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剑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牙周
  • 6篇牙周炎
  • 4篇正畸
  • 3篇探诊深度
  • 3篇慢性
  • 3篇慢性牙周炎
  • 2篇牙槽
  • 2篇牙槽骨
  • 2篇牙槽骨高度
  • 2篇正畸治疗
  • 2篇患牙
  • 2篇减数
  • 2篇骨高度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异常
  • 1篇牙槽骨质丢失
  • 1篇牙合
  • 1篇牙缺失
  • 1篇牙移动
  • 1篇牙周非手术治...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焦剑
  • 5篇施捷
  • 4篇周彦恒
  • 1篇孟焕新
  • 1篇张勇
  • 1篇张孟钧
  • 1篇栾庆先
  • 1篇段晋瑜
  • 1篇谷岩
  • 1篇徐莉
  • 1篇陈帆

传媒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慢性牙周炎的减数正畸治疗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纳入33名已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检查大表和曲面体层片评价减数正畸治疗前(T0)、治疗后(T1)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和非减数牙邻牙(non-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NTAES)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结果:T0时,TAES和NTAES的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0.51)mm vs.(2.42±0.55)mm,P>0.05],T1时,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0.67)mm vs.(2.67±0.64)mm,P>0.05],治疗后PD分别增加0.3 mm[(2.40±0.51)mm vs.(2.70±0.67)mm,P<0.01]和0.25 mm[(2.42±0.55)mm vs.(2.67±0.64)mm,P<0.01],两者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0±0.64)mm vs.(0.25±0.58)mm,P>0.05]。T0时,TAES比NTAES的RBH要小0.02(0.74±0.16 vs.0.76±0.16,P<0.05),T1时,两者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0.14 vs.0.79±0.12,P>0.05);相比治疗前,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4±0.16 vs.0.78±0.14,P<0.05),N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2(0.76±0.16 vs.0.79±0.12,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0.02±0.08,P>0.05)。T0时,TAES近减数侧的RBH与远离减数侧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3±0.17 vs.0.74±0.16,P>0.05),T1时,近减数侧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3±0.11 vs.0.77±0.11,P<0.05),远离减数侧的RBH也显著增加了0.04(0.74±0.11 vs.0.78±0.11,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0.04±0.11,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和口腔卫生良好维护的前提下,正畸治疗不会导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进一步的丧失,减数区域的牙槽骨也未见降低。
张又文辛天艺焦剑周彦恒施捷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槽骨高度探诊深度
一种新的牙龈退缩分度方法的检查者自身和检查者间的一致性研究
2013年
目的:文献中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牙龈退缩分度的方法.但是这些分度方法都未见有经过有效的统计学的分析和验证。因此,这些分度方法在不同临床医师中应用时.是否都同样有效还不详。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新的牙龈退缩分度方法在检查者自身和检查者问的一致性.并评估其在不同临床医师中的一致性。材料和方法:通过以下3个方面评估提出的这一新的分度方法:牙龈角化组织量(〈2mm或≥2mm).是否存在牙颈部的非龋性病变以及是否存在邻面附着丧失。采用盲法分析3位检查者的KaPPa统计值(一致性检验)。结果:使用该新分度方法对120例牙龈退缩患者进行评估,牙龈角化组织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74~096.非龋性牙颈部缺损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67~094,邻面附着丧失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70~092。牙龈角化组织变量的检查者问一致性值为070~085.非龋性牙颈部缺损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54~059,邻面附着丧失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性值为054~077。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和人群,新提出的分度方法在调查者中的一致性为中度到高度。因此.该方法可以判定牙龈退缩的严重程度。
焦剑徐莉
关键词:牙龈退缩检查者分度临床医师
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初探
2023年
目的:评价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及牙周科就诊的12例牙周炎伴错畸形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8.8±6.6)岁(24~49岁),共16颗因重度牙周炎致无法保留的上切牙。使用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牙进行正畸伸长,收集正畸伸长前后锥形束CT影像资料。使用体素重叠技术对同一例患者两时点锥形束CT影像进行叠加,在矢状面上测量牙槽骨高度、厚度及牙槽骨根尖区面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正畸伸长前后牙槽骨改建体积,并分析与牙槽骨改建体积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患牙伸长距离为(2.37±0.82)mm。正畸伸长后,唇侧和舌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11±0.79)和(0.98±0.79)mm,近中和远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10±0.78)和(0.86±1.08)mm,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减少(0.30±0.31)mm,牙槽骨根尖区面积增加(6.84±5.86)mm 2,牙槽骨改建体积为(53±49)mm 3。牙槽骨改建体积与牙齿伸长距离、根尖区及近中侧牙槽骨厚度呈中度正相关(r=0.55,P=0.028;r=0.63,P=0.008;r=0.67,P=0.005)。结论:对重度牙周炎致无法保留的上切牙进行正畸伸长治疗,可有效获得牙槽骨增量,为后续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牙周硬组织条件。
刘皓胡鑫浓焦剑谷岩施捷
关键词:牙周炎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分叉病变患牙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5年失牙状况及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根分叉病变患牙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5年的失牙状况及失牙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79例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纵向观察5年。比较分析双侧下磨牙初诊及5年后随访时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根分叉病变等级(furcation index,FI)、牙松动度等临床指标,并利用根尖片评价初诊时根分叉区牙槽骨吸收量,以了解根分叉病变患牙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及失牙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失牙的主要因素。结果:(1)非手术治疗对伴有根分叉病变的慢性牙周炎患牙PD的改善是显著有效的,但根分叉病变的存在会影响其PD值的改善。(2)初始根分叉区PD值、松动度以及影像学根分叉区垂直骨丧失量和根分叉病变部位骨吸收区域面积与失牙成明显正相关(P<0.001),且FI=3、FI=4亦显著增加了失牙风险(P=0.017,P=0.007),而年龄(P=0.703)、性别(P=0.243)、吸烟史(P=0.895)等在本研究中与失牙无显著相关。(3)FI=3或FI=4的失牙风险显著高于FI为2及2以下的患牙,5年存活率不足50%。结论:根分叉病变患牙失牙风险与根分叉病变密切相关,根分叉病变严重、根分叉区水平及垂直骨丧失量多会显著增加失牙风险。
