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健

作品数:97 被引量:306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6篇细胞
  • 22篇白血
  • 22篇白血病
  • 21篇脐血
  • 20篇干细胞
  • 13篇体外
  • 13篇急性
  • 12篇造血
  • 11篇造血干
  • 1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1篇充质干细胞
  • 10篇造血干细胞
  • 10篇基因
  • 10篇骨髓
  • 8篇扩增
  • 8篇骨髓间充质
  • 8篇骨髓间充质干...
  • 7篇荧光
  • 7篇髓细胞
  • 7篇体外扩增

机构

  • 70篇安徽省立医院
  • 27篇安徽医科大学...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苏州医学院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美国波士顿大...

作者

  • 97篇汪健
  • 52篇孙自敏
  • 26篇翟志敏
  • 16篇王兴兵
  • 16篇刘会兰
  • 14篇刘欣
  • 12篇祝怀平
  • 12篇李庆
  • 10篇耿良权
  • 10篇徐修才
  • 10篇戴海明
  • 10篇朱薇波
  • 7篇蔡晓燕
  • 7篇杨会志
  • 7篇徐静玮
  • 6篇张梅
  • 6篇李平
  • 6篇潘理明
  • 5篇郑昌成
  • 5篇胡闻

传媒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3篇中国实验血液...
  • 8篇临床输血与检...
  • 5篇临床血液学杂...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2005年华...
  • 2篇第10届全国...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12篇2005
  • 4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9篇2000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F3B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关于RNA剪接因子3B第1亚单位(SF3B1)基因突变的检出率,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0例血液病患者骨髓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目的片段,随后进行直接测序检测SF3B1突变情况。结果 52例MDS患者中有4例发生SF3B1基因突变,发生率为7.7%,突变类型均为K700E。突变发生在环形铁粒幼细胞(RS)增多的MDS为3/4例,发生率为75%。突变患者显示较长时间的生存期,但病例数较少。结论伴RS增多的MDS患者中SF3B1突变常见,突变阳性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好的预后。
许婧孙自敏徐修才伍权汪健纪濛濛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聚合酶链式反应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供者外周血中两种不同亚群树突状细胞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008年
目的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的供者外周血中分离出CD1c^+的髓细胞性DC(MDC)、CD304^+类浆细胞样DC(PDC)两类DC亚群,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出MDC、PDC,分别用TNF—α、CpG2006OND诱导成熟,检测各DC亚群的表型、对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结果分选的DC纯度均〉95%,MDC表达HLA—DR、CD11c、CD33、CD4,PDC表达HLA—DR、CD4、CD45RA,诱导成熟的两类DC的CIM0、CD80表达均明显增高;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显示:MDC具有很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DC刺激能力很弱;各组上清液中IFN-γ均增加,MDC、mMDC组增高最为明显;PDC、mPDC刺激组上清液中IL-10明显增高;MDC、mMDC刺激后,胞浆内表达IFN—γ的CD4^+T细胞均明显增高;PDC、mPDC有上调CD4^+CD25^high 调节性T细胞(Treg)作用;Foxp3 mRNA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明显的差异。结论采集的供者外周血中两类DC亚群虽然HLA—DR高表达,但仍处于非成熟状态,在合适的条件下分化成熟;无论MDC成熟与否均表现出很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使T细胞分泌IFN-γ增加,其分泌的增加可能是促进向TH1极化的结果。PDC可能并不像MDC一样有效地捕获、处理和负载抗原到MHC分子上,因此提呈抗原效率低,表现出对T细胞的弱刺激增殖特性;PDC虽然也可以促进T细胞分泌IFN-γ,但似乎并非是通过TH1细胞;PDC并不能促进TH2类因子IL-4的分泌,对TH2的极化作用可能表现在IL-10的分泌上;PDC有诱导CD4^+CD25^highTreg的作用。
汪健王保龙叶书来陈家萍王丹廖艳秋汪帮来徐军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C/HPC)在适合临床移植条件下体外扩增以获得理想的造血干/祖细胞数量的最佳细胞因子组合及扩增时间,为脐血经体外扩增后成为高体重受者克服脐血移植细胞数量不足及缩短植入时间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采集脐血4份,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MNC),免疫磁珠分选(MiniMACS)CD+34细胞,分别在细胞因子组合为A:SCF+FL+TPO、B:SCF+FL+TPO+IL蛳3及C:SCF+FL+TPO+G蛳CSF支持的无血清、无基质的液体培养基中扩增培养14 d,收集扩增前、扩增后7 d及14 d的细胞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半固体集落培养及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在含细胞因子IL蛳3组扩增培养7 d及14 d,均获得了总有核细胞数(total nucleated cells,TNC)及集落形成细胞(colony蛳forming cell,CFC)最大的扩增倍数。扩增7 d,IL蛳3组的CD+34细胞扩增倍数为(10.11±7.21 )倍,较其他两组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三组CD+33细胞、CD+41细胞、CD+71细胞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扩增,IL蛳3组高于其他两组;3组扩增后的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上调,7 d时A值达最高,IL蛳3组低于G蛳CSF组(P =0.008)。随着扩增时间的延长,扩增后的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CD+34细胞占TNC的比例也明显下降,部分定向祖细胞的比例也出现先升高后?
刘会兰孙自敏汪健翟志敏任学雷戴海明倪世良祝怀平王祖贻
关键词:脐血体外扩增细胞因子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难治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研究
