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伟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蜡样芽孢杆菌0-9菌株磷酸转移酶系统对糖利用能力分析
- 2015年
- 利用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0-9菌株及其衍生菌株,研究蜡样芽孢杆菌磷酸转移酶系统(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PTS)对不同糖类的磷酸化和吸收利用情况,明确该菌株的PTS糖类型,并就该菌对糖的利用能力及产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均是蜡样芽孢杆菌0-9菌株的PTS糖,ptsI基因在PTS系统对糖的磷酸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基因功能缺失会导致突变体菌株对葡萄糖的磷酸化和吸收利用能力降低1.6倍,同时也会导致其产胞外酶的能力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蜡样芽孢杆菌0-9菌株的生防机理及基于该菌的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张颖王少伟陈迈熊曦王刚许玉彬
-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
- 小麦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及再生菌株致病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以小麦纹枯病菌HD-6为对象,进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研究,并将再生菌株与原始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建立小麦纹枯病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提供依据。选用溶壁酶、崩溃酶、蜗牛酶、纤维素酶4种常见酶分别对小麦纹枯病菌进行酶解,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溶液pH值对原生质体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酶均能够裂解小麦纹枯病菌细胞壁得到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其中崩溃酶的裂解效果最好,每克菌丝得到的原生质体数可达到2.6×108个。该酶的最佳反应温度是24℃,最适的酶解时间是3h,最适的pH值是6.0。获得的原生质体可以完成再生,并且再生菌株与原始菌株的致病力没有显著差异。
- 张颖李黎许玉彬王少伟王刚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再生菌株
- 细菌群体感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3年
- 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分类、群体感应与农业生产及生物薄膜形成的关系等方面对近年来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群体感应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细菌群体感应在农业生产特别是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许玉彬张颖王淼王少伟王刚
- 关键词:细菌信号分子
-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路径建设与改革
- 2024年
-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安全、科学、有效地利用自媒体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构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至关重要。将劳动教育与自媒体技术相融合,利用自媒体生动、方便、迅捷等优势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努力激发大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动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
- 宋敏张丽王少伟许银彪
-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劳动教育
- LC公司股权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 王少伟
- 《穹顶之下》翻译报告
- 《穹顶之下》根据大师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首播剧集就吸引了1353万观众收看,一举创下收视率新高,并荣获2013第15届青少年选择奖及青少年选择奖-最佳夏日TV剧集奖的提名。而此书于二○○九年一经出版就荣登《纽约时报...
- 王少伟
- 关键词:科幻小说文学翻译英译汉意译异化翻译
- 文献传递
- 大蒜提取物防治白菜黑斑病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王少伟
- 关键词:大白菜黑斑病大蒜提取物植物病害
- 小麦叶枯病内生生防细菌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3
- 2013年
- 本研究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开封郊区不同品种的45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105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种子包衣法,在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黄斑叶枯病的生防效果.其中,菌株T-7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53.41%.综合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对T-7进行鉴定,结果表明,T-7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定殖能力测试表明,T-7在小麦根部可以长期定殖.处理30天后,该菌株在小麦根部的菌落形成单位仍达到3.4×104 CFU/g roots.
- 张颖许玉彬王少伟王刚
- 关键词:内生细菌小麦叶枯病生物防治
- 基因ptsI、hprK和clpX对棉花角斑病菌环境适应性的影响
- 棉花角斑病(Cotton angular leaf spot)是由野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pv.malvacearum,Xcm)侵染引起的一种棉花病害。该病发生于棉花生长的...
- 王少伟
- 关键词:黄单胞菌环境适应性蛋白结构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