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秋云

作品数:16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6篇灌注
  • 5篇CT灌注
  • 5篇出血
  • 5篇磁共振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动脉瘤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 4篇网膜
  • 4篇下腔出血
  • 4篇膜下
  • 3篇乳腺
  • 3篇体层摄影
  • 3篇良恶性
  • 3篇恶性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性

机构

  • 8篇桂林医学院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3篇童秋云
  • 5篇王殊
  • 5篇陈伟建
  • 5篇林怡
  • 5篇吴楠
  • 4篇李瑞
  • 4篇段玉霞
  • 3篇郭翔
  • 2篇张辉
  • 2篇邱维加
  • 2篇杨新官
  • 2篇王宏清
  • 2篇刘光俊
  • 2篇杨运俊
  • 2篇周智鹏
  • 1篇戴文海
  • 1篇熊兵
  • 1篇李建策
  • 1篇徐列印
  • 1篇胡玉芳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广西医学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灌注成像在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24小时内及6-8天SAH周围脑实质CT灌注变化情况,以探讨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
童秋云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灌注成像
文献传递
肝内胆管腺瘤的CT、MRI表现特征(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腺瘤(BDA)的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BDA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合文献重点讨论其CT、MRI表现特点。结果 1例表现为肝右前叶下段被膜下结节,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周边见晕环征,延迟期见小斑片状延迟强化。肝胆特异期病灶呈低信号。1例为肝右后叶上段被膜下的病灶,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强化方式与前相同,周边也见晕环征。结论肝内BDA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多表现为靠近肝脏表面,体积较小,富血供,延迟强化;少数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有时周围见晕环影。
刘光俊杨新官龙梅何敏丽童秋云邱维加
关键词:肝脏胆管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术前薄层CT参数预测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浸润性生长的效能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术前薄层CT参数预测纯磨玻璃结节(pGGN)肺腺癌浸润性生长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CT表现为pGGN的肺腺癌患者的资料,并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惰性组95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10例、原位癌32例、微浸润性腺癌53例)和浸润组55例(浸润性腺癌)。比较两组薄层CT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GGN肺腺癌浸润性生长的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薄层CT参数及其联合预测pGGN肺腺癌浸润性生长的价值。结果两组的病灶大小、CT值、形态为类圆形比例、毛刺征比例、分叶征比例、细支气管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边界清晰比例、胸膜牵拉征比例、空泡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CT值、分叶征、细支气管征为pGGN浸润性生长的影响因素(均P<0.05),且4个参数联合预测pGGN浸润性生长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81.05%。结论病灶大小、CT值、分叶征、细支气管征是术前预测pGGN浸润性生长的因素,且这4个薄层CT参数联合可提高预测效能。
杨新官李迅童秋云童秋云
关键词:肺腺癌薄层CT浸润性
合成MRI鉴别乳腺环形强化病变良恶性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合成MRI(synthetic MRI, syMRI)技术在鉴别乳腺环形强化病变良恶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MRI检查显示乳腺环形强化病例52个,共54个病灶,MRI检查包括平扫、增强syMRI MAG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MRI,MRI检查后1周内行手术或穿刺并取得病理结果。经syMRI后处理软件测量肿块增强前的T1(T1pre)、增强前的T2(T2pre)、增强前的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 PD)值(PDpre)以及增强后的T1(T1post)、增强后的T2(T2post)、增强后的PD值(PDpost),计算增强前后的T1相对变化率(ΔT1%)、T2相对变化率(ΔT2%)、 PD值相对变化率(ΔPD%),测量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环壁以及环内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将病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上述syMRI定量值、ADC值在良恶性组别间的差异(P<0.05),采用χ2/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良恶性组别间对比增强成像上的影像特征[形态、边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进行DeLong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54个病灶中,恶性42个、良性12个。良性组T2pre [101.17 (28.42)]高于恶性组T2pre [88.67 (21.75)],良性组PDpost(101.90±14.60)大于恶性组PDpost(84.90±20.00),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TIC类型(P<0.001)、环壁ADC值(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pos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63,高于T2pre(AUC=0.758),低于TIC类型(AUC=0.883)、环壁ADC值(AUC=0.901)。上述参数单独应用时,环壁ADC值的诊断效能最高,参数联合应用时,四者联合的多因素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0.998),TIC类型、T2pre、PDpost作为单因素模型,其诊断效能与四者联合的多因素模型诊断效能的差异具有�
