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 作品数:49 被引量:194H指数:8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兼与张岱年、郭道晖等先生商榷被引量:5
- 2002年
- “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原句是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孟子这句话的解读 ,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但宋代大儒朱熹和清代张岱、焦循等以及不少近人的解读 ,都是值得认真商榷的。据《孟子·离娄上》的上下文甚至《孟子》整本书以及孙、赵岐等人的有关注疏 ,“徒法不能以自行”不是指“法”离开了“善”就不能“行”,而是指“法”离开了人的运用就不能“行”,就不能自己运作起来。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强调“善”的重要性 ,也不是强调“法”的重要性 ,更不是强调“善”与“法”相结合的重要性 ;而是强调人的“推行”的重要性 ,强调人的“运用”的重要性 ,强调人“行先王之道”的“行”
- 林桂榛
- 关键词:《孟子》《十三经注疏》
- “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被引量:2
- 2010年
- 学界有人认为,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是现代人徇私枉法、任人唯亲等权力腐败行为的思想根源。这一观点不仅幻想了古代文本与现实不义的逻辑关系与因果关联,而且对孔子"相为隐"主张进行了望文生义之严重误读。孔子的"父子相为隐"是指当事人有不当行为时其亲属选择沉默而不去检举告发也当被谅解,"隐"指不显不见、不作为的"知而不言",非指积极作为的窝藏、藏匿等。孔子称"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并非鼓吹作伪证或鼓吹藏匿罪犯等,而是反对直躬者及叶公以控告或举证自己亲属为荣的伦理观,认为在讼亲案上选择不证亲属有罪而沉默状或更符合伦理中道与正义。孔子这种思想与中外法律中的一些规定相契合,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深刻现代性。鉴于人性原则及古今中外法律常规,建议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设立"亲属举证豁免权"。
- 林桂榛
- 关键词:亲属举证亲情正义
- 人生价值的自命与他命被引量:4
- 2001年
-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人生的自我追求和人生的社会预求之间有怎样的一种矛盾关系?传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之说已不足以解释有关困惑。本文跳过传统的解释理路 ,在认定人生观与人生事实是不同概念的前提下 ,从人生价值的自命和他命之分出发 ,论述了他命人生价值的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和自命人生价值的物利、名利、义利三个层次 ,从而以新的概念进入对人生价值追求自身矛盾性的理论透视。
- 林桂榛
- 关键词:人生价值观
- 论音乐教育的和谐立人旨趣——从儒家乐论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谈起被引量:1
- 2012年
- 现代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和他们自身的音乐学习,有着强调个人情感宣泄和谋取自身功利目的的显著特征。然而只强调自身初步的音乐体验和情感宣泄,往往会导致背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生命境界之追求;只强调自身单一的利益地位和功利维护,则往往会导致背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艺术活动之原则。
- 林桂榛
-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精神中国古典旨趣立人功利目的
- “万里来寻独立碑”——马一浮北美游学述略
- 毛泽东1939年曾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1939)1883年生的马一浮,也同清末许多关心
- 林桂榛
- 关键词:马一浮汤寿潜南洋公学
- 文献传递
- 仁、良、强:经词小考三则
- “强”或“強”本是一种虫子,与力量描述无关;现今的“强”字,有褒义的力量描述,也有贬义的力量描述,它通“疆”、“勥”二字且“强/強”作为“虫子”的本义在白话中已消失,而“疆”又假借为“勥”字表示强迫;作为褒义的力量描述,...
