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昕

作品数:45 被引量:19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电生理
  • 15篇神经病
  • 10篇病变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9篇周围神经
  • 9篇周围神经病
  • 8篇诱发电位
  • 8篇神经电
  • 8篇神经电生理
  • 7篇生理学
  • 6篇电生理学
  • 6篇神经传导
  • 5篇神经病变
  • 5篇体感
  • 5篇交感
  • 4篇糖尿病神经
  • 4篇糖尿病神经病
  • 4篇糖尿病神经病...
  • 4篇听觉

机构

  • 45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东南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藏自治区人...

作者

  • 45篇石昕
  • 32篇贾志荣
  • 24篇梁为
  • 15篇孙相如
  • 14篇王亭亭
  • 12篇黄一宁
  • 10篇柳竹
  • 9篇袁云
  • 8篇王洪霞
  • 6篇王朝霞
  • 5篇潘涛
  • 3篇毕鸿雁
  • 3篇吕鹤
  • 3篇郝洪军
  • 2篇高枫
  • 2篇姚生
  • 2篇孙江玲
  • 2篇刘凤君
  • 2篇董明睿
  • 2篇孙葳

传媒

  • 9篇中华神经科杂...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第九次全国神...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铁道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5北京...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1
  • 1篇199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电生理检查及脑血流评价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监测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持续脑电图监测、经颅多普勒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监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住神经加强病房(N-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2例,根据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两组,入院后应用海神肌电图仪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并根据CANT分为Ⅰ、Ⅱ、Ⅲ三级,分别比较重症组与非重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的表现,并比较不同级别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与预后的关系;应用太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Solar 2000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床旁持续脑电图监护,采用Young的脑电图分级标准进行脑电图分级,比较重症组、非重症组脑电图表现,并比较不同级别脑电图与预后的关系;采用Nicolet-EME TC-2002-Ⅲ型经颅多普勒仪,选用2 MHz脉冲多普勒探头,通过颞窗或眼窗测定脑动脉血流速度,并根据血流速度分为:(1)血流速度增高组;(2)血流速度减低组;(3)血流速度正常组。并比较血流速度与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重症组病死率为42.86%,明显高于非重症组的死亡率22.22%,而非重症组,其良好率为33.33%,好转率为44.44%,均明显好于重症组。(2)重症组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现为Ⅲ级者,明显高于非重症组(P<0.05),其病死率高,预后不良,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现为Ⅰ级者,预后相对较好。(3)32例脑血管患者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测,结果发现多数表现为YoungⅠ、Ⅱ级,Ⅱ级者病死率(63.64%)明显比Ⅰ级(14.29%)高,而脑电图Ⅰ级者预后相对较好。(4)经颅多普勒表现为血流速度增高、血流速度减低或血流速度正常者与其病情轻重、预后的关系尚不能确定,P>0.05。结论持续床旁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可准确、客观地评价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并能预测预后,
郭振华何晋涛贾志荣石昕王薇薇黄一宁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神经生理学脑血流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贾志荣王亭亭潘涛石昕梁为
以上肢麻木不适为主要表现患者的周围神经高频超声和电生理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用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方法来评估以上肢的麻木不适伴疼痛、肌无力、肌萎缩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对具有上肢不适的患者37例(共74只上肢)(病例组)和健康志愿者26例(共52只上肢)(对照组)进行高频高分辨力超声和神经电生理的检查,超声重点测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上臂以及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的横截面积,电生理主要测定这三条神经的传导速度(NCV)。结果:病例组正中神经在上臂及腕管内的横截面积分别为上臂11.66(7.1~19.3)mm^2,桡尺关节平面处为11.94(5.3~18.2)mm^2,豌豆骨平面处为10.75(4.4~14.1)mm^2,钩骨钩平面处为12.51(6.2~18.9)mm^2,均大于对照组,(P〈0.01);尺神经在肘管上缘的横截面积为7.85(3.3~22.8)mm^2,桡神经在上臂的横截面积为5.71(4.0~10.2)m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超声和电生理检测得单纯正中神经损害率分别为62%和50%;正中神经、尺神经联合损害率分别为24%和19%;单纯尺神经的损害率分别为5.4%和8%,桡神经损害最少。正中神经损害最常见部位在腕管,但有35%的患者合并正中神经在上臂的增粗。尺神经最常损害部位在肘管。结论:高频超声和电生理检测都有助于明确上肢周围神经病变。出现上肢症状者正中神经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正中神经尺神经联合病变,单独的尺神经异常不是太多,涉及桡神经的病变发生率最低。正中神经腕管内损害合并上臂的增粗应予以关注。
