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献忠

作品数:48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邯郸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动脉
  • 18篇心肌
  • 15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3篇心肌梗死
  • 13篇急性心肌梗死
  • 13篇梗死
  • 9篇血管
  • 9篇预后
  • 8篇蛋白
  • 7篇心脏
  • 6篇心肌梗死患者
  • 6篇血流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6篇介入
  • 6篇经皮冠状动脉...
  • 6篇康复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心脏康复

机构

  • 48篇邯郸市第一医...
  • 5篇石家庄市第四...
  • 2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邯郸市第五医...

作者

  • 48篇王献忠
  • 20篇靳文军
  • 15篇郝亚逢
  • 12篇朱国英
  • 12篇刘素梅
  • 10篇魏雪梅
  • 10篇李延民
  • 7篇刘俊法
  • 6篇张利峰
  • 6篇谷世奎
  • 6篇李杨
  • 5篇吴晓炜
  • 5篇李远
  • 5篇冯艳
  • 4篇张海军
  • 4篇尹义梅
  • 4篇王学智
  • 3篇李丽英
  • 3篇申子路
  • 3篇许振坤

传媒

  • 5篇山东医药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中国循证心血...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河北中医
  • 2篇海南医学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 2篇河北中医药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特产研究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年份

  • 8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变程度和行急诊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与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ACS入院并行急诊PCI的患者资料106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对每位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分别比较各亚组间RDW水平,探讨RDW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随访所有患者至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止(MACE).将患者分成MACE组和无MACE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人院24 h首次红细胞分布宽度中位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低RDW和高RDW组,并观察其随访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无差别.结果 分析显示,RDW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是早期预测冠心病病变程度的预测因子.与低RDW组相比,高RDW组患者年龄较大(66.97岁比58.90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减低(337.70 g/L比345.02 g/L)、LVEF偏低(0.44比0.57)、WBC明显增加(11.23×10E9/L比9.60× 10E9/L)、hs-CRP明显升高(9.94 mg/L比6.65 mg/L).高RDW组随访期间心力衰竭(25比2)、再次心梗(5比1)、心源性死亡(2比0)、MACE总数(35比5)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DW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DW值对急诊PCI的ACS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高水平RDW值的ACS患者行急诊PCI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较差.炎症反应是高RDW水平的ACS患者行急诊PCI预后不良的可能机制.
张利峰王献忠朱国英申子路杨淑英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GENSINI评分预后
OCT应用于伴有IR的兔颈总动脉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伴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兔颈动脉斑块特征的价值。方法选取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6只,随机抽取6只白兔作为对照组,剩余20只白兔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高脂喂养,观察组给予颈总动脉内膜损伤术以及高脂喂养,采用OCT观察各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内膜厚度和斑块厚度,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检测各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结果病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斑块厚度为(520.00±112.20)μ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测与病理显示斑块个数及性质吻合;观察组、对照组OCT与病理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和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OMA-IR为(70.33±2.1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MA-IR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0.751,P<0.05)。结论 OCT在评价兔颈总动脉斑块性质及厚度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HOMA-IR与斑块厚度有关。
许振坤原涛高丽华卢素彩王献忠魏雪梅李延民张利峰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颈动脉斑块
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AMI手术治疗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63)和对照组(n=57)。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生理健康总评分(PCS)、心理健康总评分(MCS)及心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85.71%vs.70.1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6MW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升高水平较于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CS、PC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期间的心脏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
谷世奎朱丹丹刘虹秀魏雪梅王献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心脏康复生活质量
急性肺损伤时间隙连接通道调控肺血管通透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通道(GJC)是否通过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调控肺血管通透性,最终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方法应用小口径步枪致伤制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检测肺含水量、伊文思蓝漏出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血管内皮Cx40表达;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给予达氏修正伊氏培养基(DMEM)、伤后动物血清和GJC通道阻滞剂,应用染料划痕实验检测GJC功能、伊文思蓝漏出实验检测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Fluo-3AM钙离子荧光探针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动物实验中,伤后Cx40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则呈递增趋势,二者呈负相关(r=-0.934,P<0.05)。离体实验中,伤后动物血清降低GJC功能,Cx40表达降低,当应用通道阻断剂后,GJC功能和Cx40表达降低程度更甚;此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应用GJC通道阻断剂后,这种效应更加明显。结论肺血管内皮细胞GJC对肺血管通透性有调节作用,胸部枪弹伤后,肺血管内皮Cx40表达降低,引起GJC功能下降,导致胞内钙超载,最终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急性肺损伤的发病。
