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与提上睑肌腱膜瓣吻合矫正重度上睑下垂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与提上睑肌腱膜瓣吻合重度上睑下垂矫正术的疗效。方法对22例(28眼)重度上睑下垂的患者行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与提上睑肌腱膜瓣吻合重度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满意24眼,良好4眼,手术失败0例。结论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与提上睑肌腱膜瓣吻合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矫正术具有操作安全、术后疗效可靠持久、睑缘弧度自然、重睑形态美观,更符合生理解剖等优点。
- 王乾刘新朱琦何华
- 关键词:额肌瓣
-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眼底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眼底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容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榆林市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眼底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71眼)和观察组(42例,68眼)。对照组采用沃丽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两组均完成2个月治疗,并完成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容积、视力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容积分别为(312.53±15.79)μm、(8.96±1.35)mm^3,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02.56±14.32)μm、(8.54±1.30)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的视力提高率为66.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89%,视力下降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复发率均为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2.38%、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90%和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应用于眼底病能改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容积,提高其视力水平,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治疗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 朱巧平王乾
- 关键词: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眼底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中心2011-01/2014-08收治的82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8例40眼,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研究组(44例47眼,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a随访中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及术后两组患儿视力分布的情况差异。结果:对照组中央视轴区混浊0级所占比例为37.5%,低于研究组的76.6%,研究组的1级、2级、3级、4级混浊分布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研究组的中央视轴区混浊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视力检测≤0.5者19眼(47.5%),高于研究组7眼(14.89%),对照组>0.5者21眼(52.5%),低于研究组者40眼(85.11%),两组患儿术后1a的视力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第1mo,1a的眼压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能够显著降低术后中央视轴区混浊程度,同时提高术后视力,能够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 何华周峰朱琦王乾吴雪梅马健王亚芸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
- 改良2.5 mm辅助切口MSICS术对白内障患者手术性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改良2.5 mm辅助切口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SICS)对白内障患者手术性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620例(780只眼)白内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行改良2.5 mm辅助切口MSICS术,对照组行MSICS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手术形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术后1周和2周的散光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和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15.9%)显著低于对照组(26.8%)(P<0.05)。结论改良2.5 mm辅助切口MSICS术能够有效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手术性散光发生,降低角膜内皮损伤,提高视觉质量,是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另一重要选择。
- 王乾刘新
- 关键词:白内障辅助切口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 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及其行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观察并分析白内障手术治疗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行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白内障手术方式,视网膜脱离特征,针对视网膜脱离情况进行手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疗效并分析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结果视网膜脱离类型主要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77.1%的病例可查到裂孔,视网膜脱离范围在3象限的病例最多,裂孔数多为1个或2个;视网膜一次性复位者45例,成功率为93.75%,3例患者经二次玻璃体手术复位成功;高度近视与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间隔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患者年龄及视网膜脱离后就诊时间与视网膜修补术后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Nd:YAG激光术与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裂孔检出率低,经1次手术复位成功率高;Nd:YAG激光术史不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时间间隔较短,患者大于76岁者、就诊时间处于6~30 d之间的患者其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发率更高。
- 吴雪梅朱琦王乾何华马健王彪王亚芸
-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视网膜脱离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
- 闭角型青光眼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44例(55眼),施行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8例(70眼),施行三角形板层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观察组平均0.45,对照组平均0.38。术后眼压观察组出院时平均12 mmHg,对照组出院时平均12 mmHg。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13眼(23.64%),对照组21眼(28.57%),卡方检验2χ=0.63,P>0.05。术后包裹性滤过泡,观察组无,对照组5眼(7.14%),卡方检验2χ=4.09,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巩膜隧道下小梁切除术后视力稳定,眼压控制良好,浅前房发生率不高,包裹性滤过泡发生率低。
- 薛国民吴雪梅曹晔王乾朱琦马健
- 关键词:巩膜隧道小梁切除术滤过泡
- 一种眼整形手术用双眼皮成形定型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眼整形手术用双眼皮成形定型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属于眼整形技术领域。所述成形定型装置包括头部固定环,头部固定环的两侧均连接有肩部固定杆,两个肩部固定杆之间设有用于对双眼皮术操作纵向角度进行调节的纵向角度定位组...
- 王乾朱巧平王彪朱琦马楠
-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高眼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术后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7/2014-09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出现高眼压的病例24眼,分析其常见原因、处理方法。结果:导致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因素有:发生滤过泡瘢痕11眼(46%)、滤过内口阻塞4眼(17%)、恶性青光眼3眼(12%)、虹膜切除不合理2眼(8%)、前房积血2眼(8%)、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眼(8%)。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下。结论: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术前、术中尽量避免,术后及早发现给予对症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何华朱琦王乾
-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高眼压
- 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者泪膜功能及创面上皮愈合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研究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者泪膜功能及创面上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74例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7例每组。观察组术后加用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术后使用常规纱布包盖。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 d、5 d、10 d创面上皮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10 d泪膜功能情况。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的Schi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10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改善患者泪膜功能,促进患者创面上皮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 王乾秦莉朱琦何华李乃英王彪
- 关键词:角膜接触镜翼状胬肉切除术泪膜功能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Toll样受体及髓样分化因子88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机制与Toll样受体(TLR)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入我院的90例急性PACG患者为研究组,根据视野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重、中、轻三个亚组,选取同期入院的32例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检测两组患者的TLR4、My D88蛋白及炎性因子(IL-2、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LR4和My D88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视神经损伤重度组的TLR4和My D88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视神经损伤中度组及视神经损伤轻度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IL-2及IL-6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视神经损伤重度组的IL-2水平与视神经损伤中度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显著低于视神经损伤轻度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视神经损伤重度组的IL-6水平与视神经损伤中度组及视神经损伤轻度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PACG的发病可能与TLR4和My D88的免疫调节有关,急性PACG发作期虹膜组织发生炎症,且TLR4和My D88的表达水平升高,这一过程依照TLR4-My D88的信号传导。
- 王乾刘新
-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