吴珊贾志荣袁云石昕黄一宁
关键词:超声学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学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我们对糖尿病患者进行BAEP检测,以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脑干早期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51例,病程3个月-20年。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BAEP检测。应用100μs的疏...
贾志荣柳竹王亭亭石昕梁为
文献传递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贾志荣王亭亭潘涛石昕梁为王洪霞
常见腓骨肌萎缩症亚型的临床、电生理和病理对比研究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或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组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本文总结中国常见CMT亚型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周围神经病病理改变特点.收集基因检查证实的70例CMT患者,包括25例CMT-1A型(35.7%)...
刘菁菁吕鹤王朝霞石昕柴立军刘静袁云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临床病理腓肠神经活检神经传导速度
文献传递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采用SEP的检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方法收集本院1995~2002年住院确诊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共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9~72岁,平均50.3岁。病程1个月~26年,平均...
贾志荣石昕孙相如
文献传递
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正>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N)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40例DN患者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弥可保对照纽(各20例),观...
赵冬梅王学美石昕刘庚信崔春燕丰胜利刘素宾
文献传递
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上肢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特点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combineddegeneration,SCD)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上肢各波潜伏期及各波峰间期改变特点,探讨SCD的上肢SEP特点及上肢SEP对SCD中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临床确诊的SCD患者临床资料、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脊髓MRI的检查结果并观察其特点。对比SC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EP各波潜伏期的差异,将SCD组的SEP结果按照周围段及中枢段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D组上肢N9[(10.80±1.07)ms与(10.23±0.64)ms,f=3.223]、P14[17.28±2.56)ms与(14.62±0.84)mS,江6.643]、N9~P14[(6.48±2.27)ms与(4.40±0.58)ms,t=5.951]及下肢N9[(12.11-4-0.83)ms与(10.93±0.56)ms,t=5.690]、P30[(36.964-5.56)ms与(30.37±2.20)ms,t=7.217]及P38[(46.94±5.83)ms与(39.80-4-2.54)ms,£=7.353]各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CD组P14~N20间期较健康对照组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D组SEP异常率为80.9%(110/136),上肢异常率为85.3%(58/68),下肢异常率为76.5%(52/68)。上肢N9~P14间期异常率最高,为72.1%(49/68)。在N9正常的神经中,中枢传导时间中N9~P14节段的异常率(64.9%,24/37)最高。SCD组N9正常的神经和健康对照组比较,N9~P14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8±1.90)ms与(4.40±0.58)ms,}=5.267,P〈0.01]。结论SCD不仅可累及感觉神经周围段传导通路,还可累及脑干和大脑半球的中枢段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在SCD患者上肢SEP中,N9~P14异常率较高,中枢病变以颈髓到脑干的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更明显。SEP上肢中枢传导时间的测定,可提供SCD中枢受损的客观依据。
王亭亭贾志荣潘涛柳竹石昕梁为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诱发电位躯体感觉上肢
低氧血症及低氧血症合并高碳酸血症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1993年
本文选择无肺性脑病的肺心病病人的30人例,在血气分析,酸碱分析及血电解质检查当日作EEG、BEM、P300、BAEP检查,其异常发生率为73.33%、43.33%、31.03%、68.96%,该综合性的电生理测试能在较高的比例上发现肺心病的临床下电生理改变。P300的异常及BAEP的异常证实了认知功能及脑干功能的改变,并对低氧及高碳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孙相如孙江伶石昕盛奉江闫静许广润陈茂
关键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电生理研究肺心病病人电生理变化脑干功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