王献忠张利峰孙密欣
关键词:肺疾病动物实验毛细血管通透性连接蛋白类
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ET、vW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内皮素(E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PCI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ET、vWF、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Borg劳累度评估量表(Borg)、SF-36简明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评分水平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ET、vWF水平均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LVEF、LVEDD水平均升高,且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实验组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评分Borg、SF-36水平均降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不良预后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及再梗死,两组不良预后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行心脏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能与其改善ET、vWF及预后有关。
谷世奎朱丹丹刘虹秀魏雪梅王献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预后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血糖正常组46例和血糖升高组76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2组患者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组AMI患者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AMI患者血糖升高不利于受损心肌的修复,AMI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
靳文军刘素梅王献忠尹义梅朱国英吴晓炜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糖预后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实行运动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间来院治疗的151例CHF患者。以抽签法为基准,观察组75例予以运动康复护理,对照组76例予以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实用性。结果:护理前,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醛缩酶(ALD)和脑钠肽(BNP)等数据对比均未见差异(P>0.05)。护理5个月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ALD与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对比后(P<0.05)结论:为CHF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且能加快病情转归。
任丽玮朱国英王献忠原涛许振坤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生活质量
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MI患者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2例。两组PCI后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对照组剂量为75 mg/d、观察组剂量为150 mg/d,持续治疗2周。2周后,两组均采用75 mg/d维持剂量继续治疗。比较两组PCI前、PCI后2周血小板聚集率、hs-CRP水平以及两组的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PCI后2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效果更明显(P均<0.05)。两组预后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AMI患者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水平,进而减少术后血栓等发生,有利于预后。
魏雪梅朱庆华张军英王献忠谷世奎李杨
关键词:氯吡格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质
运动平板试验诊断无症状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试验对于无症状糖尿病患者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挑选门诊患者180例,男106例(58.9%),女74例(41.1%),分为3组。60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DM)病史均在5年以上,无或有不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60例患者无或有不典型缺血性胸痛,不合并有DM,高危因素无或少于一个;60例典型缺血性胸痛患者,高危因素不限。3组进行运动平板检查,不论结果阴性或阳性,均同意在2周内行CAG检查,运动平板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例无或有不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DM患者与60例典型缺血性胸痛患者准确性检验指标一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平板是一种简便、经济、相对安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作为对计划开始积极运动的、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排除筛选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张俊芳张利峰王献忠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无症状糖尿病冠心病
64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能力和可靠性。方法5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共92枚支架),同期行64SCT冠状动脉扫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用64SCT的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与64SCT诊断支架开通或再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和一致性。结果64SCT对92枚支架显影良好72枚支架中直径≥3.0mm者57枚(79.2%),64SCT显示支架内狭窄程度>50%有21枚,CAG证实17枚,CAG和64SCT对其余51枚支架均显示无再狭窄或支架内狭窄程度为0~50%。在64SCT不能进行影像学评价的20枚支架中,支架直径<3.0mm者8枚(40.0%)。64S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腔内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90.9%,一致率为91.7%,阳性预测值76.2%,阴性预测值98.0%,因其无创性特点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64S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形态、支架远近端血管及支架腔内情况,能较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尤其对大直径支架的评估价值较高。
张海军靳文军花霞李曦朱国英王献忠冯乐赵君苏瑞瑛肖文良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