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红

作品数:6 被引量:1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小麦
  • 2篇二氧化碳浓度
  • 2篇CO_2浓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滇中高原
  • 1篇冬小麦
  • 1篇玉米
  • 1篇蒸腾
  • 1篇蒸腾系数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生态适应性
  • 1篇适应性
  • 1篇水稻
  • 1篇土壤
  • 1篇农业气象
  • 1篇农业气象鉴定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资源
  • 1篇气象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5篇梁红
  • 3篇崔读昌
  • 3篇王继新
  • 2篇王修兰
  • 2篇王春乙
  • 2篇徐师华
  • 2篇郭建平
  • 2篇刘洪顺
  • 1篇汪晓原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04
  • 2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世界主要作物气候基础信息库及生态适应性规律
崔读昌王继新汪晓原梁红
该项目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和交流需要的研究成果。含三部分,是一套既有大量农业气候与作物气候信息数据,又有明晰图表,既有规律分析,又有中国与世界各地比较的配套成果。在世界农业气候数据库信息量、世界农业与作物气候图及规律分析...
关键词:
关键词:农业气象鉴定生态适应性
江南红黄壤丘陵区土壤湿度模拟和季节性干旱的研究被引量:6
1995年
根据江南红黄壤丘陵区17个站点1951~1988年逐旬气象资料以及相应地区的土壤物理参数,模拟出各站点土壤层的土壤湿度数据库,并分析土壤季节性干旱规律。其中衡阳、邵阳地区是江南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南昌、贵溪市一带。通常年份,2月中旬~6月下旬,全区几乎不出现土壤季节性干旱。土壤季节性干旱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到10月下旬,其机率在50%以上,8月上、中旬,9月中~10月中旬出现的机率为60%。江南红黄壤丘陵区夏季干旱往往连着秋季干旱。这种连旱的机率衡阳地区在60%以上。冬季1~2月的土壤季节性干旱应是第一年秋旱的延续。文中也提出江南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的防御措施。
刘洪顺王继新梁红
关键词:土壤季节性干旱
CO_2浓度增加对C_3、C_4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3
2000年
通过对 C3小麦、大豆、大白菜和 C4 玉米在不同 CO2 浓度 ( 350× 10 -5、 50 0× 10 -6、 60 0×10 -6、 70 0× 10 -6)条件下的生长模拟实验和生理特性研究表明 ,CO2 浓度增加 ,促使作物光合速率增长 ,光合时间略有延长 ,光补偿点明显下降 ,蒸腾系数减小 ,叶气温差增大 ,叶温升高。 70 0× 10 -6和50 0× 10 -6比 350× 10 -6小麦光合速率分别增长 30 .7%和 11.7% ,大豆增长 63.4 %和 4 2 .7% ,大白菜增长 68.0 %和 39.0 % ,玉米增长 15.7%和 4 .7% ,C3作物比 C4 反应明显 ;蒸腾系数小麦下降 14.3%和 7.7% ,大白菜下降 2 7.1%和 2 3.1% ,玉米下降 16.8%和 10 .4 %
王春乙郭建平王修兰徐师华崔读昌梁红
关键词:作物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蒸腾系数
滇中高原气候资源与水稻、小麦生长的协调性被引量:2
1997年
滇中高原光能资源丰富,不仅表现在太阳辐射量高于我国东部平原丘陵河谷区,而且辐射强度大,是水稻、冬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基地。全年热量资源较充足。但温度年较差小,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小麦,是滇中高原小麦气候生态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强度不大,水稻冷害突出,以致滇中高原不宜引种我国大部分稻区的水稻品种,应重点培育适应本地区的高产耐寒品种。全年降水量适中,但干季降水量只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15%,湿季为85%~90%。干季降水量少是限制冬小麦以及水稻拔节前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发展农田水利和灌溉是夺取滇中高原水稻、冬小麦高产。
刘洪顺梁红王继新
关键词:滇中高原气候资源水稻冬小麦
CO_2浓度增加对小麦和玉米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8
2000年
通过 3种 CO2 浓度 ( 70 0× 10 -6、 50 0× 10 -6、 350× 10 -6)模拟实验表明 :CO2 浓度增加使小麦籽粒的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含量增高 ,淀粉含量下降 ,品质得到提高 ;玉米则相反 ,其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含量随 CO2 浓度升高而减少 ,淀粉含量略有增高 ,品质有所下降。 70 0× 10 -6的小麦籽粒粗蛋白、赖氨酸、粗脂肪、粗淀粉比 350× 10 -6分别增长 3.0 %、 3.0 %、 8.5%和 - 2 .3% ,玉米增长- 7.5%、 - 10 .5%、 - 3.7%和 0 .6% ;50 0× 10 -6小麦分别增长 4 .4 %、 9.1%、 11.3%和 - 1.7% ;玉米增长 - 5.0 %、 - 5.3%、 - 4 .0 %和 2 .6%
王春乙郭建平崔读昌王修兰梁红徐师华
关键词:小麦玉米二氧化碳浓度蛋白质赖氨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