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江豪
- 作品数:43 被引量:167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海底节点(OBN)地震勘探:进展与成果被引量:30
- 2021年
- 海底节点(OBN)在有效弥补拖缆地震(TS)的勘探盲区、提供多波和宽方位角数据、定点和重复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海洋地震勘探的新技术方法.近十年来,OBN勘探技术和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节点地震仪的性能进一步被优化,海底工作的时间和水深得到大幅度提升;智能自动化节点地震勘探系统走向实用,显著地提高了采集工作效率;针对OBN资料的特点,目前已研发了位置校正、上行/下行波场分离、镜像偏移、PS波成像与速度建模等处理方法,提高了成像品质,推动了OBN地震勘探在海洋油气田调查、地震识别和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动态监测(4D)等方面的应用进程.本文重点介绍了OBN方法原理、工作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实例,分析了OBN技术的发展方向.
- 吴志强张训华张训华祁江豪朱晓青祁江豪
- 古大陆再造与中国主要块体运动特征被引量:6
- 2011年
- 收集整理了我国近20年来古大陆再造研究和古大陆再造编图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通过整理并筛选最新的华北块体、扬子块体和塔里木块体的古地磁数据,辅以最新的地质依据,分析三大块体古生代以来的运动特征以及主要块体之间(华北与扬子、华北与塔里木、塔里木与哈萨克斯坦)的拼合碰撞时代。
- 冯岩温珍河郑求根毛小平侯方辉祁江豪郭兴伟
- 关键词:古大陆再造华北块体
- 用块体构造学说编制1∶500万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图
- 多年来,中国海陆及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在不断进步,尤其是海域取得很多新认识,但中国海陆及邻域的大范围编图,尤其是大地构造图,并没随之更新,还存在海陆不接、海区研究程度比陆区低等问题.中国本土的大多数用于指导中国海陆及邻...
- 郭兴伟张训华温珍河孙建伟祁江豪杨金玉侯方辉
- 关键词:地图编制
- 南黄海深地震探测数据处理进展
- 祁江豪吴志强张训华温珍河孟祥君方念乔丘学林赵明辉张佳政
- 关键词:南黄海深地震探测地壳速度结构
- 基于深地震探测技术揭示胶莱盆地海阳凹陷在南黄海的沉积中心
- 胶莱盆地位于山东省东部,是一个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历史和改造作用的白垩纪断陷盆地,盆地的变质基底层系由太古界胶东群、下元古界荆山群、粉子山群及上元古界蓬莱群组成,其上主要发育断陷盆地控制下的一套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沿着...
- 祁江豪孙军吴志强侯方辉
- 文献传递
- 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地震层位标定技术及其应用
- <正>在地震剖面解释中,地震层位的标定是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层位标定揭示地质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是进行地震相分析和沉积相解释的基础。结合地质分层数据,分析测井资料在时间-深度域相关性,以获取地震反射界面与实际地质界面的对应...
- 祁江豪吴志强郭兴伟
- 文献传递
-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垂直地震剖面测量被引量:6
- 2019年
- 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地震波场特征和层位标定一直是困扰地震勘探的重要问题.为了近距离、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观测井周围构造特征和岩石性质引起的波场变化,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提供地震波衰减规律、速度与层位标定等信息,对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实施了近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针对海相地层顶部强反射界面地震波穿透难的问题,采用了大容量气枪震源并设计了气枪阵列组合方式,提高了激发地震波的能量,获得了强反射界面之下清晰的PP、PS下行波和上行波信号.采用了三分量偏振合成、组合滤波和波场分离等处理方法,对VSP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海相三叠系-志留系的精细的纵波、横波速度结构和地层吸收因子等物性数据,建立了钻井地层、测井、VSP上行波和多道地震剖面对应关系,实现了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属性资料的有效衔接,标定了钻井地质剖面上各深度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性,厘定了过井地震剖面上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属性.此次观测取得的纵波、横波速度信息,成为建立南黄海海相地层速度模型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地震资料的岩性反演处理不可缺少的信息.
- 吴志强祁江豪祁江豪郭兴伟丘学林郭兴伟谭云龙丘学林李文强庞玉茂
- 关键词:南黄海垂直地震剖面
- 古华夏块体群基底类型及特征分析——以块体构造学说为指导
- <正>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在解决中国及其邻域复杂的大陆构造时,尚不能完全得心应手,因此,一种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块体构造学说发展而来,并且提出了块体和结合带的概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解决大陆构造中的...
- 祁江豪郭兴伟温珍河张训华方念乔
- 文献传递
- 渤海海峡BHS01孔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磁性地层学研究是建立渤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序列地层年代框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对渤海海峡地区BHS01孔(孔深121.3 m)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BHS01孔岩心记录了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底部,包括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界限(B/M)深度位于该钻孔的46.4 m处。根据沉积速率,推测钻孔底部121.3 m处的年龄约2.25 Ma。综合沉积物的岩性、磁性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将BHS01孔沉积物记录的区域沉积过程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2.25~1.46 Ma)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阶段Ⅱ(1.46~0.78 Ma)为稳定的湖泊相沉积;阶段Ⅲ(0.78~0 Ma)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海峡及邻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 孙军杨慧良孙军杨慧良路月何磊刘长春褚宏宪强小科
- 关键词:渤海海峡磁性地层学第四纪
- 东北印度洋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综述和新认识被引量:3
- 2020年
- 85°E海脊是东北印度洋一条重要的线性基底隆起,形成于中生代印度板块北漂过程中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海脊的结构、性质和起源蕴含了东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北漂过程的关键信息,然而目前对其构造属性和形成演化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分析了85°E海脊及邻区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前人对海脊外部形貌、内部结构、深部构造以及东印度洋板块重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结果表明,85°E海脊的形成是热点活动、洋脊扩张、转换断层、扩张中心跃迁以及板块汇聚远程效应等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海脊呈现明显的构造分段性,不同分段的结构、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12°N以北的海脊形成于板内热点型岩浆作用;2°~12°N的海脊与NW-SE向和N-S向两期海底扩张的边界高度吻合,是白垩纪东印度洋扩张中心调整和板块重组的产物;2°N以南的阿法纳西-尼基廷海山是随着海底扩张逐渐侵位的热点型海脊,可能与2°N以北的海脊不存在成因上的关联.分析认为,2°~12°N的海脊中段是未来部署地球物理测量、进一步确认海脊性质和成因的关键区域.通过深海钻探揭示海脊不同分段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是破解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白垩纪印度洋板块重建事件以及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机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途径.
- 尚鲁宁胡刚胡刚祁江豪潘军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重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