石姝雯孟洋焦剑李文静孟焕新栾庆先王万春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缺失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正畸前后的咬合变化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唇侧固定矫治后咬合改善的有效性,探究咬合改善与炎症控制的关系。方法:将纳入的22例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牙合相与正畸模型匹配,使用3Shape R700激光扫描仪获得数字化三维模型,在OrthoAnalyzer软件中获得咬合分布图。从咬合分布与邻面接触两方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估。建立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的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炎症控制有利的正畸方法。结果:在全牙列水平上,咬合分布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84.5±20.9 vs.105.3±22.6,P<0.001),邻面接触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68.9±9.1 vs.83.7±6.3,P<0.001)。在牙位水平上,正畸治疗后的咬合分布评分在上颌前牙区有显著提升(P<0.001),正畸治疗后的邻面接触评分在上下前牙区均有显著提升(P<0.01)。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年龄和性别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初始牙周探诊深度、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和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正畸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咬合力分布、邻面接触均有显著改善。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及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呈正相关,提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应改善牙齿的咬合力分布与邻面接触,以促进牙周炎症控制。
杜仁杰焦剑周彦恒施捷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探诊深度
正畸牙齿位置的移动对角化龈宽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通过测量28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以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分析正畸牙齿移动与角化龈宽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患者照片与模型进行匹配,通过测量牙冠长度而获得角化龈的宽度。在rapidform 2006上将治疗前后的上颌模型重叠,准确测量正畸移动前后牙齿(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的位置变化。统计牙齿压低伸长、内收与唇向移动、转矩变化与角化龈宽度的计量数据,分析其变化的关系。结果:对28例患者共213颗牙齿治疗前后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牙齿转矩角度的变化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有较强相关性(r=-0.47,P<0.001),并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中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系数<0,P<0.001),同时,牙齿内收和压低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尖牙和前磨牙回归系数为负(尖牙回归系数=-0.35,前磨牙回归系数=-0.38,P<0.05)。结论:正畸过程中的牙齿移动对角化龈的宽度会造成影响,唇向正转矩的增加更有可能引起角化龈宽度的减小;牙齿内收和压低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切牙相对于尖牙和前磨牙,在牙齿移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正畸过程中,应该对牙齿位置变化可能对角化龈宽度造成的影响进行预判,关注角化龈宽度的变化。
王高南焦剑周彦恒施捷
关键词:正畸学转矩
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异常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研究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水平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的171例患者进行牙周检查,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与美国牙周病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检测各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糖耐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糖化血红蛋白)及牙周检查指标(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比例),对混杂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肥胖、吸烟等)进行校正后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糖代谢指标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慢性牙周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患者的糖耐量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慢性牙周炎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胰岛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患者患有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概率显著增加(OR=1.39,95%CI:1.01~1.98;OR=1.64,95%CI:1.17~2.40);随着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升高,患者患有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概率也显著增加(OR=1.36,95%CI:1.04~1.76;OR=1.72,95%CI:1.23~2.41);随着糖耐量水平的升高,患有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概率显著升高(OR=1.65,95%CI:1.21~2.26)。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水平与牙周炎有相关性。
张勇刘畅陈彬陈帆段晋瑜张孟钧焦剑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慢性牙周炎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
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辛天艺焦剑周彦恒施捷
关键词:牙周炎牙槽骨质丢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