- 林桂榛
- 荀子性朴论的理论结构及思想价值被引量:8
- 2012年
- 荀子持"性朴"论而非持"性恶"论,"性朴"、"性恶"两命题完全不相兼容;荀子《性恶》篇之"性恶"系"性不善"之讹,约讹于西汉刘向时代。荀子驳孟子"性善"说并建构起"材——性——伪——积"的性朴说,其理论结构是:材是性的基础,性是材的机能,性即材的性能,材朴则性朴,人为则习积,"材——性"关系若"结构——功能"关系。原始材性若天赋,后天之"伪"(人为)基于原始材性且后天成善、恶之习性或德性皆是可能。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形神并生的"血气心知",血气心知下生命皆趋利,朴性乃可化,故治世须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朴说是荀子学说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对思孟派人性论的拨正与对孔子"性近习远"人性论的正确绍继与发展,为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上人性说的最高成就。
- 林桂榛
- 关键词:荀子性恶习性儒学
- 音乐的概念、音乐的功能与血气心知被引量:8
- 2011年
- 英文musicology(音乐学)一词出自1909年,与法文musicologie、意大利文musicologia有渊源关系.音乐一词更古老,英文music源自法文musique、德文musik、
- 王虹霞王虹霞
- 关键词:音乐学血气渊源关系英文
- “樂”字形、字义综考——《释“樂”》系列考论之二被引量:9
- 2014年
- 甲骨文里无"樂"字,罗振玉将植物形状的"■"隶定为"樂"并认为"樂"字源于木、丝构成的弦乐器是错误的。金文里"樂"字多见,《说文》谓"■(樂),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亦大体不谬。"樂"造字来源于铃鼓,是悬铃之建鼓的实际摹写,别体"■"(楽)象有鼓无铃且木虡所支之鼓正在鸣声状。小篆"■"上两侧之"■"即悬铃,"8"字形的"幺"源自小铃。"幺、■、玄、玆、糸、■、系、■、■"等字符皆衍自铃形,"8"型之"幺"或上吊挂(如"玄",悬铃)或下垂饰(如"糸",铃绥),形式多样。"■(丝)"源自铃绥而非蚕丝或蚕卷,学界释"幺、玄、糸"等皆谬;甲骨文"幽"非从山从丝或从火从丝,而是耳听悬铃敬天状,幽远、幽玄等义从此衍。建木悬大鼓小铃的乐活动跟古人祭祀天神有关,此种乐活动现象明确记载在《后汉书·东夷列传》有关马韩人的历史生活中,且在现遗存的汉代石画像上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图景可资印证。"樂"字来源于建鼓还可证之以建鼓在古人乐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远古人事神或事人的奏歌舞之群体活动由建鼓所主导这一事实尤可证"樂"字义项由乐器、奏乐、乐曲到"礼乐"之乐的延伸,可证"乐"字指称人精神状态时并非全指"欢喜快乐"义。
- 林桂榛王虹霞
- 关键词:建鼓甲骨文金文
- 日本近世儒学与政治儒学研究四篇
- 2008年
- 信夫清三郎认为中国在亚洲创建了特殊的国际秩序,以内“华”外“夷”的朝贡制度或宗藩体系构筑了“中国的世界秩序”;17世纪后半叶的山鹿素行开始脱离中国中心主义转向日本中心主义,“华夷”观念获得日本中心主义的理论重构,然后18世纪兴起的是“国学”与“兰学”。友枝龙太郎认为17世纪的徂徕学派之所以不尊孟子主要是由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破坏了君臣关系的伦常秩序,这反映了日本尊君的政治结构及生活传统;在斥孟这一点上徂徕学派与司马光、李觏等近似,而先于徂徕的伊藤仁斋则比较接近於朱子。伊藤仁斋及其子孙的古义堂家学是日本罕有的学问世家,贝塚茂树根据仁斋所读书、所藏书的历史情况,考证认为仁斋年轻时未读到《朱子语类》而只读了节选性质的语录且所读程子书甚於朱子书,故程子兄弟於仁斋的学风影响要大於朱子。18世纪的太宰春台认为贝原损轩由信奉程朱到晚年质疑程朱。这是损轩的巨大进步与转折,但损轩只怀疑程朱学不合圣学但未知程朱学正是通过孟子之变异而发展过来;春台敬佩损轩的学识但他认为他自己排程朱、复孔学的努力是损轩所不可及的。
- 林桂榛刘春阳(译)
- 关键词:儒学华夷秩序君臣