步论的瓦解和商品美学的兴起,80年代的"先锋文学"失去了支撑其出现的观念语境。当前重述"先锋"的可能性,必须充分考虑消费主义和电子技术对文学的冲击。
练暑生
关键词:先锋文学现代文学艺术自律
后革命的剩余:独自莫凭栏——从《春尽江南》回看《江南三部曲》
2014年
2011年《春尽江南》的出版,标志着格非“江南三部曲”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这组新作从构思到全部正式完稿出版,时间跨度不下十年,无论从篇幅、写作方式还是从所处理的历史对象来说,“江南三部曲”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事件。
练暑生
关键词:时间跨度写作方式出版
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方法及其文学史解释结构——以“寻根文学”和对沈从文的文学评价为中心
2016年
乡村是"传统的"、"落后的",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形象相互对照。这种观念预设构成了20世纪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基本方法和文学史解释的基本结构。在如何评价"寻根文学"和沈从文等"乡村"题材的小说问题上,这种想象"乡村"的方法遭遇了解释学困难。新启蒙政治性解释惯例无法接受"乡村"的"世界性"、"现代性"。革命文学的政治与审美的二分模式,弥合了作为"落后传统"主要载体的"乡村"与启蒙政治解释惯例之间的观念裂缝,"乡村"在审美层面获得了属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史形象。因此,当年真正属于"审美"的文学史主要存在于对"寻根文学"和沈从文小说的"乡村"形象的文学史评述上面。
练暑生
关键词:审美化寻根文学沈从文小说
当历史遭遇感性:文类与经验的双重解放——从《浦之上》到《宣传队》
2015年
《人民文学》把《宣传队》列在了"非虚构"的栏目下,表明了对该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宣传队》在文类上很难归类。想象与回忆、猜测与考据、情感的强势介入与退隐,《宣传队》的种种写作方式都表明:无论是作为虚构还是作为记实,《宣传队》在文类上都不"纯"。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林那北的文学创作总是游走在文类的边缘,尝试着叙述那些黑白不明、真假不清的经验。
练暑生
关键词:文类强势介入写作方式历史叙述朱天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