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君凯
- 作品数:63 被引量:145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心肝宝胶囊治疗小儿心律失常5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5
- 1992年
- 我院于1991年1~12月采用河北省保定制药厂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菌丝制剂——心肝宝胶囊治疗各类小儿心律失常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严君藩包忠宪吕彩红彭晓卫段君凯王治平
- 关键词:心肝宝胶囊儿童心律失常
- 小儿血性心包积液4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探讨小儿血性心包积液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 4 3例小儿血性心包积液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3例血性心包炎患儿中化脓性血性心包积液 2 6例 ,结核性血性心包积液 11例 ,心脏创伤性综合征 4例 ,肿瘤性心包炎 2例。化脓性心包积液可使用抗生素及心包穿刺抽液等方法治愈 ,但要注意转外科治疗的指征 ;结核性心包积液可使用抗结核药物、皮质激素、利尿剂及心包穿刺抽液治愈 ;心脏创伤性心包积液可通过心包穿刺抽液治愈 ;肿瘤性心包积液可通过心包穿刺抽液短暂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结论对大多数小儿血性心包积液可经内科疗法治愈。心包穿刺抽液不仅可明确诊断 。
- 邹峥严君藩彭晓卫段君凯许飞
- 关键词:小儿血性心包积液病因
- 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及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38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分析其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839例患者中有281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7.3%,其中58例(1.5%)行腹膜透析治疗。年龄、体表面积、血肌酐水平、血尿素氮水平、血β2微球蛋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最低直肠温度及术后速尿使用量为术后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肌酐水平、血尿素氮水平、血β2微球蛋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AKI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对此类患儿应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与监测,从而预防AKI的发生。
- 谢学良明腾段君凯邹勇黄国金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急性肾损伤
- 影响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因素的探讨(附19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1995年
- 对194例化脑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表明:患儿年龄小、抽搐和昏迷时间长或出现脑疝、呼吸衰竭、体温不升在发热持续不退或热退后又发热、G-菌感染及脑脊液脓性、蛋白、糖<1.1mmol/L等因素致死亡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明显增大。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滥用抗生素对诊治不利。对病情重,迁延不愈者头孢三嗪效果较好。
- 蔡兰云吴醒华段君凯娄静凌睐吴熙
- 关键词: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预后儿童
- 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房间隔缺损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对ASD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的80例ASD患儿为江西省儿童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38)及B组(n=42)。A组患儿实施传统体外循环ASD修补术,B组患儿采用经皮ASD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及右室功能,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输血率较A组低(P<0.05);术前,两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但B组均低于A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上述血清指标均升高,但B组均低于A组(P<0.05);术前,两组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以上指标均下降,且B组均小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9,P>0.05)。结论:ASD患儿应用经皮ASD封堵术,疗效显著,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改善右室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 黄春瑜周云国许飞段君凯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儿童心肌损伤标志物远期预后
-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围术期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对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围术期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心脏病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CHD患儿63例。将63例CHD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3)。试验组在体外循环(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预充液中不加FDP。分别于术前、CPB后3 h和CPB后48 h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CHD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CPB后3 h,对照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试验组显著升高(Pa<0.05),且2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CPB后48 h,2组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但较术前均仍有升高。结论 CHD患儿CPB后3 h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和IL-8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 许飞涂洪强胡梅英陈霞段君凯邹勇张盛
- 关键词:细胞因子体外循环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心脏瓣膜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技术日趋成熟,为愈来愈多的患者及医师所接受。儿童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有其区别于成人的不同特点,心血管腔小、心脏瓣膜及瓣下组织脆弱,易发生医源性损害。随着手术复杂程度、手术数量的增加及对疾病认识的提高,瓣及瓣下结构损伤的并发症时有报道,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1]。
- 段君凯许飞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瓣膜
- 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与小儿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与小儿心功能不全(CHF)的关系。方法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心脏中心收治的心功能不全患儿127例(试验组),其中心功能Ⅱ级60例,Ⅲ级37例,Ⅳ级30例,与排外心功能不全、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健康体检小儿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入院24h内测量hs-CRP血清浓度,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及试验组间的数值。结果本组中心功能不全的患儿血清hs-C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心功能级别的患儿之间hs-CRP也有显著差异(P<0.05),且hs-CRP浓度明显随CHF的严重性而增加。结论hs-CRP不仅参与小儿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发展,且临床情况越重,其血清浓度越高,hs-CRP与CHF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沈君段君凯艾凌云许飞柯江维吴熙明腾
-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小儿
- 急性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化的变化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急性川崎病(K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从急性期KD患儿30例及健康儿童20例的外周血中分离出PBMC,并分别分为3组培养,即自然培养下的空白对照组、加入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佛波醇乙酯(PMA)的PMA组和同时加入PMA及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的PMA加PDT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PBMC中NF-κB活化率。结果在自然培养下,KD空白对照组的NF-κB活化显著高于健康空白对照组(P<0.01);KDPMA组的NF-κB活化率显著高于KD空白对照组和健康对照PMA组(Pa<0.01),而KDPMA加PDTC组的NF-κB活化率显著低于急性期KDPMA组(P<0.01)。自然培养情况下,急性期KD患儿有冠状动脉损害(CAL)亚组的NF-κB活化率显著高于KD无CAL亚组(P<0.01);在PMA刺激后,KD有CAL亚组NF-κB活化率亦显著高于KD无CAL亚组(P<0.01)。KD患儿急性期NF-κB活化率与血清CRP及外周血WBC计数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NF-κB活化参与急性期KD血管炎的发生和CAL的形成。急性期KD患儿PBMCs中NF-κB活化受PKC信号传导通路调控,PDTC显著抑制NF-κB活化。
- 邹峥熊国亮段君凯刘珍琼许飞卢巧
- 关键词:核因子-KB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川崎病相关微RNA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部分川崎病病例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因此,及时诊断川崎病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及早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微RNA(miRNA)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miRNA表达失调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显示,miRNA可辅助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大规模人群筛查,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期研究发现,miRNA与川崎病发病机制相关,其表达失调将导致川崎病患者的免疫失衡及血管损伤。另有部分研究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川崎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聚焦于川崎病早期诊断及疗效预测。目前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川崎病相关miRNA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效能。该文就近年来miRNA在川崎病中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
- 冯佳丽彭宇彭宇
- 关键词:川崎病微RNA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疗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