童秋云余雪燕李迅蒋宇戴文海周智鹏
关键词:乳腺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后的脑灌注成像探讨
2013年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观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变化,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后临床资料44例。所选患者术前行CT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并于术后1周行CTP复查。分别测量前后两次CTP的大脑前动脉区(ACA区)、大脑中动脉区(MCA区)、大脑后动脉区(PCA区)及基底节区灌注值。结果:44例入选患者中,34例伪彩图肉眼可见好转,患者的ACA区、MCA区、PCA区及基底节区脑血流量(CBF)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肉眼可见局部灌注减低区的MTT值均延长、CBF值减低;2例灌注值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的脑血容量(CBV)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前及手术后存在脑灌注调整,视个体和病情各异,脑灌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林怡段玉霞李瑞陈伟建吴楠童秋云王殊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CT灌注
合成MRI鉴别乳腺良恶性及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探讨合成磁共振成像(syMRI)技术在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及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syMRI检查并且有病理结果的75例乳腺肿块患者(共77个乳腺病灶),所有受试者取病理活检前均行syMRI多对比度定量图谱磁共振成像(MAGiC)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乳腺肿块经syMRI后处理软件测量的增强前的T_(1)、T_(2)、质子密度(PD)值(T_(1)-pre、T_(2)-pre、PD-pre)以及增强后的T_(1)、T_(2)、PD值(T_(1)-post、T_(2)-post、PD-post),并计算增强前后的相对变化率(ΔT_(1)%、ΔT_(2)%、ΔPD%)。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恶性组,恶性病变中又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上述syMRI定量值在各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病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上的表现特征[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进行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恶性组别间syMRI的T_(1)-post、ADC、DCE-MRI的形态、边缘、TI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ADC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58],其次是DCE-MRI+ADC+syMRI模型(AUC为0.957),此外,发现ADC+syMRI模型的效能高于ADC模型(AUC分别为0.928、0.915)。恶性病变中,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syMRI的PD-pre和PD-post、DCE-MRI的边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MRI模型诊断效能优于DCE-MRI(AUC分别为0.693、0.670),syMRI+DCE-MRI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798)。结论合成MRI定量测量的T_(1)-post可作为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的辅助手段,单独应用时诊断效能低于ADC、DCE-MRI,但其与ADC联合应用可提高ADC的诊断效能。PD-pre、PD-post一定程度上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预测
余雪燕周智鹏童秋云覃宝仪王玲廷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CT灌注表面通透性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的意义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CT灌注表面通透性(PS)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出血性转化(HT)中的价值。方法发病3-9h内的AIS患者31例,全部行头颅CT平扫和灌注(CTP)检查,根据复查cT平扫图像判断患者有无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出血组(11例)及未出血组(20例),测量患者患侧和健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并计算其比值,得到相对表面通透性(rPS)、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分析出血组及未出血组rPS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rCBF、rCBV、rMTF及两组患侧Ps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灌注参数与HT间的相关性。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侧Ps值分别为(1.61±0.77)、(0.91±0.49)ml·min^-1·100g^-1;出血组rPS、rCBF、rCBV、rMTY值分别为2.76±0.78、0.32±0.18、0.66±0.31、2.67±0.71,未出血组对应数值分别为1.354-0.19、0.50±0.21、0.91±0.28、2.62±1.31,与未出血组患者相比,出血组患者的rPS值及PS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0,t=3.070;P值均〈0.01);出血组rCBF、rCBV值较未出血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2.210;P值均〈0.05);两组r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8,P〉0.05)。PS及rPS值均与H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96、0.821,P值均〈0.01),其中rPS与HT相关性较高。结论CT灌注rPS值在预测AIS后HT中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熊兵陈伟建付凤丽段玉霞杨博洋王宏清杨运俊梁盼林怡王殊吴楠童秋云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毛细血管通透性
