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生 作品数:10 被引量:61 H指数:3 供职机构: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慢性肺曲霉菌病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2021年 慢性肺曲霉菌病(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CPA)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常导致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结节病等疾病复杂化,病死率高。目前,CPA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患者所患CPA的种类、临床表现和有无外科手术适应症等情况来决定。然而,迄今为止,临床实践中仍缺乏治疗CPA的标准方案。本文拟综述近年来CPA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CPA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王娜娜 谭效锋 马涛 程玉生关键词:抗真菌治疗 利多卡因对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环甲膜穿刺局部麻醉作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随机分为1%利多卡因浓度组(A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2%利多卡因浓度组(B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利多卡因总量、基础血氧饱和度和最低血氧饱和度、支气管镜操作时间、内镜操作医师视觉评分、严重程度评分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氧饱和度、操作时间、视觉评分及严重程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利多卡因应用总量较B组明显要少(76.92±20.35 mg和108.94±38.49 mg,P=0.001)。两组女性患者中利多卡因总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对支气管检查麻醉效果评定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浓度的利多卡因在支气管检查过程中具备与2%浓度的利多卡因类似的局部麻醉效果,且应用总剂量也明显减少。 程玉生 陆志伟关键词: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 支气管镜 急性狼疮性肺炎继发气胸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气胸的临床特征,增加对其的认识。方法 对1例SLE患者发生急性狼疮性肺炎继发气胸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以"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和"pneumothorax"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狼疮"和"气胸"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71~2016年,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发热3个月,胸闷、气促10 d于2016年12月就诊。诊断为急性狼疮性肺炎。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及血浆置换等治疗。住院期间患者突发右侧胸痛,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检索文献报道14例,其中2例因数据不全被剔除。余下的12例中女9例,男3例。平均年龄(28.0±11.9)岁。其临床表现多为突发胸闷、气促,常伴有胸膜下肺空洞、囊腔状改变。大部分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后气胸消失,少数需接受胸腔镜手术。结论 SLE继发气胸罕见,常与SLE继发肺空洞、囊腔破裂有关,大部分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气胸可治愈。 程玉生 程玉生 车楠 陈雪松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肺炎 气胸 督导式预警性护理模式在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应用 被引量:34 2021年 目的:探讨将督导式预警性护理模式运用于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以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督导式预警性护理。比较两组VAP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0.00%(4/40)]显著低于对照组[32.50%(13/40)](P<0.05);观察组VAP相关死亡率[2.50%(1/40)]与对照组[7.50%(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9.00%(36/40)]显著优于对照组[77.50%(31/40)](P<0.05)。结论:督导式预警性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有助于降低患者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黄美霞 余正芝 张波 程玉生 李玲玲关键词: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肺炎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10日期间在安徽省三所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共收集5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2例,中位年龄为39岁。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共30例。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患者咳嗽、咳痰和乏力等症状更为常见,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的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101个/μL)显著低于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中位数167个/μL,P<0.00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组(50.0%比13.8%,P=0.005)。多因素分析示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6.566,95%可信区间1.101~39.173,P=0.039)。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其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是导致新冠肺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程玉生 周云 朱孟德 杨江华 陆志伟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及国内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总结与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呼吸科确诊病例1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转归,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2013年8月)。结果共检索病例15例,有较完整的病例资料9例,平均年龄(31.2±15.83)岁,男7例,女2例,多数患者无基础疾病史。结核菌感染组织:肺部6例、肝脏2例、脾脏1例、淋巴结2例、胸膜3例、腹膜2例、脑膜1例,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感染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损害、血细胞三系减少及骨髓涂片见噬血现象多见。治疗及转归:接受免疫治疗5例,其中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3例、糖皮质激素5例,抗结核治疗14例。15例患者中治愈3例、好转6例、死亡6例。结论结核菌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缺乏特异性指标,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和免疫抑制治疗是治疗有效的关键。 程玉生 陆志伟 陈亮 陈虎 张军 涂雄文关键词:结核 噬血细胞性 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2020年 目的总结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7日至2020年3月10日在我院诊治的重症COVID-19患者资料。结果5例重症COVID-19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47~65岁,3例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乏力及腹泻等。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嗜酸性粒细胞均出现显著降低。胸部CT表现为外周分布、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5例重症患者均予抗病毒治疗,康复者血浆治疗1例,托珠单抗治疗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5例重症COVID-19患者以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影像学特点以外周分布的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为主,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涂雄文 全斌 程玉生 杨江华 陆志伟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一例 被引量:1 2013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约有50%的RA患者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呼吸系统异常,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最多见。在RA-ILD的患者中,20%会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E—RA—ILD),其死亡率高,病情进展较快,现报告1例。 程玉生 陈亮 涂雄文 陆志伟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间质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 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LUNG 关节滑膜炎 20例COVID-2019患者临床特征及血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20例COVID-2019患者临床特征以及血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7至2020年2月26日确诊的COVID-20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降低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嗜酸粒细胞与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VID-2019确诊病例共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7.9±12.05)岁;临床分型以轻型与普通型最多见;多存在明确流行病学史且无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以双侧磨玻璃阴影者最多见。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计数在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组和降低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及血小板计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7(P=0.008)、0.701(P=0.001)及0.475(P=0.034)。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总数降低在COVID-2019患者中较多见,与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数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对于COVID-2019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现象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朱孟德 徐康 程玉生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 血嗜酸性粒细胞 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