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兴才

作品数:40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主题

  • 6篇汉语
  • 5篇词义
  • 4篇语法
  • 4篇释义
  • 4篇古代汉语
  • 4篇词汇化
  • 3篇虚化
  • 3篇语法化
  • 3篇连词
  • 3篇教学
  • 3篇法化
  • 3篇方言
  • 2篇动因
  • 2篇训诂
  • 2篇语词
  • 2篇札记
  • 2篇唐诗
  • 2篇重庆方言
  • 2篇介词
  • 2篇口语

机构

  • 40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四川交通职业...

作者

  • 40篇王兴才
  • 1篇王艳芳
  • 1篇段文华
  • 1篇王宗兴

传媒

  • 17篇重庆三峡学院...
  • 4篇牡丹江师范学...
  • 3篇古汉语研究
  • 2篇学语文
  • 2篇汉语学报
  • 2篇三峡高教研究
  • 1篇时代文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锦州师范学院...
  • 1篇四川三峡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其类推范围被引量:9
2010年
动词"为"由实而虚演变作判断系词后,在"单音副词+为+AP"这个句法环境里,由于受到双音化和韵律节奏的影响,"单音副词+为"便开始凝结而逐渐固化成词。随着"X为"使用频率增加以及"为"意义的日趋空灵,"为"最终语法化成一个副词后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是"为"由实词向副词后缀演变虚化的诱因。
王兴才
关键词:语法化
“难道”的成词及其语法化被引量:6
2011年
副词"难道"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难"与"道",因句法位置的相邻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通过取消二者之间的语法边界而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的。其词义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难以言说"演变为"说不定"的意义之后,"难道"便可引入一个具体而有疑问的命题,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后来在表判断或推测的基础上,词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当"难道"引入的是说话人无疑而问的真值判断时,"难道"就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演变成一个表反诘的语法标记。
王兴才
关键词:难道成词虚化语法标记
“R为A所V”的形成和发展被引量:2
2016年
"R为A所V"句式,并非由"为"字被动式演变而来,而是在"A所V(之)R"中,通过对"R"进行"左位移"之后,因"R"与"所V"具有同指关系,便在其间添加系词"为"形成的。"R为A所V"经过人们重新分析,并受到"为"字被动式的类化,才得以变成表被动的句式。其中的"为"、"所",也随之向着表被动的"标记"功能转变。
王兴才
关键词:被动式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吗》质疑被引量:1
2017年
朱英贵《"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吗》一文主张,古汉语中的"所"字结构是动词性结构,本文提出质疑,并围绕其文章所论,逐一分析、讨论并做出客观评述。最后得出结论是,"所"字结构不具动词性特点,而是学界普遍认同的"‘所’字结构的语法性质是名词性的"。
王兴才熊健余
关键词:语法性质
谫论“(VO1)+O2”结构式新闻标题
2007年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华所在。近几年来传媒中新兴的“(VO1)+O2”结构式新闻标题,是人们对汉语习惯表达式的大胆改造和创新。它由新闻写作者在新闻报道中遵从语言经济性原则,对习惯表达式中介宾内容作状语的成分通过移位至述语之后的位置而形成。“(VO1)+O2”结构式新闻标题的运用,是写作者力求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突出强调新闻事件诸要素并以此追求新颖别致的语言表达效果之所需。
王兴才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言经济性原则
“隐喻”“转喻”与古汉语词汇教学被引量:1
2010年
隐喻、转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认知方式。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证材料及词义演变用例,具体分析了隐喻、转喻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将隐喻、转喻引入古汉语课堂教学.既是课程教学改革所进行的一种积极尝试,也是学生学习、理解并较好地把握常用词词义的一种有效途径。
王兴才
关键词:隐喻转喻词汇教学
“于”的后缀历程及其虚化梯度
2010年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王兴才
关键词:复合化
“之所以”有关问题再讨论——兼与肖奚强、王灿龙两位先生商榷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不同意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的词汇化》《"之所以"词汇化问题辨》关于"所以VP"具有谓词性的观点,并通过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认为,1"所以VP"当是体词性结构;2句法形式"S+之+所以VP"中的"之",其作用并非"取消句子独立性",而是放在偏正结构中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王兴才
宁能=宁
2005年
王兴才
关键词:名篇赞扬散文史实
浅议异读材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古代汉语”教学方法例谈
2014年
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异读材料既可以诠释音变规则,也可以解释有关"对转"、"旁转"的概念,还可以说明"全浊声母清化"的问题。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和参考价值。文章主要讨论了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异读材料的问题。
王兴才俞易利
关键词:教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