3D 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颅神经海绵窦段成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 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颅神经(CN)海绵窦段成像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对20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行3D 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由2名放射医师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评估CNⅢ~Ⅵ海绵窦段显示率,观察其走行、位置关系,测量CNⅢ、V1海绵窦段长度(LⅢ和LV1)和动眼神经夹角(∠A)、动眼神经与眼神经夹角(∠B)大小,并对双侧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NⅢ、Ⅳ、V1、V2、Ⅵ显示率分別为100%、65%、100%、100%、87.5%;CNⅢ~V1沿海绵窦外侧壁走行,CNⅣ位于CNⅢ与CNV1之间,CNⅥ位于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下缘,各神经在眶上裂汇合;CNⅢ、V1、V2在斜矢状位图像上能完整显示,呈线样高信号。CNⅣ、Ⅵ在冠状位上部分显示,呈点状高信号;左侧LⅢ=(18.7±1.0)mm、右侧LⅢ=(18.7±1.2)mm,左侧LV1=(17.9±1.6)mm、右侧LV1=(17.8±1.5)mm,左侧∠A=(153±8)°、右侧∠A=(151±5)°,左侧∠B=(26±5)°、右侧∠B=(28±5)°,双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Ⅲ=0.872、PV1=0.840、P∠A=0.329、P∠B=0.190)。结论增强3D STIR-SPACE序列能较好地显示CNⅢ~Ⅵ海绵窦段,能较准确了解活体海绵窦区神经结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列印邱维加胡玉芳唐艳云童秋云
关键词:颅神经海绵窦磁共振成像
基线CT灌注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延迟性缺血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基线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age,SAH)延迟性缺血(delay cerebral ischemia,DCI)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5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基线和1周后CTP。计算优势出血侧与对侧各参数比值,即相对血容量(rCBV)、相对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F),感兴趣区(ROI)选基底节为中心的两层大脑前动脉分布区(ACA区)、中动脉分布区(MCA区)、后动脉分布区(PCA区)、基底节区及前、后分水岭区。结合复查CTP、CT平扫及神经功能临床评估确定DCI组和无DCI组,对两组基线、复查CTP分别行两样本t检验;对DCI组两次CTP行配对t检验;基线rCBF分为≤0.75、0.75〈rCBF〈0.85、≥0.85组,用,检验分析组间DCI发生率差异,运用SPSS16.0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运用MedCalc9.62.0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DCI的理想基线rCBF、rMTT、rCBV值。结果18例(18/54,33.3%)发生DCI,基线CTP比较,DCI组、无DCI组平均rCBF分别为0.78和1.01(t=6.63,P〈0.01),rCBV分别为0.90和1.01(t=4.43,P〈0.01),rMTT分别为1.24和0.96(t=5.29,P〈0.01)。DCI组复查较基线rCBF减低(t=3.18,P〈0.05)、rCBV减低(t=2.83,P〈0.05)、rMTT无统计学差异(t=0.99,P=0.38)。不同基线rCBF水平DCI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38.00,P〈0.05)。ROC分析:理想基线rCBF为0.84,预测DC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87.5%、90.62%,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95%CI:0.824~0.992);rMTF为1.1,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00%、84.37%,AUC为0.844(95%CI:0.694~0.939);rCBV为0.9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00%、71.87%,AUC为0.781(95%CI:0.622~0.896)。结论在基线期采
吴楠陈伟建王殊童秋云林怡张辉郭翔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灌注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分型与双干型血管分支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颅内动脉瘤(IA)好发于血管分叉部,提示血管形态学因素与IA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回顾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IA病例,探讨MCA分叉部IA分型与其分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诊断为MCA分叉部I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选取双干型MCA分叉部单发IA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者,符合条件的病例共64例66个IA(其中2例为双侧MCA分叉部IA)。根据瘤颈的位置将分叉部IA分为经典型(C型)和偏侧型(D型)。通过MSCTA后处理图像对IA进行分型,测量患侧MCA两分支起始处的管径、两侧分叉角及两分支间夹角,并计算两分支管径比及两侧分叉角比。将两型IA的分支管径比、两侧分叉角比及两分支间夹角的数值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66个IA中30个为C型IA,36个为D型IA。C型组:分支管径比平均值为1.33±0.35,两侧分叉角比平均值为1.28±0.28,分支夹角平均值为141.70°±19.91°,D型上述参数对应值为1.69±0.41、1.59±0.34、144.17°±18.00°。根据统计结果,两型IA的分支管径比、两侧分叉角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3.856,P<0.001;t=-3.953,P<0.001),两分支间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P=0.599)。D型组所有IA均发生于分叉角较小侧,且绝大部分发生于较细分支起始端(35/36)。结论 MCA分叉部血管形态影响分叉部IA的生长部位。MCA分叉部IA中D型更为多见,当分叉部两分支管径及两侧分叉角相差较小时,倾向于发生C型IA,反之则多发生D型IA,并且D型IA倾向于发生在较小分支侧及较小分叉角侧。
王殊陈伟建李瑞段玉霞童秋云吴楠林怡郭翔张辉
关键词:动脉瘤大脑中动脉血管造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