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亚玲

作品数:57 被引量:308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军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主义
  • 7篇美国政治
  • 6篇外交
  • 6篇爱国
  • 6篇爱国主义
  • 5篇政治
  • 5篇人文交流
  • 5篇特朗普
  • 5篇美国外交
  • 4篇社会
  • 4篇民族
  • 4篇民族主义
  • 3篇新型大国关系
  • 3篇异己
  • 3篇游说
  • 3篇政治文化
  • 3篇文化转型
  • 3篇逻辑
  • 3篇美国人
  • 3篇美国政治文化

机构

  • 52篇复旦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南京政治学院

作者

  • 56篇潘亚玲
  • 1篇张春
  • 1篇朱明权

传媒

  • 7篇国际论坛
  • 5篇美国研究
  • 4篇世界经济与政...
  • 4篇美国问题研究
  • 3篇现代国际关系
  • 3篇教学与研究
  • 3篇欧洲研究
  • 3篇山东画报
  • 2篇国际观察
  • 2篇国际展望
  • 2篇和平与发展
  • 2篇当代亚太
  • 2篇外交评论(外...
  • 1篇世界知识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南亚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国际关系研究
  • 1篇韩国研究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意识形态被引量:2
2005年
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作为一种信念,逐渐渗入到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科学。尽管冷战的结束证明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追求“进步”上的失败,但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进步”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却取得了“长足”进步: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它是这一学科本身及其内部等级划分的合法化证明;而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关注的外部世界而言,它又成为了“西方中心论”的合法化证明。正是这种“进步”意识形态的存在,使得打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霸权显得异常必需与紧迫,使得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更显迫切。
潘亚玲
关键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文明标准”的回归与西方道德霸权被引量:13
2006年
“文明标准”是19世纪国际法核心标准之一,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并支持西方的一种道德霸权。历史形态的“文明标准”很大程度上已从大众与学术的视野中消失。但随着冷战后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人权理论、国家缔造理论等理论的流行,“文明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复苏。虽然19世纪的“文明标准”与当前的“文明标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西方道德霸权的持久延续对当今产生巨大影响。尽管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悖于西方的“文明标准”,但西方的“文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不足进行反思,也有助于坚定自身道路,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操作性思路。
潘亚玲
关键词:文明标准中国和平发展
美国政党重组中的郊区角色
2022年
美国选举政治的新近发展表明,郊区正上升为新一轮政党重组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民主党控制城市中心与近郊、共和党主导广大农村及邻近地区的格局日益明显,郊区特别是中远郊日益成为竞争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各自传统优势的迷信,民主党和共和党均长期忽视了郊区对选举的重要性的上升,而既有相关研究更助长了这种忽视。从冷战结束至2018年,尽管民主党大力推动郊区战略并取得了重要的选举成就,但由于共和党的严重忽视,郊区的选举竞争仍是自发的。自2016年以来,郊区在三次选举中持续摇摆并对最终选举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郊区竞争由此从自发走向自觉。共和党在2020年人口普查后的选区重划中进行的战略调整,意味着郊区竞争即将全面展开,地理要素特别是郊区对政党重组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检验。
潘亚玲
关键词:美国政治政党政治选举政治人口普查
美国政治文化转型与两岸关系
2017年
特朗普的当选标志着美国当代政治文化转型的正式启动。该转型的基本动力源于美国霸权衰落、体制僵化和观念演变,推动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的极端化发展,并强化了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怀疑。美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对其外交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大致包括现实主义的霸权衰落管理、理想主义的霸权重建和冒险主义的中国崛起管理三个方面。在这一外交战略调整之中,台湾地区因其特殊地位可为美国提供"四两拨千斤"的重要筹码。尽管"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低估美国政治文化转型的极端主义要素,大陆在应对美国政治文化转型、外交战略调整对两岸关系的潜在冲击时,应当做好更为全面、宏观和长远的战略准备。
潘亚玲
关键词:政治文化台湾问题两岸关系
西方干涉决策的规范性转向论析被引量:2
2015年
