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莲
- 作品数:14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娄底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综合干预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 邓永红王淑莲刘照辉廖奇曾艳
- 新生儿窒息并胃肠功能障碍82例
- 本院2003年7月~2006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窒息382例,其中合并胃肠功能障碍82例。本文诊治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
- 王淑莲李海英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胃肠功能障碍
- 文献传递
- 新生儿及小婴儿水痘6例临床分析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水痘患儿的围产期资料、出生史、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20年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例新生儿及小婴儿水痘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水痘患儿均为单胎足月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羊水性状均无异常;发病年龄4~30天,平均19.70天;入院年龄3~33天,平均20.70天;从发病至入院平均1天;潜伏期3~15天,平均9天;其中3例系垂直传播,3例系水平传播(源于胞兄、姐);临床特点:皮疹出疹大部从颜面、躯干开始,逐渐波及四肢、全身;3例患儿起病第2、3天有低热表现,持续1~2天;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仅1例患儿并发肺炎患儿。治疗方面单间隔离,对症处理,避免皮肤感染。结果对于合并肺炎者可予以丙球、阿昔洛韦治疗。对于分娩前5天内母亲发生水痘者,因其发展为重症可能性大,预防性使用丙球增强免疫力,以减轻水痘症状及并发症。6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新生儿水痘主要感染途径为母亲的垂直传播或者胞兄、胞姐患者的水平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疹,早期可有低热。治疗主要为单间隔离,对症处理,对于合并肺炎或者母亲分娩前5天内出现水痘者可给予丙球、阿昔洛韦治疗。
- 陈历耋王淑莲廖奇
- 关键词:水痘皮肤感染对症处理
- 新生儿气胸14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住该院新生儿科的14例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4例气胸患儿中,男性12例,女性2例,9例剖腹产,5例顺产,8例早产儿,6例足月儿。自发性气胸常见于剖宫产儿;医源性气胸与复苏时手控气囊加压辅助通气、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应用有关;病理性气胸以感染性性肺炎是主要原因;X线显示5例肺压缩<30%,4例30%~50%,5例>50%。12例治愈,1例放弃,1例死亡。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宫内感染,避免早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正确的心肺复苏术,防治新生儿气胸的关键是正确合理地使用呼吸机。根据病情选择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术。
- 邓永红王淑莲廖奇王澜
- 关键词:气胸新生儿
-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究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发病特点,总结其发病原因及诊疗体会,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诊断方法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见症状为发热、呕吐、不典型抽搐及精神异常(烦躁或嗜睡)等。一般实验室检查难以进行确诊,可进行脑脊液检查和细菌培养,此外,脑 CT及磁共振是化脑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结论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造成漏诊,应注意对败血症或疑似化脑患儿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 邓永红高珊娜王淑莲
- 关键词:脑膜炎化脓性细菌感染婴儿
- 小婴儿川崎病2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29例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K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婴儿KD中非典型病例发病率高,心脏受累较普遍,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持续5d以上,同时有系统组织炎症的实验室指标而不能用其它疾病解释时应警惕KD。
- 王淑莲
- 关键词:川崎病婴儿
-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比较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撤机后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有创呼吸机治疗患儿120例,按撤离呼吸机后使用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分为HHFNC组与nCPAP两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鼻部损伤率、重新气管插管率、气漏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应用NCPAP/HHFNC后1h的PaO2和PCO2值、撤机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治疗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和NCPAP组相比,HHFNC组鼻损伤较少,呼吸机治疗费用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重新气管插管率、气漏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应用NCPAP/HHFNC后1h的PaO2和PCO2值、撤机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严重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率、病死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HFNC是一种临床上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呼吸支持方式,较nCPAP能显著提高患儿舒适度,患儿更容易耐受,同时鼻部损伤及呼吸机治疗费用更少,是值得推广的呼吸支持方式。
- 陈历耋王淑莲廖奇
-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与常频机械通气(CMV)联合PS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ARDS)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0例NARDS采用住院号尾数单双数法将其分为HFOV+PS组和CMV+PS组,每组各20例。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无创通气及氧疗时间,分别于机械通气前(0 h)及通气后6、12、24、48 h监测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PaO_(2)/FiO_(2)、氧合指数(OI),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儿0 h时PaO_(2)、PaCO_(2)、PaO_(2)/FiO_(2)、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通气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儿PaO_(2)、PaCO_(2)、PaO_(2)/FiO_(2)及OI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后6、12、24、48 h两组患儿PaO_(2)、PaCO_(2)、PaO_(2)/FiO_(2)、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PS组患儿撤机后无创通气及氧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时间、肺气漏、肺出血、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PS、CMV+PS治疗NARDS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HFOV联合PS能更快地改善NARDS患儿的氧合,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减少撤机后无创通气及氧疗时间,且不增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陈历耋王淑莲廖奇王燎原邓永红文波康艳红曾艳
-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湖南省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抗生素使用多中心调查报告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对湖南省新生儿病房极低出生体重(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ELBW)患儿住院期间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为规范湖南省新生儿病房住院早产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对湖南省24家三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上报的2017年1~12月住院VLBW/ELBW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4家医疗机构2017年全年住院VLBW/ELBW患儿共1?442例,抗生素中位使用时间为17 d(范围:0~86 d),抗生素使用时间占住院时间的53.0%。各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时间占住院时间的百分比差异较大,最高达91.4%,最低为14.6%,2/3(16家)的单位超过50.0%。血及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共113例,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84%,各机构细菌培养阳性率不同(0%~14.9%)。败血症常见致病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29例(25.7%),大肠杆菌12例(10.6%),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2.7%)。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占全部抗生素使用的41.00%;其次为青霉素类抗生素(32.10%),再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3.15%)。抗生素使用时间占比与出生体重Z值、出生体重与出院体重Z值的差值呈负相关(分别r_s=-0.095、-0.151,均P<0.01),与病死/放弃率呈正相关(r_s=0.196,P<0.01)。结论湖南省新生儿病房住院VLBW/ELBW患儿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不同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别大。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
- 王铭杰岳少杰林锦高喜容彭小明陈孟雨彭华保曹蓓曾云清王淑莲文波黄西林李小萍张爱珍曹庭陈艺华陈铁强叶春华薄涛蒋德林黄秀群任娜芳陶龙章姚芳田昌军李鸿鸣张爱民黄芙蓉张卫国陈湘红刘玉婵刘正林许燕山明靖松陈理朱宁一贺军民易赛君王团美李朝晖王桂田
- 关键词:多中心调查抗生素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
- 13例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分布、药物敏感试验及治疗效果,为其预防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确诊真菌性败血症的早产儿13例,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因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3例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胎龄26~35周,出生体质量700~2650g,其中13例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全肠外静脉营养,7例机械通气,11例深静脉置管(PICC、CVC);临床主要表现为频繁呼吸暂停、反应差、胃潴留、腹胀、低体温、发热、灌注差等症状;检验全血白细胞<4×10^9 3例,血小板<100×10^12 3例,CRP升高10例;11例早产儿真菌G试验(血浆1,3-β-D葡聚糖)均明显升高,达113.3~677.1pg/ml,全部患儿均为念珠菌属感染,11例白色念珠菌,2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试验对氟康唑(大扶康)敏感率92.3%(12/13),伏立康唑100.0%(13/13),两性霉素敏感率100.0%(13/13);12例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结论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以念珠菌属感染为主;缺乏特异性表现,可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CRP增高,真菌G试验明显升高,预防及早期积极治疗效果较好。
- 陈历耋王淑莲廖奇邓永红王燎原
- 关键词:早产儿真菌感染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