<正>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傩治性贫血 (MDS/RA)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γ-IFN和IL-4分泌水平的研究,探讨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在A...
杨会志汪健祝怀平
文献传递
腰痛舒胶囊对一氧化氮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腰痛舒胶囊对一氧化氮在体外诱导的兔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细胞 ,分别加入硝普钠 (SNP)培养 12、2 4、4 8h ,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软骨细胞凋亡的变化 ,并以不同剂量腰痛舒胶囊含药血清加入NO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体系培养 2 4h ,采用annexinV PI方法检测凋亡情况。结果 在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加入硝普钠 2 4h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为 (74 0 5± 6 6 8) % ,对照组为 (3 15± 0 76 ) % (P <0 0 1) ;透射电镜可见较典型凋亡细胞形态改变 ,加入不同剂量腰痛舒胶囊含药血清 ,其凋亡率明显下降 ,并以高剂量最为显著。结论 硝普钠在体外能诱导软骨细胞凋亡 ;高剂量腰痛舒含药血清能明显降低NO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 ,提示腰痛舒胶囊能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李平张梅翟志敏汪健胡闻
关键词:血清药理一氧化氮软骨细胞凋亡家兔
清髓性非血缘脐血与同胞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受体重排删除环早期重建规律的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比较分析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与同胞供体骨髓和/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BMT/PBSCT)后恶性血液病受者早期T细胞亚群及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cell receptor excision cycles,TREC)的重建规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TREC。结果表明,UCBT与BMT/PBSCT相比,在移植后1个月内CD3+、CD3+CD4+、CD3+CD8+细胞绝对值明显降低,此后无明显差别;2个月内CD3+细胞比例较低,但无明显差别。UCBT同BMT/PBSCT类似,CD3+CD4+细胞自植入开始即明显减低,2个月达最低,以后缓慢恢复,但至6个月仍未达正常;而CD3+CD8+亚群植入时已达正常水平,CD4+/CD8+比值至6个月仍低于正常。UCBT组在移植后1个月内naive T细胞明显高于BMT/PBSCT组;而在移植后3个月开始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明显高于BMT/PBSCT组,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移植后6个月内两组移植受者TREC均较低。结论:与同胞供体BMT/PBSCT相比较,UCBT后早期T细胞重建显著延迟,但终末效应记忆T细胞亚型水平明显升高,从而发挥着抗感染或抗白血病作用。
聂豪汪健路幼佳郑昌成汤宝林姚雯朱小玉强萍张磊刘会兰孙自敏
关键词:脐血移植免疫重建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
风湿性心脏病血栓形成机制的临床研究——附242例检测报告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机制 ,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 ( TEE)检查风心病患者 2 4 2例 ,确定心腔内云雾状回声、血栓形成、左心房增大情况。同时检测 2 0例云雾状回声患者、2 0例血栓形成患者和 2 0名正常人的血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 v WF:Ag)、血小板激活标记物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 GMP- 14 0 )、抗凝血酶 活性 ( AT- :C)、D-二聚体 ( D- Dimer)水平。结果 :风心病患者 93 .8%发现云雾状回声 ,血栓形成 3 3 .5 % ;其中心房颤动者与窦性心律者比较血栓形成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0 1)。血液学指标 :v WF:Ag、GMP- 14 0、AT- :C、D-二聚体 ,云雾状回声组、血栓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云雾状回声组与血栓组之间差异示有显著性。结论 :TEE是发现云雾状回声和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方法 。
袁奇吴竞生单凤仙黄向阳蒋玉霞汪健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
单份脐血部分体外扩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一例
<正>目的探讨单份脐血部分体外扩增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亲缘供者HLA不全相合单份脐血进行部分体外扩增治疗重型再障1例。患者资料:女性,9岁,确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年,经雄...
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汪健翟志敏王宁宁王祖贻
文献传递
脐血移植患者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特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脐血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11例异基因脐血移植患者分别在移植前、移植后30、60和90 d取外周血,将其中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十四烷酰拂波醇乙脂和离子霉素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抗染色和γ-IFN-PE、IL-4-PE荧光单抗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脐血移植后60 d的T淋巴细胞分泌γ-IFN和IL-4的比率开始增加,90 d后T淋巴细胞分泌γ-IFN和IL-4的比率增加明显(P<0.001)。结论脐血移植60 d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开始恢复,90 d后免疫功能达到顶峰,脐血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杨会志朱小玉汪健孙自敏
关键词: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特性被引量:7
2007年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1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1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1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1/Tc1样反应明显增强。
杨会志汪健孙自敏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T淋巴细胞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