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龙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3篇胰十二指肠
  • 3篇胰十二指肠切...
  • 3篇胰十二指肠切...
  • 3篇十二指肠
  • 3篇十二指肠切除
  • 3篇十二指肠切除...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腹腔镜胰十二...
  • 2篇动脉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胰肠吻合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肺动脉
  • 2篇肺动脉高压
  • 2篇肠吻合

机构

  • 7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王海龙
  • 3篇韩唯杰
  • 3篇王秋红
  • 2篇孙丽蓉
  • 2篇赵之明
  • 2篇张冬胜
  • 1篇张毅
  • 1篇段树全
  • 1篇李冬梅
  • 1篇郑连生
  • 1篇高扬
  • 1篇李水霞
  • 1篇靳娜

传媒

  • 2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以入院前后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围手术期采取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手术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低于对照组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次手术和术后死亡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加以推广。
王海龙李小龙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2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1+2胰肠吻合法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微创中心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并实施LPD患者22例,其中观察组12例采用1+2胰肠吻合术、对照组10例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观察两组的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漏发生率、再次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观察组(32.8±4.2)min、对照组(39.1±7.4)min;手术时间:观察组(295.8±22.6)min、对照组(318.0±24.8)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5.0±30.6)ml、对照组(181.0±25.6)ml;术后并发症胰漏:观察组3例(A级胰漏2例、B级胰漏1例、C级胰漏0例),对照组3例(A级胰漏2例、B级胰漏1例、C级胰漏0例);两组胆漏均为1例;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均无术后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肺部感染:观察组0例、对照组1例;两组均未行二次手术;两组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2胰肠吻合在LPD中应用安全、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应用并加以推广。
王海龙王秋红赵之明索灵宇韩唯杰张冬胜马永强李小龙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管可控式自脱支架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比较双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胆管可控式自脱支架置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行双镜联合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胆总管引流方式分为可控式自脱支架置入胆管内引流一期缝合组(观察组,n=54)与T管引流组(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胆漏发生率、住院时间、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记录支架管脱落时间与T管拔除时间。结果: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17.9±45.2)min vs.(138.4±52.7)min]、住院时间[(8.1±2.2)d vs.(10.6±3.1)d]、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6.6±1.4)d vs.(8.6±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因取石困难术后8周经T管窦道再次取石成功,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可控式自脱落支架排出时间为2~6周,拔除T管时间8周。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残余结石、胆管狭窄及支架管残留。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管可控式自脱支架置入一期缝合术可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常规术式,效果确切,可达到胆道引流的目的,而且避免了留置T管带来的治疗周期长及患者生活不便、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治疗周期短、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海龙索灵宇韩唯杰张冬胜马永强李小龙王秋红赵之明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腹腔镜检查胆道镜检查
凝血指标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凝血功能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发展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包医二附院消化微创中心确诊的结肠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取同期检查结果正常者的血清标本50例。分别检测两组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指标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PTT和PT明显降低(P<0.05),CEA、CA-199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中,不同临床分期(Ⅰ-Ⅱ与Ⅲ-Ⅳ期)比较,Ⅰ-Ⅱ期较Ⅲ-Ⅳ期PT、APTT时间延长(P<0.05),CEA、CA-199数值降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高-中分化与低分化)比较,高-中分化较低分化PT、APTT时间延长(P<0.05),CEA、CA-199数值降低(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中,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及凝血相关指标APTT和PT均异常表达,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同时,联合检测可对结肠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进行预测。
索灵宇王海龙王哲鹏郑连生张乾段树全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肠癌
二针双层法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总结二针双层法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ereaticoduodeneetomy,LPD)的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微创中心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住院实施LPD患者38例,观察组(A组=20例)采用二针双层法连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照组(B组=18例)采用间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观察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再次手术及术后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8例患者中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A组(39.25±6.89)min vs.B组(44.89±7.55)min,P=0.021;手术时间A组(293.15±46.61)min vs.B组(314.44±56.80)min,P=0.211;术中出血量A组(165.75±18.44)ml vs.B组(169.44±14.74)ml,P=0.503;术后并发症中胰瘘,A级胰瘘A组2例、B组7例,P=0.043;B级胰瘘A组3例、B组3例,P=0.616,两组均无C级胰瘘;胆瘘两组均为1例,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均为1例,两组均无术后出血;胃排空障碍观察组0例、对照组1例;胰肠前引流管平均拔管时间A组(16.8±6.2)d vs.B组(22.3±9.1)d,P=0.043;胆肠后引流管平均拔管时间A组(8.4±3.1)d vs.B组(9.2±3.8)d,P=0.467;平均住院天数A组(18.1±7.4)d vs.B组(18.7±7.9)d,P=0.787;开放进食时间均为5 d;两组均未行二次手术,术后30 d内两组均无死亡。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胰肠吻合时间、胰瘘(A级)发生率、胰肠前引流管平均拔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B/C级)及余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二针双层法胰肠吻合在LPD中是安全有效的,简便易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海龙王海珍柴多建索灵宇韩唯杰张乾李小龙王秋红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
IL-6基因多态性与COPD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1年
IL-6的来源及生物学作用IL-6由T细胞、B细胞、成纤维细胞、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和以及内分泌细胞如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产生,但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炎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分子结构是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
王海龙孙丽蓉
关键词:IL-6肺动脉高压基因多态性COPD肾小球系膜细胞生物学作用
IL-1、IL-6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内蒙古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人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基蚓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探讨COPD、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COPD组63例及健康对照组54例,并根据肺动脉压,COPD患者分为COPD肺动脉高压组30例COPD肺动脉压正常组33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鉴别IL-113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IL-6基因启动子区572位点基因型。结果COPD组与对照组IL-1β-511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及TT基因型在COPD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等位基因(OR=2.125,95%Cl:1.257~3.594)及IL-1β-511TT基因型(OR=4.75,95%CI:1.550~14.556)与COPD易感性相关;两组间IL-6基因572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肺动脉高压组与COPD肺动脉压正常组间IL-1β-51l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IL一6基因572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β-511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内蒙古包头汉族人群COPD的易感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IL-6基因572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OPD易感性无关;IL-1B-511、IL-6基因572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内蒙古包头汉族人群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易感性无关。
孙丽蓉王海龙高扬李水霞靳娜李冬梅张毅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基因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