在近年来新干涉主义日益抬头的背后,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现实可行性向着后现代的道德必要性的转变。西方不仅亲力推广新干涉主义,同时积极利用其既有优势,推动道德必要性借口在全球和地区层次上的扩散,并对具体干涉手法加以调整,以便为新干涉主义争取更大合法性。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规范性也有其客观支持,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发展和个人权利革命及由此而来的国际道德标准提升,而安全概念泛化和国际权势转移也被其当作有力的助推力量。西方利用国际道德标准推动干涉决策逻辑的根本转向,旨在强化其规范性霸权以应对物质层面的国际权势转移。中国需要密切关注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在外交战略和政策中强调国际社会的底线伦理与道德追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集体主义方法倡导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道德规范体系。
潘亚玲
关键词:新干涉主义道德标准权势转移
中国与“保护的责任”原则的发展被引量:6
2016年
一直以来,中国在促进"保护的责任"原则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上的贡献并未得到充分探讨。笔者认为,中国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决一贯地支持"保护的责任"原则所体现的国际道德共识;二是对该原则的具体适用持审慎态度,推动该原则从道德共识向法律规范的稳步发展而非极端冒进;三是从更为宏大的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路,促进实现"有责任的保护"。与西方在推广"保护的责任"原则中所持的道德主义、极端主义做法相比,中国的贡献有着更为深远的国际政治意义,即实现了对国际规范的内部扩散与外部扩散的平衡、国际规范建构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平衡。这不仅有利于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建构,也有利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潘亚玲
关键词:国际法
“9·11”后布什政府对“敌人”的建构被引量:11
2007年
“9·11”恐怖主义袭击带来的最迫切需要是识别出美国的敌人。对敌人的建构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敌人的抽象化与非人化,对自身国家的拟人化。本文考察了布什政府在“9·11”后对其“敌人”的建构,认为其努力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它成功地塑造了敌人“邪恶”和自身“善”的形象,但这只会是短期的成功。由于恐怖主义的性质,美国又不得不将敌人具体化、扩大化,从而导致了美国在“9·11”后建构“敌人”的长期失败。
潘亚玲
关键词:布什政府
美国气候外交中的地方参与被引量:7
2015年
美国联邦政府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努力中的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努力产生了消极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州和市为代表的美国地方政府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由于地方政府并不具备宪法授予的外交权力,美国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气候外交带来了理论挑战。事实上,美国地方政府在全球气候外交中的参与,是一种有益补充,这使得美国联邦政府可以在不参与或不认真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努力的同时,及时、有效地掌握甚至引领该进程的相关理念、技术和机制发展。换句话说,相较于对美国联邦政府的缺位而言,美国地方政府对全球气候外交的参与是一种"补位"。
潘亚玲
关键词:美国外交气候变化联邦政府地方政府
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理论建构初探被引量:13
2013年
中国日益全面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及其对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影响,逐渐升温的有关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讨论,对中国提供更多思想性公共产品的呼吁,以及建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都呼唤着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的理论探讨。文章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对外援助已经形成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四位一体"格局:以利他主义和共赢精神为核心的本体论,发展目的至上的认识论,平等和开放的方法论,以及强调综合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实践论。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强化,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还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理论。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理论某种程度上是南南合作精神的体现,是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对外援助理论的纠正,对建构2015年后国际发展共识和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潘亚玲
关键词:国际援助
国际规范更替的逻辑与中国应对被引量:10
2014年
当前国际体系的转型不只是物质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更是规范层面的。当代国际规范的更替根本上源于其背后的国际道德价值观的演变.而冷战结束后日益泛化的安全概念和相应的安全化操作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规范更替的类型学比其动力学要复杂得多,通过更替手段和更替性质的区别可将国际规范更替归结为四种类型:主权国家体系内部的权势转移带来的国际规范更替在手段上既可能是革命性也可能是和平性的,但其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延续性的:全球层次上因尊严性道德价值观崛起导致的议题性国际规范变更其手段和性质都更多是延续性和非革命性的;而全球层次上非国家行为体崛起导致的国际规范变更尽管往往采用和平手段,但其性质却是革命性和断裂性的。中国需要明确自身在当前国际规范更替进程中的准确定位,进而全面界定自身对于国际规范更替的总体战略和具体策略。
潘亚玲
关键词:权势转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