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珠
- 作品数:3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肇庆学院教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汉代君主“好大”的审美意识与汉大赋之“大”的审美互动被引量:1
- 2006年
- 中华民族传统的崇拜大、雄壮的审美意识在汉代君臣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推崇到极至。以“大”为美,作为汉代帝王与文士们共同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互动,贯穿着汉大赋创作的内外表里和创作之始终,规范着汉大赋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理想。
- 沈有珠黄伟
- 关键词:汉武帝汉大赋审美互动
- 论汉赋的宣汉思潮
- 2013年
- 刘邦的《大风歌》与刘彻的《西极天马歌》给汉赋的发展定下了"宣汉"的基调:这就是关注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宣扬它的雄奇阔大。在汉代统治者的积极引导下,汉代的文学主流——汉赋就成了"宣汉"的载体,有了自觉为政治服务的成分,具备了大一统专制下的文学色彩。汉赋的"宣汉"不完全等同于"润色鸿业",汉代赋家以"宣汉"精神构建社会新文化的意识反映出一种深远的政治视野与文化视野。
- 沈有珠
- 关键词:汉赋大一统
- 漂洋过海逾百年,薪火相传育人才——加拿大粤剧学院教学策略研究
- 2024年
- 加拿大粤剧学院是在海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艺术视野的基础上办学的职业粤剧学院。加拿大粤剧学院形成了集教学、演出、传承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培养粤剧演员和观众,以及传承粤剧,实现了加拿大粤剧传承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为粤剧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看到加拿大粤剧学院努力在海外粤剧式微的环境下探索出的一条适合粤剧表演人才培养的复兴之路。其在招生、教师聘请、教学设置、舞台实践等方面都启发了我国粤剧表演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粤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推广发挥了“桥梁作用”。
- 沈有珠
- 关键词:有教无类经典剧目舞台演出
- 太史公书何时以《史记》命名
- 1997年
- 沈有珠
-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历史记载《楚辞章句》《汉书·艺文志》
- 论汉代赋家的战国策士化倾向被引量:1
- 2009年
- 汉代赋家深受传统的"士"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担负天下命脉的济世理想,希望能像战国策士那样为帝师为帝友,战国策士"以布衣取卿相"的辉煌仍然激励着汉代士人建功立业。正因为汉赋家有着战国策士献策劝谏心态,故讽喻、劝谏的意图一直贯穿汉赋的始终。
- 沈有珠
- 关键词:策士
- 近现代粤剧在北美地区的传播历程——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粤剧自19世纪中叶传入美国之后,深受当地广大华人的喜爱,历经百年而不衰,绵延生息,历久弥旺。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粤剧的演出已遍布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洲国家。近现代粤剧在北美地区的传播历程,是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
- 沈有珠黄伟
- 关键词:粤剧旧金山
- 《太史公书》何时以《史记》命名被引量:1
- 1997年
- 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唐代刘知几《史通·六家篇》认为《史记》乃司马迁本人自命名,这个说法不正确。赵翼《咳馀业考》、朱筠《笥河文集》、梁玉绳《史记志疑》、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均有考证,指出其错误。王国维举出《史记》中:"凡七称‘史记’(不准确,应为十三称),皆谓古史也"。
- 沈有珠
- 关键词:太史公史记司马迁刘知几纪传体楚辞章句
- 2015年“狮城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6年
- 2015年11月7日,由"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二届"狮城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顺利召开,大会分别围绕中国民间戏曲与祭祀、改编与演出、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的海外传播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对促进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海内外传统戏曲工作者的学术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 沈有珠
- 关键词:狮城戏曲
- 晚唐诗人的夕阳情结被引量:1
- 2003年
-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质的变化 ,晚唐士人的心态、审美趣味以及审美意象 ,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是描写夕阳 ,盛唐那博大宽阔的胸怀不见了 ,中唐时期中兴的希望也烟消云散了 ,笼罩在晚唐的夕阳余辉里 ,与摇摇欲坠的晚唐政权、日薄西山的国势遥相呼应 ,诗人们描绘出一幅幅意蕴复杂、凄冷没落的夕阳意象 ,于是日暮与岁暮、人生之暮、时代之暮所感发的情思、意象互相补充 ,为晚唐王朝低吟浅唱着一曲曲送葬的哀歌。
- 沈有珠
- 关键词:晚唐诗人岁暮
- 孔子与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
- 2003年
- 孔子吸取了原始宗教对天的敬畏,又去掉了它原有的神秘、狂热的内容,淡化了其主宰、命定的含义。孔子所有的论鬼神的言论,没有一句能够确切地表明他的看法,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皆能从孔子学说那里找到理论根据。孔子与中国特有的“有神论者多,宗教信徒少”的宗教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沈有珠
- 关键词:孔子祭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